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干部大下访不能“转悠”了之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9-05 08:23

近日与一位老干部谈论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时听到一则趣闻:他年轻时骑自行车去村里办事,中途见一位老农蹲在田间,便下了车向他问路,没料想这位老农急忙站起来,几步赶到田边给他指路。他“受宠若惊”:“你在地里跟我喊一嗓子就可以了,用不着走过来。”老农笑了笑:“你都先下了车,我不站起来跟你回话不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俗话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各级干部只有眼睛向下、重心下沉,落实“大下访”,才能真正了解民情,知晓民意,才能看到群众的具体困难,把握问题关键,把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但是,令人痛心的是,如今一些党员干部不愿深入基层,不愿意接触群众,不愿去了解基层,也就不可能了解民意、体察民情。相反一些地方干部开展“大下访”喜好兴师动众,层层陪同的多,轻车简从的少。习惯于“文山会海”、“行车观花”、“做做样子”,习惯于“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会上见一面,轮子一阵风,饭后说再见”,习惯于行车“转悠”一圈就“打道回府”,这就使“大下访”工作浮于水面,听不到群众的心声,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严重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行车观花”的败坏风气,极大影响走访活动的务实效果。

  在重庆基层建设模式中探索出的联系服务群众的“三项制度”,锻炼党性、改进作风的“三进三同”实践活动,都搭建了听民声、排民忧、解民难、化民怨的“大下访”平台。通过务实开展“大下访”活动,有效的畅通了群众的诉求渠道,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不仅有利于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也有利于化解群众积怨,夯实了基层基础,降低了信访,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锻炼了干部,提高了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在“大下访”活动中,真正走出车门,革除那层虚掩的“玻璃”,面对面的与群众交流,心贴心的与百姓沟通,听民声,知民情,化矛盾,解纠纷。

  一是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开展“大下访”活动,各级干部就是要自觉走出车门,把认识高度统一起来,行动务实真切。要将下访的过程作为做群众工作的一线任务,以推动工作落实,赢得群众信任。

  二是必须明确目标任务。开展“大下访”活动,各级干部就是要自觉走出车门,做到目标清晰,任务具体,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责任落实,把惠农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避免走过场、演形式。

  三是必须严格求真务实。开展“大下访”活动,各级干部就是要自觉走出车门,听真声、结真情,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不当“太平官”,敢做“急先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着手,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支持和满意度。

  开展“大下访”活动,各级干部就是要自觉走出车门,将“大下访”活动统筹放在全局工作中来谋划、来推动、来落实,围绕中心,兼顾大局,要切实与“三进三同”、“结穷亲”等活动结合起来,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促进经济发展。(网友:谢贤奎)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