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秭归县开展了一场别具风格的整风运动。县纪委组织拍摄了217名干部在上班时间炒股玩游戏、开会睡觉等各类违纪行为,放映后,县干部的违纪现象有了明显改变。但有干部认为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监督对象不包括各部门“一把手”也备受争议。(据3月26日《新京报》报道)
敢于把干部的违纪“丑态”拿出来曝光,可以看出秭归在整顿干部作风方面是下了一定决心的,但这样的决心同时又是十分有限的,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曝光可以对“一把手”网开一面。中国自古就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何况县城里的部门“一把手”不过是科级干部,距离“王子”的档次就太远了,更不配享有监督的“豁免权”。所以,难怪有人抱怨这样的不公平。在这种“不服气”心态的支配下,一场原本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其效果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所谓“一把手”,就是对那些在一个单位负总责的人的一个通俗的称呼,俚语有云,“里里外外一把手”,说的正是权力大,要负的责任也大。干部作风好与坏,与“一把手”有着直接的关联。“一把手”自身作风不硬,他的属下自然会“近墨者黑”。“一把手”只管自己洁身自好,也算不得好领导,管不好或不敢管下属,只能证明自身的领导素质不高。所以,一般干部在作风上出了问题,即使与“一把手”看似关系不大,也应该连带“一把手”一起曝光。对于那种“一把手”连自己也管不好,在作风上违纪出丑的情况,就更不能悄悄地把他们“豁免”掉。
秭归方面这样做,自然有他们所认为的理由,也许真的是害怕“一把手”被曝光会丧失了威信,从此以后再也无法抓好工作了。这是一条似是而非的理由。与其说曝光会失威信,不如说是失面子。其实面子不独“一把手”有,副职和一般干部都有。既然是拉下脸来抓作风,那么就不必再讲什么面子了,包括“一把手”的面子,否则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如果说曝光会影响“一把手”的威信,那么不曝光影响的却是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威信。在这样一件小事情上都不能“一碗水端平”,被曝光者不会服气,一般老百姓也不会信任,抓不出结果的“运动”反倒不如不抓。
人人都在感叹“一把手”监督难,秭归的曝光豁免不妨看作是其中的一个标本,其实质是上级对“一把手”的管理监督失之过软,宠着哄着做事,生怕管严一些就“伤害”了“一把手”,就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其实,《党章》和《党内监督条例》对监督领导干部说得已经很到位了,“严是爱、宽是害”那句老话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按规矩办事,受不了约束和监督的“一把手”,请其让出人民所授权的位子。愿意在这样的位子上为人民效力的人,很多。[作者:周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