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迈上西部强省之路·文化篇
来源: 发布时间:2007-09-26 09:54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世界对于中国的认识大部分起源于陕西。陕西简称秦,在一定程度上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就必须掌握三个地方——要了解中国的近代历史,得明白北京;要了解中国的现代文明,就要了解上海;而要感受中国的古代文明注定则要了解陕西。陕西在进入了21世纪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文化相互交融,为世界认识陕西提供了一部形象而具体、切实而生动的异彩纷呈、气象万千的文化大省的全景图。陕西不仅只拥有传统文化,它已从厚重的文化积淀中,用多维的视觉、敏锐的眼光、透彻的见解,汇合、抽译、迭映传导出了文化陕西七彩的声音,一次次和世界的对话已凸显出陕西的富于冲击力和辐射力的文化张力——

  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和推动。任何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体现在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水准上,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最终必须从文化的发展程度上体现出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也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既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又表现在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作用上,还表现在对社会的凝聚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上。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文化是建设西部强省的助推器。文化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导向赋予经济发展以价值意义,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政策的制定,无不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决策者文化水平的制约。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经济活动所包含的先进文化因子越厚重,其产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附加值也就越大。
  文化是建设西部强省的内燃机。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会“应如何”的价值判断。
  文化是建设西部强省凝聚社会的粘合剂。文化虽然说是属于精神范畴,但它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为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为他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点,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陕西要建设西部文化强省,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就应按照这次党代会上赵乐际同志在报告中讲的那样:“以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和文化娱乐业等为重点,加大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的深层开发,精心打造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着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全面提升我省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使陕西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使其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将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人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努力用先进文化创意陕西,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通过文化无处不在的渗透作用和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使人民的素质更加提高,社会更加和谐,以先进的文化占领人们的精神世界,构建起和谐祥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生态家园。

                               厚重文化的力量

  陕西这块大地向来慷慨大度——向上滋养庄稼,向下则埋葬文物珍宝。一不小心就会刨出一块秦砖汉瓦,一不留神一镢头下去就会从土里挖出一个埋葬了上百年的宝贝且联系着一个个王朝的故事。贾平凹曾很得意地说过:“庄稼是供人生存吃粮的,皇陵埋葬着王朝的象征,生长出来的是王气”。如果让陕西人说陕西,随便叫一个人,他都会眉飞色舞地给你摆阔——

  如果说陕西是一个文化大省,归根结底它仍属于文物大省。
  陕西尤其是关中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蓝田猿人”、“大荔人”、半坡遗址以及陆续大量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证明,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在渭河流域和三秦大地上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史前文化篇章。陕西曾是周、秦、汉、唐等众多王朝建都的地方。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先秦的诸子论策、百家争鸣,汉唐的雄才大略、盛世辉煌,给三秦大地蒙上了悠远的文化色彩,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陕西省境内现有文物点共计21020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座。历史文化名城是构成城市特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城市刻画着人类文化的足迹,是物质与精神的结晶。作为大西北桥头堡的陕西西安早在西汉时就有“东有长安城,西有罗马城”之美称,至今美国仍有人以为中国=唐朝,把中国人称为“唐人”,来中国不去兵马俑就等于没来中国,这难道不是对陕西国际地位的肯定吗?
  望断黄河苍莽,目尽五洲风云。一座崔嵬的黄帝陵,它“因山起陵”,以建筑伟巨体现了人的伟大智慧与力量,体现了“有容乃大”的文化精神。在陕西除了享誉环宇的轩辕黄帝陵和始皇陵外,单是环绕着西安的汉唐两代帝王的陵墓就多达30余座,星罗棋布于渭北平原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礼泉、乾县。陕西的这块大地向来慷慨大度——向上滋养庄稼,向下则埋葬文物珍宝。一不小心就会刨出一块秦砖汉瓦,一不留神一镢头下去就会从土里挖出一个埋葬了上百年的宝贝且联系着一个个王朝的故事。贾平凹曾很得意地说过:“庄稼是供人生存吃粮的,皇陵埋葬着王朝的象征,生长出来的是王气”。
  如果让陕西人说陕西,随便叫一个人,他都会眉飞色舞地给你摆阔:西安在汉唐做国都时,北方是北夷,南方是南蛮,陕西是大地圆心、是中国的中心土地上最厚的黄土地,长安长安长治久安,从古到今,没被淹过、没有被地震毁过,日本鬼子那么凶,打到西安的边上就停下了。哪个外国总统来中国不是去了北京上海就是来西安——这种摆阔使陕西人在精神上高傲着,而这积淀千年的历史气息又让这种精神有了独特的文化风骨。
  改革开放以来,在怀揣这些历史自豪的资本时,陕西人也开始在觉醒,首先觉醒的是那些藏在深宫大殿人未识的文物,一次次地走出国门,先后在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和港澳等近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100多次。这种以文物对外展出为主体的对外文化交流,既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改革开放,发展陕西旅游和文化事业,也让世界了解陕西、让陕西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开创了陕西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形式。迈入21世纪,陕西文物系统对外交流的形式更加多样,也更趋圆熟,文物对外展出由单向的对外展变为双双互动,走出去也请进来。在重视政治、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不断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香港回归后,为了配合国家对英国的总体外交政策,陕西文物部门主动和大英博物馆联系,组织我省出土文物精品,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成功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文物精华展》,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席开幕式并发表祝词讲话且剪彩。展览在英国引起巨大反响。中国陕西在英国又一次成为他们心想往之的地方。
  为了进一步促进两岸关系正常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002年,陕西在中国台湾举办了法门寺佛指舍利在台展出,取得了空前的成效——法门寺佛指舍利在台湾供奉了37天,400多万人争相瞻奉,佛指舍利所到之处,道路两旁的众僧列队恭迎,行跪拜之礼。规模宏大,场面热烈隆重,撼人心肺,堪称两岸多年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动,整个活动对海峡两岸的交流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民族深刻的内在特质。在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宣传中,“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陕西这种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周秦汉唐的文化底蕴,显露了它独特的王者之气。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文物交流活动,使陕西走向世界,也真正让世界了解了陕西。同时又树立起了陕西的新形象。陕西厚重的文化已逐渐成为陕西对外政治、文化、贸易以及宣传陕西的一个窗口。
  当法国的前总统希拉克站在秦兵马俑的坑道口久久不愿离去,一次次地深情感喟陕西这厚重的文化底蕴时,作为陕西人谁不为之骄傲!这种文物文化联姻,旅游文化结合,国有、集体、个人文化团体同行的文化大格局已为陕西趟出了一条旅游文化、地方特色、文物为主的文化产业的新路子,彰显了陕西厚重文化无与伦比的力量及内涵。

