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坐在我的对面,面庞清癯,棱角分明,脸色略有些发黄,没有想像中的法官那种庄重和威严,但他那双眼睛却明亮而深邃,蕴涵着一种聪敏和坚毅,让人感受到一种正义和果敢。这就是黑龙江省廉洁从政十大标兵、哈尔滨市道外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赵庆令。
“有理不用来找我,没理找我也没用。”
交谈中,赵庆令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闪光点,只不过是我经常想,执法办案无小事,错判一起案子对一位法官来说可能仅仅是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的失误,可一个公民也许一辈子就打这一次官司,一次错判就可能冤枉他一生。”
我想,正因为他奉行这样的理念,才能做到在法院工作15个年头,审结1000多起案子,没有一件人为错案,没有一件缠诉、上访案。在情与法、钱与法、权与法之间,法律的天平在他的心里从来没有倾斜过。这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闪光点吗?
与庭里同志座谈时,好几个人都提到了赵庆令的一句口头禅:“有理不用来找我,没理找我也没用。”大家还介绍了许多赵庆令“绝情”的故事。
赵庆令到法院之前曾当了13年兵,战友很多。有一天,一位多年不见的战友来看他,要拉他出去吃点饭,一起叙叙旧。赵庆令就和他来到了一家饭店,走进包间,一眼看到他正经手审理的一起案件当事人坐在桌前,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就对战友说:“对不起,我差点忘了,今天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改日我单独约你吧。”说完转身离去,弄得战友和那位当事人都僵在了那里。
居家过日子,孩子是一家人的牵挂。2001年7月,赵庆令的儿子高考成绩不太理想,一家人整天都在为孩子能否被录取而着急。这时,机会来了。原来赵庆令正在审理一起某大学老师挪用公款案,当事人的亲属不知从哪儿知道了他孩子高考的事,主动找到赵庆令的爱人刘景华,对她说,只要赵庆令肯在案子上帮忙,孩子上学的事他包了,就上当事人所在的大学。
这天晚上,赵庆令下班回来,爱人端上来好几个他喜欢吃的菜。
“今天是什么日子?”赵庆令大惑不解地问。
妻子笑着说:“先吃饭,吃完再说。”
“不行,还是说完再吃!”
在赵庆令的坚持下,妻子只好道出事情的原委。
听完后,赵庆令看着妻子和儿子那祈盼的目光半晌没有吱声。
妻子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说:“这么多年,案子上的事,不少人找过我,但我一次也没跟你说过。为了孩子,我就求你这一回。”
赵庆令说:“作为父亲,我应该帮儿子一把,这是他一辈子的大事。可作为法官,如果偏离法律,会让别人指我脊梁骨的!”
结果,好好的一顿饭,谁也没吃好。
最后,这个被告人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3年。赵庆令的孩子自然也与这所大学无缘。
赵庆令并不是无情之人,亲戚朋友家里有个大事小情他去不了,就安排妻子过去表示一下心意。特别是对大姨姐刘景芳,更是敬重有加。当年他从部队转业时没有房子住,一家三口就挤住在大姨姐家只有32平方米的房子里,一住就是两年。大姨姐所在企业的领导也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在企业欠别人钱被起诉时,就让刘景芳出面来找赵庆令。
然而,在赵庆令看来,情是情,法是法,二者不可混为一谈。他劝大姨姐说:“你不要参与这件事,法院立案就只能依法判决,找谁也没用。”
庭里的同志们说,赵庭长经常讲:“在办案中,无论谁找你说情,你都必须依法办案,让你办的案件成为一百年也翻不了的铁案,这才能真正体现一个法官的良好素质。”
“宁可自己千辛万苦,决不让群众对法律失望。”
赵庆令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母勤劳纯朴的美德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1989年转业到法院以后,始终保持着在部队里养成的良好作风。凡事宁可自己千辛万苦,决不让群众对法律失望。提起这个话题,曾与他一起办过案的武东斌感触最深。
那是一起民事案件,哈尔滨市教育学院起诉孙某长期拖欠房屋租金不交,请求依法判决。原来孙某承租教育学院的门市房开办餐厅,经营一段时间,效益不太好,孙某连拖欠的房租也未交,就不辞而别了。
法院立案后,把这起案子交给了赵庆令。此案的关键是必须找到被告。一般情况下可以把这件事交给教育学院去办,找不到被告法院也没法判决,但这不是赵庆令的风格。根据教育学院提供的线索,他接手这起案件后立即带领助理审判员武东斌与教育学院的保卫科长一起来到了北京。
他们进行了4天的暗访,吃了不少苦头,终于在海淀区找到了孙某的家。他们做通了孙某爱人的工作,经过她与丈夫沟通,孙某终于同意与他们见面。
第二天下午3点,在一家大酒店的一间会客室,双方摆开了阵势。一边是孙某、他的助手和4名律师,一边是赵庆令一行3人。
谈话一开始,孙某那边仗着人多势众,律师个个能言善辩,轮番上阵,想从气势上压住赵庆令。
