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近日发布的《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
所谓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通俗一点说,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生命体,它应该有强健的“体魄”,面对各类灾害和风险时,应该有强大的抵抗力、免疫力和自愈力。
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一座城市的面子,如宽阔的马路、干净的街道、美丽的公园等;也是一座城市的里子,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人性化、便捷度等;更是一座城市的底子,这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这些基础设施能够发挥怎样的应急能力和安全保障。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影响群众的日常生活,有的还在城市形成灾害,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一方面,这固然和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城市在早期建设过程中缺乏长远规划和应急思维有关。因此,打造韧性城市,不仅要注重看得见的“面子”建设,也要注重不易被看见的“里子”建设,统筹利用好地上地下空间。
打造韧性城市,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说到底,居民是一座城市的主人,城市的韧性足不足,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城市有韧性,才能更好支撑产业升级、融合、创新,更好推动城市安全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