                              文化强省的资本和构架

  陕西文化人在这块神奇的地方,创造了陕西文艺的日益繁荣。筚路蓝缕地劳作,厚积薄发几乎是他们一鸣惊人声震全国的不二法门。他们的声望和他们的作为成了陕西一张张叫得响的名片。因了他们,陕西这块风水宝地更加富饶和性灵。如果说文物是陕西的框架,文化是陕西的灵魂,那么这些陕西文化名人则是民间的精灵。他们生长在中国老百姓的日子里,以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为代表的作家蜚声文坛;以张艺谋、吴天明、黄建新为代表的西部电影已载入史册;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为代表的长安画派独步画苑……一切人民的心声、时代的心声,就是我们的艺术之声。

  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的标志就是出文化精品。因而,我省积极实施精品战略。近几年,共创作戏曲、话剧、歌剧等各类剧(节)目600多部,其中搬上舞台的有200多部,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大型剧(节)目60多部。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榜首,自搬上舞台以来,至今演出已逾400场,曾在北京、辽宁、贵州、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巡演,先后有70多所大专院校组织观看,并被陕西、甘肃、山西、宁夏、江苏等省(市)十余家剧团、多个剧种移植演出逾千场。该剧先后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大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进步奖”金奖、第十一届“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项大奖,已成为我省当之无愧的优秀品牌和文化名片。歌剧《司马迁》、话剧《又一个黎明》、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木偶戏《终南山传奇》等十多部作品分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等众多奖项,让陕西这面文化大省的文化大旗在全国高高地飘扬,也为陕西的精品文化工程树起了一个崭新的标杆!
  文化与旅游的相结合,为陕西的文化强省寻觅到了一个新的通道。气势恢宏的《盛典西安》、国内第一部真山真水情景剧《长恨歌》、红色旅游《走进延安》大型晚会等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大型演出活动,使文化在最贴近民众的旅游层面上得以充分延展,打造了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极富魅力的文化旅游品牌,造就了独甲天下的景观文化风景线。旅游产业成绩骄人。据统计,2006年陕西省接待入境和国内旅游者总数突破7000万人次,达到7056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6.1万人次,同比增长14.3%。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18.8亿元,同比增长18.6%,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9.6%。
  建成了覆盖全省城乡的现代化广播电视信息网,为受众送去了一片春风杨柳。组建起了全国第一家省、市、县三级贯通、具有现代企业性质的广电信息网络公司。成功组建西部电影集团,全省影视制作公司已达107家,其中民营公司91家,影视生产综合实力居全国前三位。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囊括了金鹰奖所有的电视剧重要奖项;《美丽的大脚》荣获22届电影“金鸡奖”及四个单项奖;《图雅的婚事》是继张艺谋之后陕西本土导演又一次抱回“金熊”这一世界大奖。陕西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媒体广告、网络经营、影视制作为主体的优势明显、门类众多的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格局。
  会展经济作为陕西文化产业新亮点、一个拉动GDP增长、快速集聚财富、牵动世界及全国神经和视线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陕西省近几年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东西部贸易洽谈会、西部旅游博览会、杨凌农高会等会展活动的举办,大大提高了我省在经济、旅游、文化等各方面的知名度,很好地发挥了西部经济桥头堡作用。2002年以来,陕西每年举办各类经贸展会百余个,年均展览规模110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以展览为龙头,文化、旅游、商贸、餐饮、饭店、交通、广告、信息、物流相结合的会展产业体系。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以创意为杠杆,使会展经济成为盘活陕西优势资源的一个“支点”,为陕西撬开一个溢金荡彩的未来。
  演出市场将为文化陕西制造一个新的兴奋点。回顾近年来陕西的演出市场,可谓好戏连台,异彩纷呈,全省举办各类大型文艺演出近千场,票房收入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呈现出周周有演出、月月有好戏的繁荣盛世景象,在陕西举办的演出场场成功,并取得“双赢”,为演出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赢得了先机。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进展顺利。2006年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确定陕西省为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省。我省农村电影改革发展和数字化放映试点省的工作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了我省的农村电影改革成就。
  出版业健康向上平稳较快增长。出版物精品工程成绩显著,全省有1种图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种图书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4种图书获中国图书奖,875种图书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组建了陕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准成立的陕西出版集团正在组建当中。陕西报业集团也指日可待。它们将成为我省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
  对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我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各相关文化部门积极开辟渠道,组派了众多优秀节目出访,积极拓展海外演出市场,共受理对外文化交流项目756个,接待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310批文化团(组)、3500多人(次)来陕西参观访问、洽谈项目、举办展览和演出等。组派了歌舞、杂技、戏曲、皮影、电影、书画、民间工艺品等文化艺术团组276批、2700多人次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
  陕西文化的春天阳光明媚,陕西文化的春天百花盛开,陕西文化的春天亮丽精彩……