这边赵庆令镇定自若,凭着对案情的熟稔和法律的精通,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一条一条陈述着被告的违约事实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大有不谈出个结果决不“收兵”之势。
由于谈话持续的时间较长,孙某让服务人员送上了点心和饮料,但赵庆令和两位同事一口不动,只喝白开水。谈判一直进行到夜里10点,孙某终于撑不住了,决定接受调解。他说:“赵法官,我真服了你了。”第二天,他如约把11万元承包款送到了赵庆令一行所住的招待所。
收到这笔钱以后,教育学院的保卫科科长当即与院里沟通,决定送给赵庆令和武东斌1万元。他说:“这是院里的一点心意,没有你们,这钱不可能要回来。”
赵庆令笑着说:“我们只不过是履行了应尽的职责,如果收下这笔钱,我们一辈子都会心里不安的。”他坚决拒绝了。
后来,保卫科长又提议说:“听说世界公园挺好的,我们来一趟北京不容易,一起去游览一下吧。”
赵庆令说:“去看看可以,但是要AA制,否则我不去。”
“真是拿你没办法。”保卫科长只好取消了自己的提议。
院里的同志都很钦佩赵庆令的敬业精神,有人说,在工作面前,他简直就是个“拼命三郎”。
2003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二,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祥和喜庆的气氛中,道外区靖宇街某大酒店却发生了重大火灾,起因是服务员向煤油取暖器注入溶剂汽油引起爆炸,引发大火,造成人员伤亡。
事发当晚,区法院按照市里的要求,立即抽调熟悉民法的赵庆令参加事故处理组,协助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起草赔偿协议。赵庆令接到通知后二话没说,当晚就赶赴现场参加事故调查。他接待了一拨又一拨的受害者家属,面对情绪激动的来访者,心平气和地进行说服工作,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
为了稳定受害者和家属的情绪,赵庆令一连十几天吃住在单位,直到事故处理完毕,死伤者家属全部得到赔偿为止。
这起火灾事故涉及40多个家庭,事故处理后,没有人上访告状。有关领导在听取事故处理情况的汇报后,连声说:“真没想到,真没想到。这起特大恶性事故的妥善处理,应该给法院的同志记上一功……”
“不受功利的诱惑,是人生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赵庆令在2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住了多年,一直到1995年才住进市政府分给的一套解困房。到他家走访时,走进黑咕隆咚的楼道里,大白天连楼梯都看不清。法院领路的同志拍了几下手,墙上一个小灯泡才亮起了昏黄的灯光。爬上6楼,走过长长的楼道,我们敲开了最里边的一个门。整套房子只有30多平方米,没有客厅。两间小小的卧室,摆上床已经没有多少空间了。
我说:“应该改善一下居住条件了。”
刘景华说:“我和庆令都感到挺满足的,当年我们住半地下的房子,又暗又潮,夏天一下大雨,屋里就进水。所以,一分到这套房子,我马上就把公公和婆婆接过来,让他们也住住有上下水的楼房。”就这样,老两口、小两口和一个二十来岁的儿子就挤住在这套房子里。
2003年5月,多年辛苦操持家务的刘景华突然发现右侧乳房出现肿块,怎么吃药也不见好,手术后切片化验,确诊为恶性肿瘤。赵庆令流泪了,结婚这么多年,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的,爱人从没有提过任何物质上的要求,为了不让自己分心,她把家务事全包了。自己真的感到愧疚。
手术及长期化疗使刘景华的身体大不如从前。出院后,她对赵庆令说:“咱家也买台洗衣机吧,我现在实在是干不动了。”望着瘦弱的妻子,赵庆令说:“买吧,早就该买了。”其实,妻子的要求并不高,现在许多家庭都各种家用电器俱全,而且不断更新换代。环顾一下自己的家,最值钱的电器是一台电视机,还是哥哥家淘汰下来的。
生活确实很需要钱。然而,赵庆令深深地知道,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不是法官个人的,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不义之财。
2002年底,赵庆令负责审理一起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案情非常简单明了,公司已出具了结算单,但一直不给施工人员兑付工资,出于无奈,有的工人起诉了公司老总。该公司老总是刘景华中学的同学,他以为这下可找到了靠山,就让刘景华给打个招呼,请赵庆令把案子往后拖一拖,因为外欠工钱较多,房子一时又卖不出去,一旦下了判决,农民工都找上来,就招架不住了。刘景华觉得也不过就是晚判一点,就和爱人说了。赵庆令听了之后严肃地说:“执法办案是有原则的,你不要乱插手。”
这位老总听说以后不死心,又直接跑到赵庆令的办公室,进屋就把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放到桌子上,低声说:“有财大家发,我不会让你白帮这个忙的。”赵庆令严肃地说:“有事说事,没事请你走人,不要搞这一套!”
