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贵州省遵义市某小学学生家长发现该校食堂收购烂菜供孩子食用,引发众多家长不满。事后,校长被就地免职,食堂停业整顿。
此事曝光后,引发一系列讨论:中小学校食堂究竟有无存在必要?如有必要,该以何种方式存在并经营?在相关部门看来,学校食堂不仅容易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而且还容易滋生腐败,因此数次喊停。但在笔者看来,学校食堂并没有原罪,关键在于监管存在漏洞。
一方面,食品卫生监督等部门多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上的餐饮企业,对校园食品安全重视不够,而教育部门多关注教学质量、升学率,很少关注食堂;另一方面,在当前流行的学校食堂社会化管理模式下,学校自身对食堂的监管不够;此外,由于相关信息不公开、学生自我维权意识和能力较差,家长即使有心监督也很难得知学校食堂真实情况。
孩子们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的关键阶段,他们能不能吃饱、吃好,既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他们能否安心学习。因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等地专门制定政策,给学校食堂或者学生发放伙食补贴。而要真正确保学校食堂饭菜质量不打折、不涨价、不减量,就要从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和促进学校廉洁管理两方面,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管。
卫生监督等有关部门必须切实负起责任,从食品采购进货、验收储存、加工留样、食堂卫生保洁、食品配料使用、紫外线消毒以及从业人员健康卫生等方面提出规范性要求,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管。通过不定期突击检查,对食品卫生不达标的学校食堂进行严肃处理。
学校必须完善自身对食堂的监督管理机制,定期公示食品采购渠道及价格、饭菜价格等相关信息;征求学生及学生家长对食堂饭菜的意见,选出师生、家长代表组成监管队伍,对食堂卫生、饭菜质量、价格等加强监督。
此外,纪检监察机关和教育、物价等部门不妨实行联合检查制度,对学校财务及食堂管理工作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重点查处学校食堂衍生的“账外账”以及“小金库”、转嫁费用等问题。(张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