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鄱阳湖南岸江西省余干县,人们一提起吴炳庚,便赞不绝口。他从担任余干县大湖管理局局长至今,忠于职守,做出了不菲的成绩,多次被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中华优秀人物”等荣誉称号,其先进事迹被众多媒体报道,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用制度约束人”
“一定要把大湖管理好”。从上任的第一天起,吴炳庚便下定了决心。他经常头戴草帽,身背水壶进行调查研究,足迹遍及全湖各个角落。
为了便于班子成员工作,吴炳庚打破常规,与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同处一室办公,以便及时听取班子其他成员的建议和意见,更好地沟通交流工作。他一贯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随时与同事交心通气成了他工作的风格和习惯。
用制度约束人。这是吴炳庚的一大原则。几年来,他亲自主持制定了《大湖管理局财务管理制度》等多项规定和制度,并且每年开展一次思想工作作风整顿,以此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素质。
2002年10月11日,中共上饶市委办公室《每日信息》对大湖管理局创新的工作方法、实行阳光操作拍租冬闲田的做法作了介绍,市委书记批示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到余干县大湖管理局进行调研,要求在全市农口进行推广他们的经验。
“不唱歌,不跳舞,就知道做事 。”
在吴炳庚的心中,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为此他没有节假日。用他的话说就是:不唱歌,不跳舞,就知道做事。
这几年,全党上下高度关注“三农”,吴炳庚抓住机遇,适时提出要把大湖建设成上饶市最大的现代化农业综合开发区,集农产品开发和观光旅游于一体,唱响“大湖”系列农产品品牌。
吴炳庚带领全局干部职工苦干巧干。到2004年底,整个大湖已形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树成行”的格局,全部实现了涝能排、旱能灌和机械化作业。昔日的荒湖野滩已变成了今日的“聚宝盆”。2004年,粮食种植面积得到了空前提高,产量跃上了新台阶,生产绿色优质大米近1000万公斤;畜禽饲养蒸蒸日上,大头鹅、法国番鸭、西门达尔肉牛在大湖试养取得了成功;水产养殖红红火火,在发展鲤、草、鳊、鲫、鳜等鱼种的同时,还通过招商,吸引海南客商来大湖发展螃蟹养殖,仅去年,螃蟹产值就达5000万元。
“我不能和别人比房子、票子,只能比工作。”
吴炳庚经常告诫干部职工,吃吃喝喝看似小事,但就是在这些小事中,一些同志丧失了原则,丧失了党性。
这两年,由于国家重视粮食生产,再加上大湖基础设施好,在大湖承包农田回报丰厚,不少人变着法子和吴炳庚套近乎,希望吴炳庚能给点“关照”,但吴炳庚在原则问题上绝不松口。他和班子成员研究后,决定把所有农田和水面都通过公开发包的形式向社会招租,不留一分“人情田”、“人情水”。
为了把发包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吴炳庚和班子成员一道多次研究可行性方案,几易其稿,最后以“整合分块、按质论价、一年一包、公开抽签”方式运营。此举在2004年4月5日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向全国作了报道。昔日不起眼的大湖立即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吴炳庚也因工作创新、廉洁奉公、吃苦耐劳而一跃成为新闻人物。
大湖管理局自农田、水面实施发包经营后,并没有甩手不管,而是努力转变管理工作职能,积极为经营者提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服务。一位承包农田大户过去穷得丁当响,多亏吴炳庚帮他借款,指导他到大湖种田,并把他作为重点经营户予以扶助。去年他彻底翻了身,家中盖了新房,买了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年春节前,他提了两条香烟和几包糕点来到吴炳庚家致谢,被吴炳庚真诚地回绝了。
由于长期在艰苦的农业战线上工作,吴炳庚的体质较差,但他从来没有说过苦,更没有因病痛影响工作,在他身上总是有着不尽的工作热情。
担任科级干部近20年,吴炳庚仍然一家四代挤在县政府集资建房不足100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每当他的同学、同事、亲人议论这些时,吴炳庚总是说:“党把我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培养成国家干部,我十分满足,对今天的生活我十分知足,我不能和别人比房子、票子,只能比工作。”
几十年来,他就是这样,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要,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员崇高气节和高尚情操的信念绝对不能丢,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的为政清廉的形象不能垮。
人物小档案:
吴炳庚,男,1954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余干县乌泥镇乌泥村。1972年12月参军,1977年4月复员后曾在乌泥小学任教,1982年10月任余干县古竹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党委副书记、政协组长;1993年3月任余干县大湖管理局局长、党支部书记。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中华优秀人物”。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