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大题,试来小做一下。
有篇叫做《诗礼人家》的小说,写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昌家四兄弟,老大、老二和老三,分别是国家三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其中老二还是研究生,唯独老四智商偏低,好不容易才考了个中专。但偏是这个因早产而身体内“每个零件都是次品”的老四,毕业半年后就当上了税务所长,毫不费力地解决了家庭生活中的许多难题,人缘也日见其好,很有希望升任局长。
对于老四的官运,比较世故的老大早有预见。当初,老四不自量力地也要报考研究生时,老大就劝他改变初衷,并分析了弟兄四人的特点,认为老四最适合当领导。原因是:“我们这个民族并不喜欢蠢才,更不喜欢才华横溢得咄咄逼人的人。我们喜欢有一点本领,而又让人有安全感的人。这样的人,上级喜欢他当下属,下属喜欢他当领导。”
老大这番话,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没本事不行,有本事也不行”。虽然连老四也认为这是民族的劣根性,但正是这种劣根性,才使得他官运亨通。
这是小说。现实呢,似乎也就是这样。比如,改革开放初强调干部“四化”时,一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当了领导,真令书生们眼热眉扬。但不久后,情况就有些那个了。从政的知识分子们,颇与传统的为官之道相悖,因而有的人认为他“没本事”,根本不适合当领导;有的人则嫌他太“有本事”,总想把他挤下去。于是不少人败下阵来。那些本来就认为知识分子不能当领导的人说,自古秀才造反,没得成功嘛!知识分子做做学问、搞搞科研蛮好嘛,为何非要当领导不可?领导嘛,还是要适合当领导的人来当。谁最适合呢,品味下来,只有昌家老四了。
这真叫人没话说。但,我们对实践似乎有些误解。比如对“自古”以来的“秀才”们的作用,就是这样。中国历史上固然鲜有秀才造反成功的例子,但草莽们造反成功,却多得了秀才相助之益。向来不读书的刘邦,若无张良、萧何辈出谋划策,是绝不能“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当过小和尚的朱元璋,没有刘基的神机妙算,也很难开创大明江山。何况,草莽们造反成功后,没有一个能不依靠秀才而治天下的。传说中三代的举贤,贯穿整个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科举,其本意都是选拔有知识和德行的人“当领导”的。至于历来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变革运动,则大都是秀才或在秀才的相助下进行的。从商鞅变法到戊戌维新,大略如此。到了近代,则是连造反也非秀才不成了。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个教书先生;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是学贯中西的大“海归”;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毛泽东当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不也是一介书生吗?
这么说来,还是要“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要进步,就得如此。但也要具体分析。古时“学”就是或主要是学做官之艺,故可“学而优则仕”。当今世界,物换星移,教育内容,包罗万象,故有的“学而优”者可当领导,有的则以从事其他专业工作为宜。如果都入仕,不仅官场要拥挤不堪,也有碍于社会进步。此其一。其二,有经历不等于有能力,有学历不等于有学问。学者们不一定都优,“学优”不一定“仕优”。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以,还要讲实际才能,使真正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当领导。官者,管理也;领导,带领,引导也。在通常情况下,有学历的比没学历的,学而优者比学而劣者,毕竟智商高些,知识多些,能力强些,因而也更适合从事领导、管理工作。当然,这种认知,必须建立在我们真得承认领导是一门科学,管理是一种艺术而非歪门邪道的基础上。否则,我们现在拼命办教育,拼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就是在干一件天大的蠢事了。(陕西日报 乐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