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闻某单位为了迎接上级工作验收,派出一个具有非常强的“协调”能力的干部,带着钱物去上级机关“协调”验收事宜,结果,验收还未进行,“合格”已经内部确定。闻听此事,笔者如梗在喉,不吐不快:别让“协调”变成“斜调”,各级机关应该警惕这种具有“斜调”能力的人!
“协调”本来是整合工作力量的一种措施,可近年来,一些人由于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把原本正常的工作协调变成了非常庸俗的拉关系、走门子,使“协调”成了行贿的代名词。
细分析“协调”变成“斜调”的原因有三:一是有些下级工作指导思想不够端正。一事当前,不想着如何才能扎扎实实地干好工作,却挖空心思想走捷径、争彩头,结果误入歧途;二是有些上级机关风气不正。平时不注重对下级进行具体的工作指导,关键时候把对下级正常的考核验收变成吃拿卡要的平台,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三是一些单位用人标准发生偏移。受社会上庸俗之风的影响,一些单位非常重用“会来事儿”的人。这种人虽然不精通本职业务,但很精通人情世故;虽然不干实事,但善于察言观色,精于揣摩领导意图。特别是看到领导想争名争利又因为工作没落实抓耳挠腮,便急领导之所急,尽自己之所能,上窜下跳,为领导解难,名曰“协调”,实则“斜调”。正因为他们能给单位做出特殊“贡献”,所以,很多单位和领导喜欢用这样的人。
从实际工作看,“协调”变成“斜调”,至少给我们的各项建设造成了三点危害。危害一:败坏了党的风气。“斜调”的关键措施是用钱、用物行贿,攻开了一些意志比较薄弱的、握有一定“实权”的人物的“党性原则关”、“公平公正关”,致使本该透明的东西变得若明若暗,本该清清楚楚的是非界限变得模棱两可,而党的原则制度则成了名存实亡的“遮羞布”;危害二:挫伤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斜调”的结果是具有一定权威的人有意颠倒黑白,把能干事的或干了事的说成不会干事或没有干事,而把不会干事或没有干事的说成很会干事或干了很多事。这样指鹿为马,挫伤了大多数同志的工作积极性,真可谓“用错一个人,打击一大片”;危害三:扭曲了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斜调”扭曲了是非标准,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混乱,使大多数具有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人感到难以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和工作环境,但是为了生存,也不得不更新道德观念,随波逐流,学“会来事儿”,否则,还怎么“活”?
要消除“斜调”这一社会发展进步中出现的“毒瘤”,重点应该做好三个“手术”:一是上级机关应做好工作指导思想“矫正术”。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安排部署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定超越现实的高标准,不出脱离实际的花点子,把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在提高各项建设质量上,把着眼点始终放在跟踪问效抓落实上,以实求实。同时,应带头加强廉政建设,别干“收了别人的手软,吃了别人的嘴短”的蠢事,树立既具有亲和力、又不乏严肃、廉洁、公正性的良好形象。二是下级机关应做好政绩观“矫正术”。真正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严格依职履责,扎扎实实、一丝不苟地贯彻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不要急功近利的政绩,不要弄虚作假的政绩,用实干争先创优,用实绩求得发展进步,自觉克服和抵制靠“斜调”争彩头的庸俗之风,纯正风气;三是各级领导应做好用人观“矫正术”。严格按党的原则制度选才用才,大胆启用正派而能够扎实干事的人才,以此来调动大多数同志的工作积极性,促使集体力量得到充分发挥,促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决摒弃私心杂念,坚决抛弃“会来事儿”的歪才,划清是非界限,规范道德标准,扭转单位风气。也促使“会来事儿”的断歪念、知己害、走正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