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党员陈欠水
来源: 发布时间:2005-11-15 03:01
   他是这样一个共产党员———

   十七年来,他放弃了1250多个节假日、双休日,全身心投入工作,等于多干了5年多的工作;

  十七年来,靠一辆锈迹斑斑的老式自行车,他走遍了全县16个乡镇、295个行政村、1270多个自然村,风里来,雨里去,行程7万多公里;全县1.8万名残疾人,他登门走访过并登记在册的有1.6万多名;

   十七年来,他把全部的心血献给了老区群众和残疾人,扶持困难家庭1323户,解困人口达5121人;他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了千家万户,也把党员的形象深深镌刻在人们的心头。

   他就是福建省泉州市残联副处级干事、原惠安县残联理事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陈欠水。

   “是党叫咱这样做的”

   在陈欠水的办公室里,堆放着厚厚几大叠的《惠安县残疾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堆在一起足足有1米多高。凡是陈欠水登门走访过的残疾人,他都能一一准确说出他们的基本情况。

  1996年7月,陈欠水到县残联任理事长。他提出“不在机关当闲人,要做残疾人的贴心人”的口号,开展了“走百村访千户”,走村串户地同残疾人打起交道。

   东岭镇大丘村78岁的孤寡老人刘惜,3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终身未嫁,生活主要依靠两个侄儿。1997年两个侄儿先后去世后,老人的生活失去依靠。偏偏祸不单行,一场狂风暴雨又把她家的墙壁冲倒了一半。老人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她想到了自杀。

   陈欠水就在这时走进了老人的家。他握着老人干瘪的手,轻声安慰:“你不要伤心,即使家中什么都没有了,咱还有党和政府呢!”

   朴实的话语,让刘惜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她说:“要是政府能帮我修理房子,让我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就好了。”

   陈欠水立刻答应了她的要求。为给刘大娘修房,他带头捐款200元。村里的党员干部也纷纷解囊相助。陈欠水又从残联经费中拨出1500元,共筹了5000多元资金,与村委会一起准备帮刘惜整修房屋。

   但强台风再度袭来。夜已深,狂风乍起,随即便是大雨倾盆。陈欠水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披上雨衣,骑上自行车,一头扎进雨幕里,一身泥一身雨地摸黑赶到17公里外的刘家。进屋一看,房子到处漏雨,蜷缩在床角的刘大娘瑟瑟发抖。陈欠水赶紧背起老人,深一脚浅一脚地把她转移到邻近亲戚家里去。

   2000年,大丘村旧村改造,刘大娘的房屋需拆迁。陈欠水又与村党支部商议,帮刘大娘选址,并从县民政局申请了6000元补助金,为她建了一厨一卧一卫的住房。而老人吃饭的饭桌、睡觉的床铺、床上的棉被都是陈欠水买的。

   从此,陈欠水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照顾着老人。夏天怕老人家热着,就为她在床顶装了只微型电风扇;冬夜怕老人家起床冻着,为她买了一件棉大衣;为了方便联系,又自己掏出400元为她安装了一部电话。后来,刘大娘身患重病,久治不愈。陈欠水得知情况后,两次派车请惠安著名老中医上她家看病,又自己掏钱买药,利用晚上时间送去,每次骑自行车往返得3个多钟头。有一次陈欠水下乡回来晚了,再送药到刘大娘家已是深夜11时。看着一头汗水的陈欠水,老人热泪盈眶,一再叫他别送了。陈欠水说:“只要你的病一天没好,我送药一天也不会停。”他前前后后跑了十几趟,直至老人家病愈。

   陈欠水把贫困群众和残疾人当做自己的亲人,把他们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为老区群众和残疾人办了成千上万件好事。

   “是陈欠水救了我的命,他比我的亲兄弟还要亲。”黄塘镇碧岭村残疾人杨清福,逢人就夸陈欠水。

   杨清福19岁那年双脚被土压伤,由于没能及时医治,两只小腿长期溃烂,伤口发臭流脓,亲戚和邻居见了他就躲。但贫困的家庭无力为他医治,20多年来,杨清福就一直在病痛和屈辱下煎熬,痛苦不堪。

   这一切,随着陈欠水的登门走访而改变。2000年底,陈欠水来到了他的床边。他没有掩鼻而去,而是俯下身,一番“望闻问切”后,感到杨福清的情况比较危险,就立即动员他的亲友把他送到医院治疗,并当场捐出200元,又从残联和民政部门为他解决了1400多元的补助款。杨清福住院期间,陈欠水白天下乡工作,晚上到医院探望他。出院时又用残联的吉普车送他到村口,再把他背进家。看着陈欠水的一举一动,在场的乡亲感动不已。伤口愈合后,陈欠水申请了残疾人康复资金,为杨清福安装假肢,使他重新站了起来。2004年,陈欠水从工资中挤出1000元帮他修房子。

   此时,堆积在杨清福心头多年的感动化作滚烫的热泪,尽情地往下流。他拉着陈欠水的手紧紧不放,哽咽着说:“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您是我的大恩人哪!”

