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宁波市镇海区在廉政文化进农村、进社区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工作方法,借助成人教育阵地,推行“课间三分钟话廉政”模式,形成了“内容月月新、培训天天有、廉政时时讲”的良好局面,有效地克服了廉政文化进农村、进社区抓手少的难题,使廉政文化“六进”工作有了新突破。
一是选载体。以区社区学院、镇(街道)成人学校、村民(市民)学校为载体,充分发挥它们全年实施、培训面广、内容丰富的特点,即在举办大中专学历教育、农民技能培训、农村党员教育、“新镇海人”就业培训、居民素质提升等培训班上宣讲三五分钟廉政知识,在宣教载体上体现多样性。
二是建机制。针对不同层面、不同对象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课间三分钟话廉政”宣教网络体系,形成了“区纪委主导、教育局负责、培训学校实施”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全区农民、社区居民年培训率达到50%以上,涉及老年、妇女、青少年等各类人群,在宣教机制上注重可操作性。
三是强形式。在学校宣传窗开辟“课间三分钟话廉政”专栏,介绍廉政文化建设相关内容;教师采用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形式,使师资队伍建设多样化;宣教采取课前、课间或课后相结合的灵活方式,使大家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在宣教形式上突出自我性。
四是重内容。成立宣讲资料编写班子,由学校专职教师负责定期编写图文并茂的《课间三分钟话廉政》系列读物,涉及政策解读、传统美德、先进人物、创业敬业、警示教育、史海沉沟等六方面内容,开班后发放到培训学员手中,做到人手一册,由此,也间接地促进了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在宣教内容上加强针对性。
五是抓效果。通过“课间三分钟话廉政”活动,在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得到贯彻、实用科普知识得到推广的同时,使反腐倡廉理念得到渗透、中国传统美德得到传承、各类先进典型得到宣传、勤俭创业精神得到发扬,在宣教效果上强调实用性。 (中国廉政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