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曰:“反以观往,复以验来。”认真研究过去,就能推测未来,反向思考,总结经验,从而弥补不足,获得成功。用好反思好办法,复盘以往所思、所言、所为,使混乱思想得以厘清,疑惑问题得到解答,偏颇言行得到纠正,是纠偏正向促进工作常用的方法路径。
古人有一种反思方法叫“功过格”,原始记录功过用黑黄两种豆子,黄豆记善,黑豆记恶,每兴一善念,则投一黄豆于器皿中,反之则投黑豆。北宋范仲淹夜寝时,必省日间之事。所为善,则熟寐;不善,则终夜不能安眠,必求所以改之者。古人有专门簿册记录功过,鞭策自己,扬善去恶。明代云谷禅师曾给袁了凡一本功过格簿册,每天记录自己所做的事情,好事就记在功格里,坏事就记在过格里。每天查看功过多寡反思所作所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自古以来,反省功过是约束言行、积功行善的修养好方法。
反思有两种方式:一是反躬自省,二是他人鞭策。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明代王守仁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反思主要靠反躬自省,他人鞭策还是要通过内省起作用。
反思贵在有恒。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朱熹提出“无时不省察”的主张,并进行了精辟阐述:“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因此,为了使人心不“沦于亡”,做事不“陷于恶”,必须经常进行反省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