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需警惕“报复性腐败”现象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5-10 08:08

近日,笔者偶读一篇《升迁无望竟开始“报复性腐败”》的报道,深有体会,值得广大党员干部时刻警惕。重庆市荣昌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彭光伟,本想通过踏实工作获得升迁,而希望一次次落空。他的心态从不舒服变为不满,继而变为仇恨,仇恨单位、仇恨领导,最后竟用贪污公款的方式进行报复。利用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职务之便,侵吞、骗取公共财物234180元,依法被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并追缴其非法所得。

  “不升迁就腐败”,彭光伟贪污的理由看似很可笑,但却并非个案。何谓“报复性腐败”现象?笔者认为,只要是仕途不顺,得不到提拔,就破罐子破摔,通过贪污腐败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这种由心理不平衡引发的腐败就是“报复性腐败”现象。

  腐败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也没有具体标准,但“报复性腐败”确实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腐败现象。“报复性腐败”现象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官本位思想在作祟;其二,干部自身道德修养缺失。

  “报复性腐败”现象对党的事业和形象危害极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腐蚀性。对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保持高度警惕。因为从人的心理分析,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或多种愿望需要满足,只有他“知足”或是“满足”了的,思想上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关键是这个人对“知足”或是“满足”的标准是什么,有些人觉得有车、有房、有老婆、有小孩,父母健康就是最大的满足,其他的顺其自然。但是,有些人却把“升官发财”当作是人生的最大目标,认为提拔就意味着“进步”,升迁就标志着“重用”,以至于一旦升迁受阻、提拔无望,就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于是,平时坚持的信仰丧失、坚守的廉洁瓦解,支撑敬业的精神支柱倒塌,甚至让对金钱、美色……的欲望决堤泛滥。

  如何才能有效遏制“报复性腐败”现象的发生呢?笔者认为,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应到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在类似彭光伟这样的人未能升迁时,注意发现其思想苗头,引导他们及时调整心理、校正心态,正确对待仕途升迁和个人进退。另一方面,从制度上扎紧反腐拒变的篱笆,进一步改革完善用人制度,形成用人唯贤、能上能下的格局,用制度管人,把干部的提拔升迁都纳入法制化、正规化的轨道,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氛围,铲除各种不平衡心理滋生的土壤。这么做,既是防止“报复性腐败”滋生蔓延的需要,也是关心干部、挽救犯错误干部的需要。(佘海军)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