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泪源于爱,他的痛源于爱,他的恨仍然源于爱,源于一个纪检干部对党的爱、对人民群众的爱。他就是深圳市宝安区委副书记、区纪委书记张文枢。
他是条硬汉子,对腐败现象嫉恶如仇、办起案来六亲不认,老百姓说他是“黑脸包公”;他是个感情丰富的人,助养的9名贫困孩子叫他“特区爸爸”,困难居民林月红称他“大哥”……
他叫张文枢,有着37年党龄、21年纪检生涯的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纪委是将有问题的人‘整’成好人”
西乡黄田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水明常常带着一个文件夹,里面是《宝安日报》9篇文章的剪报。那9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张文枢。他将自己20年纪检工作实践浓缩为9篇心得体会,讲述深刻的道理,提醒党员干部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权力属于人民,权力就是责任。这系列文章被区委印发作为党课材料,组织全区党员学习。陈水明像其他大批党员干部一样,将这些文章携带身边,不时阅读,就是在时时提醒自己“紧绷反腐倡廉弦”。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张文枢从部队转业来到深圳市宝安区工作。多年来,张文枢一手抓查办案件,另一手抓反腐教育。在辗转深圳几个区担任纪委书记期间,他每年都要深入各镇(街道)、村、社区讲廉政教育课,仅近两年就讲了32场。
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张文枢总是感到痛心疾首,感到自己没尽到责任。两年前一个正处级干部收受礼金被处分后,又犯了一次作风错误。张文枢对他严厉批评的同时,深感痛心:“你一而再地犯错误,组织和领导有责任,我本人有责任,我们没有在你第一次犯错误后很好地关心帮助你,没有及时阻止你向错误深处滑去!”那个原本一脸“破罐破摔”神情的干部被真正触动了,泪流满面,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这个干部接受查处后,张文枢又主动帮他联系工作,为他找到一条出路。
张文枢说:“有人说纪委是‘整人’的地方,这我承认,但纪委是尽量把有问题的人‘整’成好人。”
2004年深圳加快城市化进程,一些涉及到土地、股权和分配等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比较集中地暴露出来。一时间,区纪委成了维护基层稳定的“救火队”。
这一年7月,原沙井民主村69名村民集体上访。张文枢带队来到村里,与村民当面沟通,耐心倾听村民意见。其后,张文枢连续4次到该村,带领工作组将村民反映的25个问题一一查证并作出了处理。这样,村民定了心,村干部也吸取了教训,化解了矛盾。
几乎是同时,福永塘尾村发生大规模的集体上访。张文枢多次深入调查后,敏锐地发现问题关键在于个别已经离开塘尾村的原村干部在暗中操纵、胁迫村民签字上访,企图把事闹大,让现任班子瘫痪。张文枢把这个原村干部叫到办公室,严厉警告他:“你这样做,有些行为已经超出正常上访的范围,有些行为已严重违反了《社会治安管理条例》,再这样闹下去,必须承担责任!”那个人被震慑住了,表示想“退出”、不参与了。釜底抽薪,平息了事端,使蒙冤受屈的干部受到了保护。
“我们的心真的很痛”
身边的同事不止一次见过,放牛娃出身的张文枢掉泪,只因群众受苦。
2005年3月15日,区纪委开展先进性教育“与困难群众结对子”活动,张文枢带队来到龙华街道龙华居委会与帮扶的28户困难群众座谈后,走进了他的帮扶对象———林月红家。
56岁的林月红在丈夫病逝后,多年独自拉扯两个女儿。2002年回到龙华社区,没有宅基地和住房,只能到邻村租房住,一家三口靠“低保”400多元为生。体弱多病的林月红经常带着两个读中学的女儿捡废品卖钱,拮据的生活使大女儿萌生退学的念头。
面对富裕地区的贫困家庭,面对艰难谋生中快要崩溃的林月红,张文枢眼泪涌了出来。他掏出了身上刚发的5000元工资,递到林月红手里:“月红,你受罪了!这点钱也许对你有用。再苦也要让孩子念书啊!政府和街道会帮助你们的!”
