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坐等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是党员干部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极少数干部工作作风漂浮,怕下基层,怕面对群众,即使下访,有的也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有的则看喜不看忧,只在“示范点”“蜻蜓点水”似地听听看看;还有的下访喜欢兴师动众,前呼后拥,层层陪同,而群众看到这样的阵势往往有话不敢说,有短不敢揭,有问题不敢提……如此种种走马观花、不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的下访,不但访不到真情,听不到真话,达不到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目的,而且还助长形式主义歪风,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办任何事情,做任何工作,都得讲究方法和效果,干部下访同样如此。下访的目的,是为了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和建议,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访出实效,笔者认为,一是要深入第一线。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了解群众在“想什么,愁什么,盼什么”,真正把群众的疾苦访到手,把群众的问题解决好。二是要求真务实。干部下访应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努力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上下工夫,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三是要完善制度。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干部的下访活动,做到下去有计划、有安排、有课题,回来有报告、有总结、有讲评。下去就要解决问题,就要办成实事。这样的下访,才会收到实效,也才会受到群众的欢迎。 (中国纪检监察报 周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