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坚持把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作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全省13个省辖市已全面启动“三资”信息化监管工作,有力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2013年,通过信息化监管实时监控,全省共查处违反“三资”管理规定问题427起,处理人员465人。
摸清家底,村级资产全部入库
长期以来,村级集体资产的家底,只有少数人掌握,透明度很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许多地方村与村合并,集体资产不明、账务不清的现象较为普遍,上级监督难,群众意见大。为破解这个难题,江苏从清产核资入手,下大功夫摸清村级集体资产家底,明晰产权归属。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意见》,省纪委、省农委、省财政厅等八个部门于2011年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以行政村为工作单元,全面开展账实对照、清理核查、公示确认、明确权属、登记造册。经过全省上下9个月的共同努力,1279个乡镇(含涉农街道)、18262个村(含涉农居委会)全面完成清产核资任务,覆盖面达100%。这次清产核资是1998年以来全省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工作最细、群众参与最广泛的一次清查家底工作。全省共确权登记农村集体资金705.7亿元、资产758.4亿元、资源6439万亩,摸清了农村集体“三资”家底,明确了产权归属,理清了往来账册和所有承发包合同,集体资产全部登记造册。村级资产经审核和两轮公示后,统一录入电脑,建立了村级资产电子台账标准数据库,重要资产还配上了照片、图纸,一并入库备查,第一次实现了全省村级资产电子化、信息化,做到一库在手,“三资”信息一览无余,促进了农村集体“三资”的安全完整、合理利用和稳定增值,维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村级资产全部入库,为进一步实现“三资”信息化监管打下了坚实基础。
依托科技,“三资”运行实时监控
在村级资产全部入库的基础上,江苏着手建立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探索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对“三资”运行流程的管理和监控,推动科技防腐向基层延伸,逐步实现市县有综合平台、乡镇有管理网站、村居有信息终端的农村“三资”立体监管体系。截至目前,融财务管理、资产处置、信息公开、实时监控为一体的信息化监管平台已经实现全省涉农县(市、区)基本全覆盖。一是科学设置运行流程。通过系统软件程序设置,固化中央和地方各级关于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规定,突出资产登记、处置申请、业务审核、民主决策、村级公示、合同备案等关键环节和必经程序,实施递进式、痕迹化管理,实行人工检查与程序检查双重监督,避免人为操作可能存在的主观性、随意性等弊端,保证“三资”管理事项在统一的制度框架内规范运行,促进了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二是“三资”运行同步监控。村级财务收支、资产资源数量、使用状况等数据,无论发生什么变动,“三资”电子台账都会同步更新、动态反映,形成“三资”信息动态管理数据库。村级每一笔较大资金往来,每一宗资产资源交易,都纳入系统管理,让“三资”信息不再隐秘。农委、财政、国土等业务管理部门进行实时监督,市、县、乡镇纪委远程跟踪, “三资”运行难以暗箱操作。三是识别异常自动预警。根据农村实际,针对资金异常流动、白条入账、超预算支出、合同到期、应收未收、未经程序发包资源、村级工程未经招投标等20多个风险点,提前设置预警项目。一旦这些情况出现,系统软件会根据违规级别,即时发出相应的预警提示。纪检、农经、民政等部门可以即时监控、跟踪督办。县级以上可直接对镇、村集体资产运行和预警情况进行查询,及时督办和跟踪预警事项;乡镇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所在村进行纠正,分析原因、提出纠正和防控措施。通过“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进行监控和自动预警,实现对农村重大经济活动的全程实时监控,及时查处违规行为,更好地维护集体和农民利益。
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提升实效
在推进“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过程中,江苏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农民群众有序参与农村集体“三资”事项的决策、管理和监督。加大对“三资”运行事项的公开力度,通过互联网、有线电视、触摸屏、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向农民群众及时发布村级财务收支、资产处置、资源发包等信息。各地结合实际,把“三资”运行信息晒到网上,让农民群众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方便了群众知情和监督,有效解决了“群众看得到却管不了、上级管得了却看不到”的问题,加大了“三资”监管力度,保障了群众民主权利。苏州张家港市全面建立“网上村委会”,专门设置网上“民生茶馆”板块,让群众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受理答复。常州市武进区在市民广场专门设置电子大屏幕,实时显示全区农村“三资”系统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同步预警,在相关部门实施监控的同时,方便群众监督评议。常州金坛市儒林镇柚山村村民通过信息平台,反映村采石场采矿权发包串通压价问题,市、镇两级纪委及时介入,责令重新发包,发包价比原来增加了1400万元,有效维护了村集体和群众利益。(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