   陈欠水说:“是党叫咱这样做的。你要感谢就感谢咱共产党,感谢咱政府。”

   惠安县残联副理事长庄进文告诉记者,陈欠水到残联工作以来,先后为3000多名残疾人办理了残疾证,为680名特困残疾人申请了临时生活补助款,为234名残疾特困生解决了学杂费,为163名残疾人办理了养老保险,为900多名白内障患者联系实施了无偿手术,为31名截肢者免费安装了假肢。2001年,惠安县被国务院残工委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

   “看到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我切切实实地感到幸福”

   这是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家庭:夫妇俩一个身残,一个智残;

   这又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家庭:夫妇俩自立自强,已成为村里有名的养猪专业户。

   2005年9月25日,记者跟随陈欠水走进了辋川镇后坑村陈开进夫妇的家。整齐的猪舍上挂满了喇叭花,21头肥猪在津津有味地吃食。陈欠水卷起袖子,从陈开进手里拿过大勺,熟练地喂起猪来。

   “是陈主任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陈开进佝偻着腰,抬头看着专心喂猪的陈欠水,眼神中满是感激。由于残疾,陈开进一家3口原本生计艰难。陈欠水走访后,买了3只小母羊送到他家。陈开进精心饲养,母羊长大生小羊,卖了小羊买种猪,种猪生小猪,规模越来越大。陈开进想建个沼气池节省燃料,陈欠水知道后掏出450元买了1吨水泥送到他家;陈开进想扩大猪圈规模,陈欠水又送来刚发的1500元工资,并帮他设计致富蓝图。

   “现在年收入有5000多元,日子好过多了。”陈开进说。

   这让陈欠水很欣慰。他多年推行的“绿色银行”和“小额扶贫”计划终于开花结果了。

   从1988年任县“老区办”主任兼民政局副局长,到1996年任县残联理事长,陈欠水长期和困难群众和残疾人打交道,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陈欠水的眼前:单纯的救助只是暂时的,而扶助他们自立,才是长久的。

   涂岭镇蔡田村所在地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几年前栽种果树,因遭遇特大寒流袭击,果树全部冻死,群众对种果树脱贫失去了信心。1996年初,陈欠水在驻村调查后认为,橄榄不仅耐寒,而且经济价值高。但他明白,群众对种植果树仍然心有余悸。于是,他向村民承诺,由他们赠送果苗,每户在房前屋后试种5株。为了买苗,他冒雨专程赶到福州,当天下午雇车运回,将果苗送到蔡田村群众手中。如今这些果苗大部分已经成活,长势喜人,一个“绿色银行”丰收在望。

   这样的故事,老区群众可以讲出许多许多:为老区群众开发龙眼基地,种植各类经济作物,兴修水利设施,建公路,修复小学危房,架设输电线路,扶持引进企业……

   陈欠水说,看到老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看到贫穷山村旧貌换新颜,我切切实实地感到幸福。

   到残联工作后,残联的助残经费有限,陈欠水继续实施“造血”工程。从1998年起,在他倡导下,县残联实施了帮助特困残疾人解困的“小额扶贫”工程,把过去单纯救济残疾人贫困户钱粮的办法改为无偿扶持禽畜种苗,帮助发展饲养业和种植业,既帮穷又帮心,既扶贫又扶志,变“输血”为“造血”。他进村入户物色对象,然后提供禽畜种苗,由残疾人贫困户挑选,并亲自挨家挨户送上门。为节省运费,陈欠水就雇用农村运猪仔常用的三轮摩托车运禽种。乡村道路颠簸不平,他担心禽种半路丢失,就坐在装满禽畜苗种的后车厢押送,夏日里臭气冲天,时有粪尿四溅。但他乐此不疲,当年就为57个行政村的147户残疾人特困户送去猪仔、羊羔、兔苗、鸽种共515只,同时也送去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气。到目前,县残联共筹资41万多元,“小额扶贫”1138户,如今多数扶持户已经脱贫,解困人口5121人。

   陈欠水的创新意识并不仅止于此。2000年8月,由陈欠水多方筹资建立的福建省县级最大的残疾人康复中心———惠安县残疾人综合活动中心竣工。通过出租部分楼层,每年残联能获得一笔可观的租金用来扶助残疾人。

   “下乡坐车烧汽油,烧的是国家的钱!我还是骑自行车烧自己的‘板油’,省钱!”

