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活了半辈子的吴远秀,却为自己的公民身份犯起了愁:“我是哪里人?!”
兜里,还揣着二代身份证,但在使用时,这张证件被退回——已经“查无此人”。“我一个大活人站在这里,他们却告诉我,已经没有我这个人了!”吴远秀几乎要哭出来。
生在湖北、嫁到河北的吴远秀,近年来身陷一起跨省官司之中。她户籍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原来,吴远秀嫁到河北后,其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的户籍一直没有注销,吴远秀拥有了双重户籍。去年下半年这一问题被发现后,两地公安机关在未经沟通的情况下,又一前一后将其户口注销,吴远秀因此成了“黑户”。
今年上半年,湖北省十堰市公安机关通过网络问政发现这一情况后,迅速责成丹江口市公安局核查,立即恢复吴远秀的户籍登记,并认真排查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和不足,举一反三,改进工作。
这是十堰市强化群众监督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十堰市通过网络问政、民生电波、民考民评等,畅通民意采集的“绿色通道”,建立群众评议监督机制,多维织就了一张立体化、全覆盖的“群众监督网”。
“要创造条件让群众监督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十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邬泽华说。
网络问政:发帖等于写“网参”,民情民意表达渠道被疏通
5月29日21时,十堰市茅箭区居民林涛正在帮孩子练习英语听力,期望孩子第二天上午的中考能取得好成绩。就在这时,窗外传来搅拌机的轰鸣声,他关上窗、拉上窗帘,噪音却依旧刺耳。无奈之下,他打开电脑,到“政府论坛”反映问题。
半个小时后,论坛上出现一条回复:“住建、信访、环保等部门已对噪音扰民情况进行整治。如对办理结果不满意,还可申请复议。办理如超过时限,将进入督办程序。”
这之后没多久,工地上的灯突然熄了,噪音也没了。让林涛惊讶的是,从发帖到问题解决,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1小时。
时间回到2009年11月,同样是在这个论坛,一条帖子更“撂倒”了一位主任。
当时,一条名为“天价‘装修门’事件”的帖子引来众多网民“拍砖”。该帖披露,竹山县陈某租用民宅开餐馆,却在开张之日收到县装修管理办14万元的巨额罚单,一气之下便喝了农药。帖子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最终,竹山县装修管理办主任朱某被免职,同时,该单位被要求负担陈某2万元的医疗费。
改变以往的单向交流模式,实现网民与机关部门之间的互动——“网络问政”畅通了民意表达的渠道。
“现在全市主要机关部门都有官方微博,网友团、‘粉丝代表’可以通过网络参与政府决策,这既是一种监督,也是相关部门听取意见的大好机会。”十堰市政府督查室主任方兴勇说。
十堰市郧西县委书记胡俟向笔者回忆:起初,郧西县想借“封神演义”的传说打造旅游产业,该设想一抛出,网上立即“炸开了锅”;最后,县里听取网民建议,充分利用境内的“天河”,打造“七夕文化”。如今,郧西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约会之乡,婚旅之城”。
“光市政建设这一块,我们就先后通过网络采纳群众建议121条。”胡俟感叹,“2011年郧西县城市建设管理全市排第一,网民的参与‘功不可没’!”
