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下发后,备受全民关注,这一酝酿20年的公车改革终于全面启动。而面对新方案,有的官员却说:“车补这么低,以后不出差了。”
“车补这么低”之叹,也许在以浙江省温州、杭州的标准为参照。相比于这些地方最高标准3100元/月、2990元/月,指导意见中的“地方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30%”,也就是补贴上限为1690元/月,确实难免会有人要叫“屈”。
温州、杭州“抵得上当地职工大半月工资”的车补标准,早已被质疑为“存在变相增加干部福利”。而如果按照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曾实行的领导年公车补贴8万元作比较,方案规定的标准岂不更低?
实际上,作为公务交通的补贴,是为了用于公务,而大部分官员用之基本上是上下班。开会不是每天都有,也不是每次开会都需要花钱。而“送文件盖章”等事务,不会算在车补里,因为单位一般会留有机要通信用车。试想,如果像老百姓一样多乘坐公共交通,这样的车补标准,会不够用吗?
当然,对那些习惯了公车私用的干部来说,这点补贴确实“这么低”。媒体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务车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办公事用、司机私用和干部私用。三块“业务”各占约三分之一。也因此,“估计我国公车费用为每年4000亿至5000亿元”。如果考虑到这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用于“办公事用”,现在的补贴,还能说低吗?
那么,“以后不出差了”,这无疑是娇撒,而这种撒娇又给谁看?如果认为出差还要自掏腰包“贴钱”,当公务员“不合算”,这样的公务员大可辞职走人,没有谁拦着。如果大家都拿着这样标准的车补,该出差照样出差,该办事照常办事,而你却还在嚷嚷“以后不出差了”,那么,这样的素质,恐怕不配当一个合格的公务员,即使你不走,最终也得让你走人。(中国纪检监察报 钱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