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让改革“红利”真正惠及寒门学子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6-09 16:25

  高考,是牵动无数国人的一件大事。这其中,包括很多来自农村的考生,他们在全力应对高考的同时,更关心的是能否尽享高考改革的“红利”。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农村学子走进名校,改变代际贫困的面貌,教育部实施了针对农村贫困学生的专项招生计划,即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除此之外,国家还推出了深化招生考试制度的一系列新政,其中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选拔录取试点高校拿出的2%的招生指标招收农村学生。

  我们都知道,农村教育相对落后,缺少优秀教育资源,再加上一些人的观念落伍,认为考上二三流的大学,毕业了还找不到工作,不如辍学打工挣钱实惠。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学生上大学尤其是名校的机会有所降低。如此,不仅不利于新农村建设,还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以至于某些农村由于人才匮乏,导致畸形发展,远远落后于时代。“教育是振兴农村的根本途径”。通过高考改革,彰显教育的公平公正,让改革“红利”惠及寒门学子,让农村学生走进名校殿堂,才能改变千百万农村学子的命运,弥补农村人才队伍的匮乏。

  随着高考大幕的落下,不少考生和家长开始担忧,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现状下,好的政策会不会出现钻空子、权力寻租等问题。如何完善改革,确保改革“红利”惠及农村学生,是对教育部门的一次考验,也是对高考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检验。

  “红利”要用到符合条件的人身上。据媒体曝光,由于对“农村学生”的认定条件把关不严,审核监察不力,部分地区出现了政策执行走样的现象,甚至有基层官员子女读书不去省城去农村,与农村学子争夺农村专项招生政策优惠。对此,教育部门应制定明确的审核条件、严格的惩戒措施,坚决打击“城市向农村移民”现象,从而确保改革“红利”真正用到寒门学子身上。

  享受“红利”,不能不剔除那些看不见的“门槛”。据一些农村教育部门分析,每年获得“农村计划”照顾的考生人数不少,但录取往往要求达到一本线。事实上,农村考生知识能力较弱,过高的门槛让“红利”成了很多农村学生的“精神激励”,而不是实实在在的“福利”。因此,不一定全是名校能垂青农村考生,建议更多的普通高校参与进来,让大多数优秀的农村学子拥有“跃出龙门”的机会。

  享受“红利”,还应做好录取后的“下篇文章”。农村学生要成为优秀人才,不仅是考入高校那么简单。由于受农村文化、经济和教育条件的制约,农村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适应和融入主流校园文化存在诸多障碍,容易陷入文化性和社会性孤立状态。教育部门在改革设计上也应有一定的延伸性,从经济、学业、文化等多个层面为农村学生提供持续系统的支持,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高校生活,使他们能够成为改变自身命运、改变家乡面貌的有用人才。(中国纪检监察报 桑林峰 唐海辉)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