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市在“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中,坚持权力公开以百姓需求为导向,广开言路接受群众监督,通过整合监督资源,形成“党内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三个层面和监督信息处理中心组成的“3+1”权力行使监督体系,确保了市委权力规范运行。党内监督,切实加强自我约束。制定了《集安市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党内公开制度(试行)》,定期将市委权力运行公开的重要事项下发给各单位,由各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传达给本单位党员,并收集党员对公开事项的建议,于公开7日内上报;建立了“双向约见”制度,在市委组织部设立了党代表联络办公室和党代表活动小组办公室,通过党代表走访、定期约见党员等方式及时了解情况,倾听民意。去年以来,全市开展“双向约见”活动60余次,办理事项120余件;加强同级监督,在市乡两级同级纪委监督的基础上,在全市126个行政村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进行有效监督,形成市、乡、村三级监督网络。
民主监督,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代表开展执法检查、视察、检查“三查(察)”活动。去年以来,围绕“生态立市”战略,适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就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围绕社会事业发展及民生工作,对关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情况、两江堤防建设情况、全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临线公路工程建设情况及“菜篮子”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视察和检查。去年以来,共开展“三查(察)”活动4次,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32条。
社会监督,倾听社情民意,为决策提供依据。集安市以村、社区为单位,选聘了160名党务工作社会监督员,形成在地域上的全覆盖。监督员及时收集真实、详细的群众意见,为市委正确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暖房子”工程是集安市2011年头等民生工程,最初的政策是在更换非节能窗时由住户承担每平方米100元的费用,拆除的外层旧窗由政府收回,其他的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小区环境综合整治、陈旧供热管网改造等工程资金全部由政府承担,但部分群众对此政策持有不同意见,不肯配合。监督员们及时收集群众对此政策的不同意见,并迅速反映到市委、市政府。集安市委高度重视,经过研究决定,将政策细节进行修改,可由居民自行更换非节能窗,市里给予每平方米100元的补助,拆除的外层旧窗由居民自行处理。群众对修改后的政策非常满意,并积极配合这项工作,保证了50万平方米“暖房子”改造任务如期完成。
信息处理中心,整合监督资源,加强情况反馈。按照中央提出的实施全面监督、加强情况反馈的要求,集安市建立了市委权力运行监督信息处理中心,通过网上信箱、社会监督员等渠道收集各个层面的监督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处置,要求责任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必须办结,并将承办部门和办理结果及时进行公开。中心成立以来,接受经济、民生类反映信息120余件,全部处理完结,并将相关情况在网上进行了公示。(吉林日报 孙彰谦 张娟 记者 王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