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因公殉职的韩城市东英村党支部书记郭孝义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4-23 05:01

这是一个平凡的人。秉承着部队熔炉历练的精神品质,践行着立党为公的铮铮誓言,在生命最宝贵的20多个青春年华里,他把自己全部身心用在了帮扶解困和村集体事业上。
  这是一个让人永远追忆的楷模。为了拔掉穷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费尽心机,用50年短暂生命换来了村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他却是家徒四壁,境况之窘迫让人感叹不已。
  这是一个孺子牛式的好干部。面对积贫积弱、捉襟见肘的村经济,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透支生命,艰辛劳作,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他,就是韩城市芝阳镇东英村党支部书记郭孝义。
  2006年11月21日晚,在为村上拉运自来水管途中,因为连续三天的过度劳累和饥饿,使他不幸从车上摔落,以身殉职,献出了年仅51岁的宝贵生命。
  11月27日。天降泪雨,雨雪笼罩着东英村,这天,是为郭孝义送葬的日子。   
  在郭孝义生前留下无数足迹的百米小巷里,挤满了送别的群众。断肠的哀乐声中,佩戴小白花的群众向郭孝义的遗像三鞠躬。小巷两侧摆放着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由灵柩前一直摆放在大门外的巷道两旁。
  中午12点,当灵柩缓缓从家中由40多位青年抬护出时,哀乐四起,整个东英村陷于了悲恸之中,乐声、哭声连成了一片;泪水、雨水迷茫了双眼。500米长的送葬队伍,将小巷围的水泄不通。东英村出嫁的姑娘们携夫牵子赶回来了;东英村在外工作人员,无论职位高低、路程远近赶回来了;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的果商闻讯赶来了;曾经同为青藏公路建设工程兵的战友们也从西安、渭南、韩城各地赶来了……上千名群众怀着悲痛的心情为郭孝义送行,老人们也互相搀扶着走在泥泞的道路上,为自己的好支书送最后一程。
  队伍里除了痛哭欲绝外的妻子和三个儿女外,年近七旬且身患重病的父母那撕心裂肺的痛哭声让人们咀嚼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一坚硬的苦涩。
  白纸黑字的挽联在寒风中沙沙作响,仿佛诉说着这位党的农村基层干部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一生。“任支书,克己奉公、两袖清风,黄沙吹去方显金;为村民,呕心沥血,肝脑涂地,衣带渐宽终不悔”、“德于忠厚,清于无私,满腔热血献乡梓;穷亦斯人,富亦斯人,齐天厚德耀后人”……,这些挽联,是人们发自肺腑的心声,更是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真实写照。
  提起当时和郭孝义生离死别的那种“痛”,村党支部支委郭养学泣不成声:“郭孝义是为了整个东英村的800口人过上好日子,才用完了最后一丝劲,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是为公而死呀!”
  村会计郭同川和郭孝义几乎每天都要碰面,商量村上的事情。对于郭孝义的离去,郭同川至今还不愿相信这是事实。他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哽咽着说,“为了带领群众修路,完善基础设施,他卖掉自家耕牛,贷款5000元,作为启动资金;为了修复村上的自来水和解决灌溉问题,他以个人的名义借钱并将准备邮寄给上大学女儿的1300元钱生活费拿出,购买自来水管;为了群众的富裕,他放弃了每月1800元的工作,甘受这份清贫;为了公家的事,他没时没节地奔波着,群众只要有事,他总是随时出现在身旁,却把家里的千斤重担扔给了妻子;为了节省下40元钱运费,他活活的累死了自己……”
  韩城市阳山庄村党支部书记程兰生对记者说:“听到郭支书去世噩耗,我为之感到愕然,因为早已听说过郭孝义为村上经济发展作过的许多动人事情,但没有想到他就这么走了。同为村党支部书记,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扎根基层,带领群众向穷山恶水宣战,践行一个共产党员公而忘私、身先士卒、鞠躬尽瘁的优良品质,在人们的心头树立起了一座巍巍泰山一样的丰碑 ”
韩城市委组织部部长王进文说,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伟大,在没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东英村,郭孝义就是用自己的行为,擎起新农村建设这面大旗,使昔日的穷村子大变了样,不但改变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东英村乃至于整个韩城市干部群众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留下了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鞠躬尽瘁富乡亲
人们在整理郭孝义的遗物时,发现了他生前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作为一名农村普通的党员和支部书记,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时刻想着实现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