                           机遇挑战与展望

  一个人的悲哀,在于他没有文化,而一个时代的悲哀在于没有人发现文化,梳理文化,通晓文化,尊重文化和发展文化。没有文化的思想是浅薄的,没有思想的力量也不可能产生文化的力量,也唯有思想才是对文化最根本的鉴定和甄别。

  步入21世纪,陕西文化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与挑战。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已成为关系到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文明进程的战略性课题。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历史机遇。中央有明确的要求,省委有宏伟的目标,人民群众有旺盛的需求,陕西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在目标已经确定,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该抓紧时间付诸行动了,不求务虚,力求务实。
  本次党代会为我们描绘出陕西文化新的蓝图,正如赵乐际同志在报告中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要求一样:“文化上强,就是要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实力处于西部前列。文化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繁荣,推出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精品力作,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一定要发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形成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新闻、出版、影视、文物、旅游等文化资源要有效整合,对外文化交流活跃,打造出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优势文化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撑”。
  从挑战方面来说,资料告诉我们:在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占社会总产值的30%以上,每年达到近9000亿美元;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已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加拿大文化产业的产值也超过了诸如农业、通讯及信息技术等行业,文化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依靠其发达的文化产业,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文化扩张,以异常丰富的、无孔不入的和多层次的文化产品渗透到发展中国家。以学术为代表的思想文化,以艺术为代表的高雅文化,以影视音像为代表的流行文化,以服饰和餐饮为代表的商业文化……凡此种种,都以其时尚化、大众化和多样化的娱乐性吸引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兴趣,加剧了与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差距。与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相比,与文化大省的现状相比,陕西还不尽如人意。这不仅仅表现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表现在与周边省份的距离上。特别是上海、广东、浙江等地近几年来的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湖南、广西、山西、安徽等中西部省份,也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步伐上迈进了一大步,我们再不快马加鞭,就有落伍的危险。
  有着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三秦大地,周秦汉唐的人文辉煌为这块曾创造了农业文明极致鼎盛的土地积淀了农耕文化的灿烂,而在21世纪新时期,拓宽文化发展空间,提高陕西文化在世界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争陕西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占有份额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目标。我们必须完成“十一五”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使文化支撑起陕西一片蓝天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文化发展的新格局。文化服务的能力如何增强,文化的创新能力怎样提高,文化产品如何更加丰富等等,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今后五年,陕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力争比“十五”期间最少增加2个百分点,文化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把新农村文化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坚持文化创新、“人才兴文”和陕西文化“走出去”战略;坚持投入多元化,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只要我们以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品牌、规模、产业化为突破口,凭借着文化资源上的雄厚优势和政策扶持,陕西的文化事业定会独占鳌头,称雄中华。
  在这个变革时代,文化即未来的经济,文化思维多大,就可以创造出多大的文化核能!我们厚重,但不可以没有灵动;我们黄土情深,但不可以排斥海韵;我们平面书写,但不能阻挡网络的冲浪;我们乡土风物,但不远离现代时尚。我们只有植根传统,贴近现实,眺望未来,呼吸远方的风,接纳飘舞的云,沐浴甘甜的雨,才能使陕西这棵文化大树得以茁壮、繁茂、浓绿,真正用文化撑起一片新的天宇。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