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提拔前,必须多方面了解、多渠道考察、多侧面审视,全面准确掌握干部情况。其中之一,就是要由职能部门对其进行“廉政体检”。组织部门要与纪检监察机关加强沟通,共同筑牢“防火墙”、织好“过滤网”,让干部工作出公信力、出生产力、出凝聚力。(据9月1日《人民日报》)
近期以来,湖南、山东等一些地方为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有效地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探索在党员干部中开展“廉政体检”,得到舆论的广泛好评。应当肯定,在“假官”、“病官”、“腐官”频现的现实面前,有针对性地对干部进行“廉政体检”,确保选出来的干部“过得硬”、“立得住”,进而营造有利于干部健康成长的环境,不失为整肃吏治的一个好的创意。
识人辨人从来不容易。好的制度,有赖于好的执行,否则难免流于形式走过场。据报道,某地国税局定期开展“廉政体检”,在今年8月份开展的廉政测评中,该国税局廉政情况满意度为100%,而且从1月至今,干部被投诉率为零。咋看之下,还真为“廉政体检”取得的成效而欣慰,但太过“完美”的测评结果,让人不禁产生担忧:这百分百“满意度”、“零投诉”里有没有掺水分?一项检查人人都能轻松过关,可信度有多大?
从普通意义上说,一场体检的效果如何,往往不是取决于体检对象,而是取决于医生。在“廉政体检”中,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是当然的“医生”,有责任、有义务对党员干部廉政情况“把脉问诊”,作出符合实际的鉴定结论。因此,“廉政体检”不仅在检验着领导干部的“廉政体质”,同样考验着作为廉政“医生”的纪检机关、组织部门的职业道德和水平。
——“医德”。有道是“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检测别人就是检验自己,评判别人就是定义自己。公道正派、实事求是“廉政体检”的生命线,是廉政“医生”最重要的政治品德和职业操守。评判干部思想的优劣、作风的好坏,要始终坚持全面、辩证的观点,出以公心,客观公正,不掺杂私人恩怨,不以个人好恶取人,不厚此薄彼,不以偏概全,不夸大“实绩”,不隐瞒“病情”。
——“医术”。当前,在对腐败现象保持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下,腐败分子作案手段日趋复杂,案件类型日趋多样,呈现出隐蔽化、智能化的特点。更有一些“双面”贪官,台前唱廉口若悬河,幕后贪腐肆无忌惮。对于这类“人前的英雄,人后的蛀虫”,廉政“医生”必须多一个心眼、多一双慧眼,善于拨开迷雾见真相,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以才盖德、以功掩过,被贪官“唱廉”的功夫给忽悠了。
——“医胆”。时下干部评价中有一种无原则的奉承陋习,溢美之词过多过滥,有问题不敢揭,有错误不敢纠,官场真话成了稀罕物。习惯了这样的语境,庸官懒官惯成了“干将”,贪官色官惯成了“功臣”,这种倾向是危险的。作为廉政“医生”,评判干部的功过得失要多些针对性、少些空泛化,仗义执言,一针见血,敢于有“病”说“病”、有“患”言“患”,问题严重的还要猛击一掌。
选人用人,说到底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把“健美”的干部选拔上来,二是把“带病”的干部挡在外面。在当前“不差官”的大环境下,能否把“带病”的干部甄别出来显得更为迫切。气象界有句名言:“当你做对了,没有人会记得;当你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选人用人也是这个道理。肩负重任的廉政“医生”们,切不可在“廉政体检”时看走了眼!(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