  郭孝义用他的生命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东英村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集体积累无从谈起。看着外面精彩的世界,东英人心也急了,他们在寻觅着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的带头人。
  村民们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服役八年返乡的郭孝义:他是当时村上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又有文化基础,为人公道正直,见多识广,又有致富头脑……凭借着这些优势,他很快走上了村支部书记的岗位。1984年,在换届选举中,全票当选村委会主任。从此,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东英村的发展上,带领东英村800口人向穷山恶水宣战,誓叫穷村大变样。
  在和其他村委委员对村上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后,把修路和解决灌溉问题第一次提上了议事日程。
  面对捉襟见肘的村经济,资金成为发展最大的阻力。郭孝义看了看自己的家底,最值钱的是一头耕牛。他没有犹豫,当天就把牛牵到集市上卖了1000多元钱,交给村上作为启动资金。在他的带动下,干部群众出工、出钱、出主意,很快使1.9公里路面拓宽到6米,铺上了石渣。 
  告别了行路难,郭孝义却没有满足,石渣路毕竟经不起过重的碾压。第二年,他又组织干部群众铺设柏油路。他主持召开两委会议发出号召:“修路计划不能改变;干部带头,垫付启动资金;身为支部书记,我自己首先保证不影响修路。”第二天,他就到信用社贷了5000元钱。工程竣工后,他把市上补助的钱给垫付资金的其他干部先行兑付了,他本人的贷款则由自己来偿还。时至今日,5000元贷款还未还清。
  东英人祖祖辈辈吃水靠肩挑背扛,庄稼靠老天下雨。2003年,一直寻思着解决这一问题的郭孝义抢抓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这个机遇,跑项目,争资金,使村水站修复列入了韩城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实施后,不仅保证了人畜饮水,还解决了200亩耕地的灌溉问题。他因此也垫付了自家4000多元钱。
  “村民饮水没有让郭支书少操心,光是疏通泵站淤泥,就不知道跑了多少次”,村民郭积科说。东英村水站位于离村上有四五里路的沟里,抽的是河水,没有多久,淤泥就把泵子给堵住了,村民就吃不上水,浇不成地。每一次,郭孝义叫上懂机电的父亲和几个党员干部,亲自去疏通。
  由于水站建在距离村上较远的数米深的沟里,水站设备的看护便由他和父亲义务承担了起来。晚上他们轮流留守在沟里的草丛中,一夜起来七八次去抓小偷。2006年4月,自来水补偿器被盗,为了保证群众吃水,他向村民郭海乾借了800元钱,将变压器修好,第二天便恢复了通水。隔了不长时间,他把自家的猪卖掉,给郭海乾还了借款。
  11月水站设备再次被盗,村民吃不上水。要买设备和水管,集体没有钱。郭孝义拿出了给在外上学的女儿准备的1300元生活费,开始谋划着给村里买自来水管。11月23日,他揣着1300元,带领4名村干部去韩城购买水管。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几乎走遍了所有的水暖门店,货比三家后,终于找到了既便宜质量又好的水管。当时,送货方式却一时决定不下来。因为如果是货主送,运费只有30元钱,但要等到很晚才能送来;要是专雇一辆车,运费是70元钱,但很快就会送到家门口。最后衡量再三,郭孝义还是决定让货主送,因为这样可以节约40元钱。
  可谁知道,因为送管子的车辆对路况不熟,陷于离村10多里外路边沟里。当时,正忙着在村民郭定亮家收合作医疗费的他,立即和身边的郭同川两人带着绳、锨等工具,开上农用三轮车很快赶到了出事的山沟,三个人铆足了劲,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货车从沟里拖了出来。谁料,在晚上10时多返回途中竟发生了意外。由于饥饿和寒冷,加之过度劳累,郭孝义不幸从三轮车上跌下,头部撞到硬坎上,致使大脑出血,医治无效去世,年仅51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惦记着铺设水管的事,紧握着同行的村干部郭同川的手,用尽全身力气吐出了最后两个字———“管子”。
  郭同川在讲述到此时,已经悲痛欲绝:“郭孝义就是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为给集体节约40元钱而累死的。”
  村民郭文生说,东英村三面环沟,条件恶劣,沟壑纵横,坡大沟深,没有资源,能有这样的发展,完全是孝义用生命换来的。
  这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是全体东英村群众的共同心声。记者在采访中深深地体味到了这种情愫。为了让这位好村官的事迹得到广泛的传颂,村民自发成立了郭孝义同志先进事迹整理小组。从那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人们看到了一个勤政为民的奉献者奋斗的足迹,深深感受到了村民对自己“好村官”的无限感激、无限敬重、无限惋惜和无限的眷恋之情。

公家人就要替大家办事
如何尽快增加农民收入,是郭孝义梦魂牵绕的心结。