   七级台风伴着小雨;没完没了的上坡、下坡。

   臀部被自行车座磨得热辣辣地疼,大腿像灌了铅似的发硬。每蹬一下自行车,记者都得咬紧牙关,浑身用力。

   陈欠水骑在最前面。一只脱了漆的军用水壶挂在车把上,一个磨烂的公文包夹在后座上。他弯着腰,身子有节奏地一起一伏。

   他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啊!

   2005年9月25日,在“达维”台风登陆前夕,记者随陈欠水下乡走访。这一天,陈欠水确定了5位需要动白内障手术的老人,并一一登记,定下手术时间;走访了3个乡镇6户残疾人家庭。

   这一天,对记者来说终生难忘,但对陈欠水来说,却是平平常常的一天。

   “老区办”和残联的工作对象,绝大多数都在乡下。陈欠水说:“与其让人家找上门来,不如我们跑下去,何况那些急需帮助的困难群众,有的只有在下乡调查中才能发现,因为他们没有来到县城找我们的能力和条件。”

   因此,从1988年任“老区办”主任开始,一年365天,陈欠水有250天以上在乡下。而在2002年退居二线后,日常事务性工作少了,他每年下乡的时间达到了300天以上。

   难道下乡没有别的车可坐吗?

   有。1994年,省老区办拨款3万元给他们购买摩托车,可想到涂岭镇寨后村修公路和架设输电线路急需资金,陈欠水同“老区办”的同志商量后,把这3万元拿出来支援了寨后村。镇村干部见他每天骑自行车下乡辛苦,不肯收这笔钱。他风趣地说:“我还是继续骑自行车,烧自己的‘板油’省钱。”

   陈欠水到县残联后,配有一辆北京吉普车,但旧车耗油量大,修理费用高,陈欠水粗略算了一笔账,一是自己下乡骑自行车,一年就可节约费用万把元,能为残疾人办许多事;二是踩自行车下乡心更容易和百姓贴到一起,减少距离感;三是走村串户骑自行车方便。他一般是早上6点多出发,8点就可以赶到群众家。

   这一骑,就是17年。

   17年来,他心牵着千家万户,放弃了1250多个节假日、双休日,不拿一分钱加班费、下乡补助款,等于义务多干了5年多的工作。

   17年来,他走遍了全县16个乡镇、295个行政村、1270多个自然村,晨披朝霞出,夜顶星光归,行程7万多公里,接近于绕地球两圈。

   紫山镇墓殊自然村,是惠安县最偏远的一个山村,距离县城70多公里,其中有5.5公里的山路,道路崎岖险峻。因为村里有贫困户,就是这样一个偏僻的山村,陈欠水去过6回。

  17年,弹指一挥间。他从40多岁的中年汉子,骑到了花甲之年。皱纹多了,头发花白了,精力也差了,但他对残疾人的深厚感情不变,保持旺盛的工作干劲不变。

   一天深夜,风雨交加,可还不见陈欠水回家,老伴给他打了好几个传呼又没回,急得全家人团团转。原来,白天陈欠水去张坂镇苏坑村和门头村,途中遇大雨,他挨家挨户走访完苏坑村的28家残疾户,赶到门头村时已是下午4点多了。村干部见雨下得那么大,天又快黑了,都劝他改天再来,但他执意不肯,说第二天有第二天的计划,坚持探访全村的21户残疾人家庭。直到深夜11点多,陈欠水才顶风冒雨骑自行车回家,到家已是深夜1点半。看着老母亲和老伴埋怨中带着心疼的样子,陈欠水只是嘿嘿一笑。清晨6点钟,他又匆匆下乡去了。

   17年,陈欠水用双脚一步步丈量走过。吃了多少苦,大山最清楚;受了多少累,小溪记得住。帮贫助残、排忧解难,陈欠水走遍了惠安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走宽了深山老区的路,走出了人民公仆的风骨,走出了干群之间的鱼水深情。

   在残疾人王晏生家,他的老伴双目失明,但一听声音就认出是陈欠水,就用袖子使劲地擦拭凳子,招呼他坐下。腿脚不利索的王晏生一把拉住陈欠水的手兴奋地说:“哎呀,一直都在想着你什么时候过来呢,让你看看我的羊。”他告诉记者,2000年,陈欠水为他联系扶持了3只羊,现已发展到了40只。去年一只102斤的羊卖了1600元。

   采访中,不少残疾人说起他们尊敬的“陈欠水”,话语之中多充满了感激。他们说,祝愿陈欠水活上几百岁。金山村用双手走路的肢残人庄其仁,特地请人刻了石匾———“热心助残的人民好公仆陈欠水同志”,挂在村前观音堂旁。

   “无论环境怎么改变,共产党员的本色不会褪”

