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不是‘一刀切’的硬性规定,而是要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变化,让文明深植人心、凝聚共识。”……近日,在白水县移风易俗工作培训会上,以林皋镇为代表的百余名村里“相奉头”齐聚一堂,通过观看正反面警示教育片、专题授课和经验分享,探讨如何更好地推进移风易俗。
阵地建在民心 乡音讲透文明
“你看这墙上的顺口溜,‘孝敬老人是美德,厚养薄葬好传统’,村里人人都能说几句!”8月4日,在国家级传统村落杜康镇康家卫村,志愿者李兴旺指着文化墙说。墙上不仅绘有“杜康酿酒”的传说,更用乡土语言将文明祭扫、节俭办事等新风尚融入其中。村里的“新风志愿服务队”从政策宣讲到农技指导,从探访孤寡老人到组织节日活动,志愿服务覆盖了群众“急难愁盼”的方方面面。
林皋镇古槐村则让老槐树成了“金招牌”。依托“天下第一槐”和乡愁文化馆等资源,该村在树荫下开设“微讲堂”,宣讲文明新风尚。“群众听得懂、也愿意来。”古槐村党支部书记郭王杰说。
杜康社区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务枢纽,让阵地成为联系群众的“连心桥”。社区内7支志愿者队伍、32名志愿者、不断增长的服务时长,编织出“人人愿参与、事事有人管”的温情网络。
移风易俗的根基,深扎于坚实的文明实践阵地。白水县打出“线上+线下”组合拳:线上通过新媒体推送倡导乡风文明“十抵制、十提倡”等内容,线下组织“小马扎课堂”等流动宣讲,139个实践站因地制宜建起“爷孙驿站”“议事长廊”“农家书屋——亲子共读”等特色阵地。今年以来,白水县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1000余场次。
规矩立在明处 人情暖在实处
“以前办场婚事,彩礼加上宴席要花十几万,负担不小。现在有了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真是省钱又省心。”康家卫村刚给儿子办完婚礼的李大爷感慨道。今年以来,村里的红白理事会主动介入4户村民的婚丧事宜,累计帮其节约开支3万多元。
移风易俗,既要破陋习,更要立新规。白水县各村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机制,组织群众修订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明确一些“硬杠杠”,倡导文明新风。城关街道南桥村党委书记张凯说:“红白事简办不是丢掉人情味,而是让一切回归情谊本真,这个过程也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主导风俗变革的内生力量。”
各村红白理事会吸纳“相奉头”和德高望重的党员干部等力量担任理事,形成“事前明标准、事中重监管、事后树典范”的闭环机制,用“土办法”破解了“老问题”。
榜样就在身边 新风传在乡间
“张云芳照顾年迈婆婆、病重丈夫十年如一日,这样的‘好媳妇’就该当榜样!”尧禾镇唐寨村党支部书记郑云峰在村民大会上的讲话,赢得阵阵掌声。连续多年获评“好媳妇”的张云芳,2024年又被评为“孝亲敬老模范”,她的故事也成了十里八乡的一段佳话。
白水县用活“榜样效应”,在全县开展“白水好人”“身边的榜样”等评选,利用春节、三八妇女节等节点公开表彰。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指导辖区各村结合实际推优评选群众身边的榜样。今年,全县共评选“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110户,“好媳妇”“好婆婆”260名。除此以外,各村还开设了“道德讲堂”,邀请老党员讲家风家训故事、讲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现在不比阔气比孝心,不比排场比家风,风气清爽多了。”史官镇尧科村村民刘珍侠笑着说。
党员干部带头弘扬新风。白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相关部门明确红白事报备及操办标准制度,各村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既当倡导文明新风的“参与者”又当“领头人”,让文明落地有声;西固村文化墙上,50余户家风家训“晒”上墙;北塬镇鹿角村“民约九条”广场,刻着村规民约的石碑格外醒目……从党员到群众,从家庭到村落,文明新风正从“盆景”长成“风景”。
“移风易俗不仅需要以绣花功夫精准发力,更是一项久久为功的民心工程。”白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要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统筹引领作用,深化“线上+线下”服务网络,以群众需求为切入口,以制度约束、教育引导、榜样示范为抓手,多措并举推动文明新风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