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短命建筑”究竟谁来埋单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6-12 05:31

沈阳绿岛体育中心曾经拥有亚洲最大的室内足球场。如今,这个投入约8亿元、使用寿命不到10年的体育场被爆破拆除。据知情人介绍,仅爆破这个体育场的费用就在300万元左右。

  沈阳绿岛体育中心如此“夭折”,令人唏嘘。“绿岛之殇”是规划之乱,以及公共财政的巨大浪费。与之前建了又拆的“短命建筑”相比,绿岛体育中心虽然算不得极致,但又一次警醒世人,遏制拆了建、建了拆的随意行为,离不开“政绩考量”与“利益追求”的拷问。如何让此类“短命建筑”的悲剧不再上演,成为当前必须正视的现实课题。

  “短命建筑”折射“短视”的政绩观。长官意志之下,“拍脑袋决策”大行其道,拆与否,建与否,投入多少,怎么建设,都因权力意志绕过了程序要求。于是,建时无人知晓,拆时也是内部做主。我们要追问的是,由此造成的损失,由谁来负责,由谁来埋单?不解决这个疑问,“短命建筑”就无法禁绝。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说:“中国人均可利用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紧张。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和个人‘政绩工程’的强大利益诱惑下‘敢下狠手’,不断拆新建新,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和耗费。因而,加强公共财政的绩效审核,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显得尤为关键。

  要杜绝这种非正常的“短命建筑”现象,在不断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严格建筑质量监控的同时,更应该从上述导致决策者们“没痛感”的根本性问题上下功夫:首先,让城市的每一项重大规划都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包括召开听证会),让百姓判断是否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再者,应从官员政绩考核上综合考量GDP,让官员不再为光鲜但于群众无益的GDP瞎折腾;第三,相关建筑没有达到法规所规定的最低“寿命”,必须让决策者为此付出代价,并深挖这种决策背后是否有腐败;最后,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地方政府那种公益性建筑“地标性”规划建设的形象观和政绩观,而更多地建设百姓需要的、符合社会事业发展的小型、便民的基础设施。不能让便民利民的举措演变成某些官员追求政绩或官级上升的筹码。(唐伟 狄书爱)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