这下子可惹恼了这位老总,他回去后越想越不是滋味,就打电话对赵庆令说:“想不到现在竟有你这样死心眼儿的人,你不要钱是不是也不要命啊,晚上走路可要小心点!”
赵庆令自然也不示弱,厉声说道:“你不要吓唬人,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说别的没用,还是赶紧筹款给农民工发工钱吧!”
眼看要过春节了,赵庆令想到农民工们辛辛苦苦地干了几个月,到头来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就加班加点,以最快的速度审结了这起故意拖欠农民工工资案,及时做出判决。
被告看赵庆令软硬不吃,只好按期把拖欠的农民工工资送到了法院。
不受功利的诱惑,是赵庆令生活上的一种风格。正因为这样,他才使自己有独立行动的自由,排除干扰而专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赵庆令启示录:人不应该只为自己活着
在市场经济考验面前,赵庆令为什么能经受住金钱、物质等各种诱惑和干扰,始终坚持公正司法?
启示之一:人要安身立命,必须有正确的理想和追求。
赵庆令审理了许多起职务犯罪案件,这些案件引发了他的许多思考。他发现从一名公职人员到阶下囚并没有万里之遥,有的时候甚至就是一念之差。如果把金钱看得太重,就会迷失方向;如果在关键问题上把握不住自己,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赵庆令在近30年中,获得各种奖励和荣誉称号44次。提起这些荣誉,赵庆令说,荣誉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将来。所以,我把这些荣誉都看成是一种压力,一种鞭策,只能加倍努力工作来回报党和人民。
启示之二:控制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练人的思想和意志。
与赵庆令接触过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他这个人很正统,虽然他在物质生活上很清贫,但他在精神生活上却很富有,而这正是目前许多人所不具备的。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赵庆令之所以能经受住权力和金钱的考验,就是因为他能够战胜自己,耐得住清贫。在采访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赵庆令和他的爱人刘景华对生活都有一种满足感。
刘景华告诉我,赵庆令始终提倡过简朴的生活,所以,我们都觉得过得挺好的,吃的、穿的、用的都不缺就行呗。
启示之三:只要心里时刻装着人民,自然就会忘掉自己。
赵庆令就是一个时刻都想到自己社会责任的人,所以,他能够努力克服利己主义思想,用自己的行动抵制市场活动中的消极因素,始终坚持正确的选择。
道外区法院的同志都注意到,402办公室的门总是敞开的,那就是赵庆令的办公室。每天上班时,赵庆令不是接待当事人就是阅卷。区法院每年要审理各类民事案件3000多件。民一庭平均每人每天要审结案件一起以上。案件多了,向庭长反映情况的当事人也就多了。特别是随着赵庆令知名度的提高,有些人专门要找他反映问题,别人不找。
只要当事人要求见他,他都及时安排接待,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依据有关法律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有时因说话太多,他的嗓子常常是嘶哑的。
有人问赵庆令接待当事人的秘诀是什么,他说:“很简单,你只要把当事人当作自己的亲人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