  根据平时学习和了解的知识,郭孝义引导村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村民栽植高酸苹果200亩,柿子100亩。
  进入每年的11月份,是苹果采摘、销售的季节,也正是东英村人一年中的收获季节。和村里其他户一样,郭孝义家的收入主要来源也是依靠苹果。然而,郭孝义却作出了一个令许多人不可思议的举动:早早地将自家的苹果以每斤0.73元的价格低价出售。由于卖的早,比后来价格每斤差了0.12元。  
  原来,入冬以后,村上苹果销售、农村合作医疗办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自来水修复等各项事情,都要他出面解决。郭孝义说:“我把自家的苹果卖了,就可以忙村上的其他事了。”
  卖出去是硬道理。深谙此理的郭孝义为了解决群众的卖难问题,每年的苹果销售季节,就想方设法把山西、河南、山东等的客商请来,进村扎营收购村民苹果。谁家苹果没有卖,他就安排人再联系客商,直到卖完为止。看到大面积发展起来的高酸苹果,他多次和韩城的中鲁果汁厂联系,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全部将村民种植的高酸苹果收购。
  多年来,出村的柏油路边堆放着许多垃圾,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垃圾山,路中间仅剩下一米宽的过道,三轮车都难以通行。把这座垃圾山搬走,让进出村的车辆畅通起来。他先后八次向承包小南沟的郭百存作思想工作,讲道理,最后终于定下了方案,腾出一块山坳,把垃圾推下山坡。随后他又不失时机的联系正在芝阳修路工队的推土机,集中一天时间,把道路两旁的垃圾全部填埋在沟里,路面拓宽了5米。拉运果子的车辆从此畅通无阻,村民的苹果、花椒源源不断的送往全国各地。
  去年,其他村庄修路,致使外出交通一度中断,拉运苹果车辆不能出去,他提前就到镇政府找领导协调,晚上12时和果商找到其他村领导,请求借道通行,才没有影响苹果外销。
  2005年,他在桥头村看到了家庭养殖建沼气非常成功,就和会计郭同川商量先在他家做试点,然后再逐户推开。当年5月1日,沼气池建设便试点成功。他很快组织群众参观,准备号召村民大力开展沼气池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可是谁知这竟成为他定格在了2006年11月份未竟的遗愿。
  郭孝义常说自己是公家人,他的职就是为群众谋利益。村民建勇对养鸡很有研究,就是没有地方做鸡舍。郭孝义知道后,将已停办两年的学校教室腾出来给其做鸡舍。建勇养鸡致富后,表示要感谢郭支书的相助之情。郭孝义笑着说:“我是公家人,公家人就要替大家办事。你不要谢我,我还要感谢你给群众带了个好头。我要是为群众办点事都要酬谢,怕早给撑死了。你记住,我是公家人。”
  养猪大户郭超多年养猪效益不好,一筹莫展。郭孝义和他一起分析原因,帮他按照市场价值规律,调整饲养时间,结果当年就盈利7000多元,去年还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郭超逢人便夸:“没有郭支书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如今,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全村养猪户70多户,年生猪存栏过千头,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 
  像这样,除了积极主动为村民谋福利外,只要村民有主动致富的思路和想法,他都全力以赴,帮助村民实现心愿。在他的真情相帮下,大多数村民挖掉了“穷根”,走上了致富之路。水通了、路宽了、村富了、人的精神面貌改变了。而今,东英村农民80%的群众都盖起了瓷砖贴墙、高大宽敞的楼板房,95%的人家里都有了彩电、音响、电冰箱,不少人家还买了小汽车……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正在逐渐形成。
  可郭孝义家却依然住在20世纪40年代老祖宗留下的破烂土屋里,三间房子一间做卧室,一间为过道,一间是厨房。他殉职后,人们在他家里竟找不到一处放棺木的地方,只好把厨房的案板拆掉……
  “他把群众利益看的比天大,用无私的胸怀关心着每一位困难群众,舍小家顾大家,把心血倾洒在群众的富裕和衣食冷暖上,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了为民解困、为民谋利上,把带领群众致富作为自己永远的职责。”芝阳镇党委书记王勇感慨地说。
  记者在郭孝义生前的工作日志中看到了他为村上制定的三年规划:“2006年冬拓宽主巷道;2007年硬化、亮化主巷道。争取国家对村里进行电网改造;2008年大搞规模养殖,给养殖大户解决场地,联系解决扶持资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也许就是郭孝义留给我们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财富。

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
郭孝义的妻子刘孝龙是个任劳任怨、不善言谈的农家妇女,对丈夫的离开,她至今还难以接受。我们采访期间,刘孝龙不停地抹眼泪,很少说话。或许所有的悲痛只能通过眼泪来消解,可是失去丈夫的苦涩仍然坚硬地横埂在她的心间。“就是怕他为了公家的事情过度劳累,自己才把家庭的所有事情承担了下来,可谁知道他还是走了……”痛到深处,她只喃喃地这么说。