几天后,张文枢又来到林月红家,送来一台29寸电视机。林月红泪眼婆娑地道谢,张文枢温和地对她说:“你以后就把我当大哥吧,有什么难事对我说!”听说林月红女儿转学手续一直办不了,张文枢马上找到教育部门帮她办妥。
老百姓受苦,是张文枢最见不得、最受不了的事。看望了这些老弱病残的困难居民后,张文枢生气又痛心,他对随行干部说:“街道每年划出扶贫专项基金100万,2004年才用30多万,为什么不能都用到这些贫困群众身上?我们这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自己的居民却没有地方住,这不是‘花被子盖鸡笼,外面好看里面脏’吗?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
几天后,张文枢在学习笔记上写道:“看到困难群众的现状,心理久久不能平静。作为这里的领导干部心理有愧啊!”他反思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不牢”、“执政为民思想树立不牢”、“到基层调研课题不够广”、“对基层干部的要求教育也有自己失职的问题”。针对上述四个不足,对自己提出整改要求。
在张文枢的协调下,龙华街道和区民政部门很快就拨出扶贫基金64万元,为龙华社区的10户没房住的困难户盖房,目前已经动工,明年,林月红等贫困家庭就有新房了。林月红一家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最能体现张文枢“大爱”之心的,莫过于他从1993年至今先后捐助的9个外地贫困孩子。这些多为孤儿的孩子因为张文枢的援手,摆脱了不幸的命运。最多的时候,张文枢同时捐助7个孩子,每年生活费、学费总计要数万元。他的妻子像他一样关爱着这些孩子,他的女婿、女儿主动承揽中秋节买月饼、春节购新衣服的活,大包小包地给这些“弟弟妹妹”寄包裹。
幼年家贫只读了小学、靠自学读完大专的张文枢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众多穷孩子身上,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做有用的人。这些孩子中有考上中专的,也有正在读大学的,学费都是张文枢出。除了患白血病早逝的周洁,所有孩子他都见过。说起这个花季凋零的女孩,张文枢难掩伤心。这个顽强的山西女孩考上大学后再度犯病,张文枢帮她联系了北京的医院,还发动朋友资助她换骨髓。但这个他捐助了6年的女孩没能读完大学就过早地离去。这个自幼被生父遗弃的女孩,在留下的作文《我的爸爸》中,深情地怀念着千里之外的“爸爸”张文枢。
“我的底气、骨气来自共产党”
不少当地人都熟悉一个电影放映员,上个世纪80年代,他就骑着旧摩托车风尘仆仆穿梭于各村为群众放电影,干了10年,他还是临时工。知情人说:“他是张文枢的亲弟弟!”
有个女孩,大学毕业后自己在银行找了份工作,5年后,她因为不论怎么努力也完不成一年3000万元的吸储任务,只得另谋职业,被新安街道办事处临时聘用。这份临时工,她一干就是4年,直到前年底有了入编考试的机会,她以前几名的成绩胜出,才成为正式职工。这个女孩,是张文枢的独生女张慧。
不帮弟弟招工,张文枢说“他当时不符合条件。”对女儿的工作安排、吸存任务,张文枢说:“这种事我开不了口。”
老家在深圳市南山区的张文枢,家有七个兄弟姐妹,但他这个“当官”的大哥却谁也没帮过。弟弟埋怨他:“我哥谁都帮,就是不帮自家人。”张文枢心里也不好受,他对家里人说过:“我干的是纪检监察工作,自己就应该这样做。我帮了你们,说得不好听,就是徇私,我以后怎么管别人?”说到动情处,张文枢由衷地道歉:“我对不起你们!但你们慢慢会理解我的。”
但是,张文枢帮过的人却不计其数:素不相识的小学教师为夫妻分居的事找上门,劳教释放的青年写信求他帮忙找工作,张文枢都一一帮助了他们。他辗转几个单位的同事中,凡是夫妻两地分居的,小孩入学转学有问题的,细致入微的张文枢一定会想方设法替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安心工作;就是被查办服刑的公职人员子女衣食无着,就业无门,他都要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困难,他说:“大人有罪,孩子是无辜的,共产党既要讲国法,也要讲感情。”
张文枢在《为政先正己》一文中写道:“道德品质是领导干部的成事之基、立业之本。一个好人不一定能做好官,但反过来要成为一个好官,首先必须做一个正直的人。”
纪委、监察局对政府工程招投标全程介入,在不少工头眼里,张文枢掌握着最后裁决的大权,总是想方设法靠近、拉拢他。张文枢对此保持着高度的警惕,身为纪委书记,张文枢管得最严的人是自己,要求自己为人处事不能夹杂个人私心杂念,身边工作人员评价他:“哪怕是不违反原则的顺水人情也不做。”有个颇有规模的私营建筑商半真半假地对张文枢说:“你不要老是这样正经嘛,我中了标给你个三四百万!”面对老熟人,张文枢马上正色道:“你要真这样做,别说给我,你给谁也不会放过你。”
身处特殊岗位,张文枢给家人定下了种种“戒律”。上缴“红包”就是张家的“传统”。女儿张慧自小就被要求将过年收到的不熟悉的人给的、或是特别“大”的红包交给父亲处理,凡是父亲认为不妥的都退了回去;现在张慧7岁的小女儿也自觉地将她收到的“大红包”交给外公。
在先进性教育中,他带领宝安区纪委、监察局共产党员总结出保持先进性的“六得”要求:“认得准,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记得牢,恪守执纪为民的职责;过得硬,掌握依法监督的本领;站得直,树立公正清廉的形象;顶得住,保持刚直不阿的品格;抓得实,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这六句话可谓张文枢21年纪检生涯的写照,也是他带领的团队克敌制胜的“法宝”。
张文枢说:“我做的事,是我们的党让我这样做的。我这个基层纪委书记的底气、骨气,全来自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