   2005年春节前夕,对陈欠水工作一直很支持的县委书记黄源水、县长李转生找到他说:“老陈,你家里买房、装修还缺钱了,自己就别再掏钱救助别人了,工作需要经费就打报告给我们,我们及时批给你。”

   陈欠水理解县领导的好意。但一听到辞旧迎新的鞭炮声,陈欠水还是忍不住了,自掏腰包3100多元购置了排骨、鱼肉、水果等年货和“红包”,骑自行车到全县12个乡镇的18个行政村,向21名孤儿、五保户和残疾人特困户拜年。

   这已是陈欠水给困难群众拜年的第14个春节。而自掏腰包助残济贫早已是陈欠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1992年起,他累计为困难群众捐资7.1万多元,这相当于陈欠水这些年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一看到那些贫困村民的求助目光,我就情不自禁把自己的钱掏出来了。”陈欠水说。

   而陈欠水家庭情况又是怎样呢?老伴许雪琴原来在国营饭店工作,这几年下岗在家,家庭的收入减少了许多。要不是儿子结婚的时候,儿媳妇带过来一个冰箱,他家连一个冰箱也没有。前几年,县民政局集资建房,每人一套,个人只要交4万多元,可他们家没有能力买。现在,旧城改造,自家的老房子被拆迁,许雪琴正在为买房、装修贷款的事发愁。

   “无情未必真豪杰”。陈欠水最内疚的,就是欠家人的情太多。为了支持他,许雪琴每天都要早上四五点起床做早饭,好赶得上陈欠水下乡。“没她的支持,我不可能做到现在。”陈欠水深情地说。老伴有时也会不理解陈欠水拿自家的吃饭钱去资助别人,但也只是说一两句而已,从没有和陈欠水红过脸。儿子也很支持陈欠水。2004年春节前夕,陈欠水给困难群众拜年回来已是下午1点多,到市场上只买回了1.5公斤碎骨和1.8公斤条肉等便宜货,作为自家的年货。儿子却很理解地说:“老爸下乡回来那么累还去买东西,不吃对不起我老爸。”

   陈欠水替群众办了那么多实事,但从不接受群众“回报”。一些群众出于感激,会送来鸡鸭、茶叶、鱼类等土特产表示感谢,有的还带来“红包”,而他无不坚决谢绝。有一次,涂岭镇汶阳村为答谢“老区办”为他们兴修渠道涵闸解决无偿资金,村支书代表村民特地送来两只番鸭表示一点心意,趁陈欠水家里没人,连麻袋一起放在洗衣池旁。陈欠水下班一看,一只鸭子已经闷死。他把死鸭留下,按当时市场价折合成30元,同另一只鸭子一起退回。

   而陈欠水的“三不准”(不准吃饭不交伙食费、不准接受招待性吃请、不准接受礼物),也被惠安的老百姓熟知。有一次,他到涂岭镇观音山察看开发项目,回到村里已是下午两点多。房东陈孙文得知他还没吃饭,连忙生火煮饭,陈欠水阻止了他,舀来早上吃剩的地瓜稀饭就算一餐,临走时同样留下1元钱伙食费。对一些接待单位坚持要进行公款接待,他就说,请尊重我,不要破了我的规矩。

   陈欠水也有权。这些年来,经他手上审批的有偿和无偿的老区扶贫建设款和助残资金达200多万元,而他从没收取任何酬谢。社会上有的育苗户看准他,想通过他推销果苗,被他婉言谢绝了。发放残疾证时,有人曾找过他要求承包印证业务,他则采用让有资质的人一同竞争,最后挑选一家质量好、价格便宜的企业承印。

   有人问陈欠水,人的行动总是受利益驱动的,是什么利益让你那么积极做工作?陈欠水坦然回答,我这样做的确是受利益驱动的,但不是出于我的个人利益,而是出于残疾人的利益、特困群众的利益。只要我的所作所为能为他们减轻一些困难,就是我最大的满足,也是我追求的最大利益。

   现在,老伴许雪琴就盼望着陈欠水退休,好帮忙料理家里的事情。然而,退休后陈欠水真能割舍得下对老区人民、对残疾人的那份情吗?

   2002年5月,陈欠水退居二线,可他下乡下得更勤了。3年多来,陈欠水骑车3万多公里,走访贫困残疾人近4000人,多方筹措助残资金20多万元。

   今年底,陈欠水就要退休了,但他已经想好了发挥余热的办法:继续走乡串户,为贫困群众和残疾人脱贫致富当好参谋和“红娘”。

   “一天不为群众办实事,我心里就空荡荡的。”陈欠水说,“我相信,不管时代怎么变,但时代仍然需要我这样做,真正的共产党员都会这样做。这是一个共产党员永不消褪的本色!”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