  在先富和后富之间,郭孝义选择了后者。他说:“党把东英村的重担交给了我,群众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就有责任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他践行诺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郭喜民是村上有名的困难户,身体单薄,妻子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家中还有一个年幼的女儿,父亲去世时几乎没钱下葬。郭孝义组织村民募捐,从简办丧,事后还为喜民节余了两千多元。 
  贫困户张爱玉,家里四间房子,7口人住在一个院子里。郭孝义与村两委干部商议后,将村上的一处公房无偿提供给她居住和办商店。张爱玉的二儿子患风湿病,行走不便,婚事成了难题。郭孝义跑前跑后为其介绍了对象,帮其成家。
  村民郭虎权的女儿2005年考上了西安理工大学,但5000元学费却让郭虎权一筹莫展,郭孝义得知情况后,在自己同时供养两个孩子上学、经济极度拮据的情况下,给郭虎权资助500元钱。
  “群众的事再小都是大事,他们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是郭孝义在两委会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群众遇到急难险重的事情时,他总是及时出现。村民张彦福在外打工,家里着了火,他立即赶到张彦福的家,上到房顶,和随后赶来的村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将火扑灭。但他从房上下来时,衣服已经烧焦,整个成了“灰人”。张彦福事后要对郭孝义表达感激之情,被他婉言谢绝:“你在外包工时多带些村民去打工,村民富裕了,就是对我的回报。”
  每到逢年过节,他都要逐户到村上的老寿星家拜年、慰问,和他们拉家常,话冷暖。就在殉职前十天,他还来到二组85岁的老人郭养善家,了解老人生活的需要和困难。只要为了村民,事无巨细,他都亲历亲为。一年360天,无论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只要他一收到邮递员送来的信件、报纸、杂志,就会亲自送到每一户村民的手中。在他去世时,包里还装着已经为村民办好还没有来得及送出的身份证。
  一桩桩,一件件,都倾注着他对群众的真情。每当看到丈夫为集体的事情日夜奔波日渐清瘦的影子,妻子刘孝龙疼在了心里,但他知道丈夫的脾气和个性,她能做的就是为他分担家里的一切。
为了让郭孝义腾出时间,妻子刘孝龙把家里的农活全部承包。面对举步维艰的日子,她不得不干起了那些在一般家庭只有男人才会去干的粗活、脏活。即使在建筑工地,她也会和男人一样抢着去背50公斤一袋的水泥,为的是去挣那一天20元的搬运费。到了花椒采摘的时候,她加班忙完自家的活后,就到邻村给别人打短工。尽管如此,由于家境困顿,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小女儿不得不放弃上高中的机会出外打工,挣钱供姐姐上学。
  大女儿郭丽平哽咽地说:“上高中时,别人家的孩子每周生活费都在50元左右,可我每周还得从家里背馍吃,父亲每周只给5元钱,我只敢花3元,剩下2元还要准备买学习用具和资料。”“父亲是个好人,我们知道他把钱都用在村上了。他从来不乱花钱,多年来连一件衣服也舍不得买,临死时还穿着二十多年前当兵时的黄军装,上面已是补丁叠补丁。”
  尽管日子举步维艰,但他还是将救济的机会让给了困难群众。看到整日为集体忙前忙后,而经济越来越陷于困顿的郭孝义,村上几位干部便协商,要为郭孝义办理农村低保,他知道后坚持反对。有一年春节前,原村委会主任郭建增给他扛来两袋救济面粉。郭建增前脚刚走,他后脚就把面粉送到了贫困户郭喜民家。
  几间建于50年代破烂不堪的房间,借来的砖垒起来的摇摇欲坠的院墙,屋子里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具,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这就是郭孝义的家。郭孝义的二弟郭秋义说,哥哥当了二十年的村干部,20年的变化就是在院子盖了个猪圈,而且只养了4头猪,还没有形成规模。
  “孝义是把心思都用在群众身上了,他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自己。他高中毕业,有知识,有头脑,见多识广,凭他的本事和能力,要是不当支书,不管村上的事早就发家了”,84岁的老支书郭自力说。
  现在的村支书郭福祥说,一位搞工程的战友邀请郭孝义到自己承包的项目打工,每月工资1800元钱。在他家境最困难的时候,去了两次后,可还是放心不下村上的事,回来后再也没有去过。别人当干部越当越富,而郭孝义却是越当越穷了,因为他把大家致富放在了首位,掏着自己的腰包领着大家往前走。
  韩城市委书记刘新兴说,郭孝义用他朴实无华的人生实践,生动地诠释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深刻内涵,时刻在工作中体现着服务群众、关注民生的时代精神,体现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他一心为民的作风营造了和谐的干群关系,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间的血肉关系,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标杆。
  如今,在东英村村口,立着一座石碑,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一世功业垂青史,终生心血铸丰碑”。这是村民自发为郭孝义这位平凡而伟大、普通而高尚、一生提壶济世为民爱民的好村官树立的清风碑,是他们对这位好“村官”永志不忘的纪念!