为确保网络问政规范运行,十堰市建立完善了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各单位“网络发言人”每天定时浏览、收集网民诉求,能立即解决的立即处理,不能立即解决的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并向网民反馈结果,对超出7个工作日未处理的给予黄牌警告,对超出10个工作日未处理的进行红牌督办;市政府督查室定期整理网民诉求,每月通报回复情况,对回复不及时或群众满意度低的部门及相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对其“一把手”进行诫勉谈话。
两年来,针对舆情办理不力,十堰市共问责了8名干部,其中2名就是因为网帖回复不力。
经过几年的“热身锻炼”,十堰的网络问政渠道不断拓展,网络监督条件日益成熟。今年以来,该市纪委、监察局已通过网络受理信访举报963宗,约占总量的30%。
民生电波:拆掉官与民之间的“墙”,将监督的主动权交给群众
丹江口市农民徐中华做梦也没有想到,多年前的青苗补偿款,在一通“行风热线”电话后,很快就得到了落实。
徐中华家住丹江口市丁家营镇,1999年襄十高速公路建设时,占用了他3.3亩责任田,然而补偿款却一直未能落实。他多次反映问题,却连遭“冷遇”。2008年11月,丹江口市开通“行风热线”,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电话,没想到几天后,相关单位就把青苗补偿款送上了门。“‘行风热线’还真是咱老百姓的热线,没玩虚的!”徐中华难掩激动。
十堰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监察局、市广电局和市纠风办联合主办,市直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行风热线”节目,变媒体充当“二传手”,为市直部门各负责人进入直播间,和主持人一起,通过“对话”的形式,共同受理听众诉求。
听完不等于结束,节目后,市直各部门要对问题解决情况进行督办,电台记者则要进行跟踪报道。“‘问题曝光’、‘部门追查’、‘结果发表’,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和相关部门互动,既相互监督,又都处于广大听众的监督之下。”市纠风办负责人剖析道。
征地拆迁、占道经营……在十堰,“行风热线”每期都有上万人拨打,成为最受当地听众欢迎的节目之一。群众提出“某处市政道路常年堵塞”,交警部门即两天内三次到现场调查,拿出一套治本方案,解决了问题;市民反映河道市场存在安全隐患,相关部门立即关闭该市场,并为经营户另外提供了经营点。
“‘行风热线’点亮了我们心中的灯。”有市民评价。
不仅“行风热线”,“12345”市长热线同样成为保障群众监督权的重要平台。“‘12345’,有事找政府”,这句顺口溜,成了十堰350多万市民的口头禅。
今年2月,郧县南化塘镇一位郑姓村民通过市长热线反映,两年前,家中的山羊被盗,当地派出所很快破了案,但钱一直没退还。十堰市公安局局长孙学余了解后,当即责成市局警务督导对这件事进行调查督办。“如果属实,就不用你跑过来了,我们派出所民警上门退还钱款,还要赔礼道歉。”孙学余向村民表态。第二天,郑某就收到了南化塘镇派出所退还的钱款。
“我们就是要拆掉官与民之间的‘墙’,把监督的主动权交给群众。”十堰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陈新荣说。
民考民评:建立群众评议监督机制,放低权力的“身段”
“前些天我去市住建局办事,不巧正赶上午休。值班人员让我留下手机号,说下午上班后会有同志和我联系。果然,下午他们主动打来了电话……”和笔者说这话时,十堰市茅箭区大川乡李波仍兴奋不已。
随着群众评议机制在十堰的实行,像李波一样,到机关办事的市民,都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习习“清风”。
2011年,十堰在全市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开辟“政风行风网上评”平台,设置行评面对面、公众评议、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栏目,让各单位上线接受网民的提问、质询及评议打分。
今年6月10日,十堰市行风评议又出大动作,12个重点单位接受群众评议活动大幕开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评议通过网络进行了直播。作为“考生”的12位市直部门“一把手”将行风建设“作业”放到网上,网友积极参与,或“献花”,或“拍砖”;“考生”们则根据网友的意见建议,努力改进。
如果说“政风行风网上评”是十堰迈出建立群众评议监督机制的第一步,那么,在全市上下开展的市、县、乡“三级评议”,则进一步让市民有机会面对面评议机关。
“三级评议”活动规定,对一年被评为不满意单位的,给予黄牌警告,按不同比例扣除干部职工年终目标管理奖;两年不满意的,给予红牌处理,调整领导班子。
连续两年被评为不满意单位的某县环保局,主要领导被免去职务,两位班子成员被调离原岗位。该县环保局这才有了大动静——针对群众意见集中的企业超标排污治理力度不够的现状,对县内“排污专业户”进行“挂牌督办”,组织专家排查水库流域、区域近年来新、改、扩建的重点排放含氮、磷污染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业项目,对私设暗管偷排偷放、超标准排放污染物的5家企业责令停产,依法予以高额处罚并进行责任追究。
以前黑臭、脏乱差的河浜,如今以崭新的面貌赢得了“大众评委”的认可,该县环保局也因此顺利实现了“摘帽进位”的目标。
“我们就是要让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彻底纠正‘一言堂’、‘一枝独秀’等‘权力傲慢’的现象。”十堰市监察局副局长李家坤说。
群众评议监督机制实行后,干部作风随之一新。与去年同期相比,十堰市关于党员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的信访举报减少了34%,群众对政府部门的综合满意度由74%提升至95%。(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