铮铮誓言奏响生命强音
郭孝义的成长和他崇高精神品质的形成与在部队熔炉的锻炼和坚持不懈的党性学习分不开。
  1977年,郭孝义怀着报效祖国的心情,走进了大军营。在部队大熔炉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知识,锤炼着自己的坚强意志,以好学勤奋,忠厚踏实、乐善好施的作为,深受部队领导和战士们的喜爱,很快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长为副排长。其间受到过多次嘉奖,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和他在一个部队当兵的韩城市金城办党支部书记王仲林告诉记者:郭孝义在部队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由于是工程兵,部队常年在西藏工地,那里的冬天,天寒地冻,环境恶劣。为了让其他的战士多休息一会,每天早上他第一个起床烧开水打扫卫生,一个人整整承包了一年;在当仓库管理员期间,为了不发生意外,他利用闲暇时间对仓库里的建筑材料进行分装,一个人干完了所有的活,战士们都为之惊讶。
  正是部队大熔炉的历练,使他成为了一个品德高尚,正义直言,乐于奉献,无私无畏的优秀党员,用生命践行着他的入党誓词。
  在村民郭增乾家,记者见到了郭孝义生前留下的工作日记。翻阅里面的内容,有对各种文件精神以及新出台政策的学习笔记,有对各项工作任务的布置和安排,也有基层党支部书记的职责以及处理农村事务要遵循的原则等等,工工整整,记了厚厚10个本子。
  从不间断的学习,使得郭孝义在工作中秉持党性,坚持正义,随时向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开战。
  一位曾经包联过东英村的芝阳镇干部给记者讲述了两件他亲自见到的事情。东英村学校因撤点并校被取消,村中个别人看到学校有几个方形的雕花柱子,就寻思着卖掉。趁一个风高天黑的夜晚,这些人和文物贩子一起,将石柱子偷运出村。郭孝义知道情况后,很快从邻居家借一辆摩托车,操近道堵住了他们,并与公安机关联系,将这些石柱子运回了村,并派专人进行看护。村学校的两棵大桐树也成为一些人的猎物,趁孝义去市上开会期间,一个不法之徒偷伐并运到了木材加工厂准备解板。郭孝义知道后立即赶到木材加工厂将所伐的桐树一一封存,对当事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挽回了集体损失。
  东英村的水站建在深沟里,他一次在巡查时发现变压器油被放,螺丝也被卸掉。他立刻意识到,山沟地形复杂,又很偏僻,如果不彻底解决设备的安全问题,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天天亮回到家里,他便发动父亲、两个兄弟以及弟媳妇,修好路面,紧接着动员了20个小伙子,用了三天时间,终于把变压器和水泵部件转回村里,送电力局修理,保护了国家财产。
  在维护国家财产和集体利益的同时,他清正廉洁,不贪不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东英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尽管这个村所有的开支都要通过他一个人进行周济和向上级争取,但郭孝义担任村支书以来,时刻告诫自己和同事,做清正廉洁的干部。三组组长郭孝川给记者讲了一件事。
  2003年发放粮食直补,发现最后剩余3元钱没有进行兑付,究竟差了谁家,这可事关上级粮食直补政策的兑现和落实。于是他和郭孝川以及村上的财务人员对全村800户进行逐户核对,终于找到了3元钱的补助对象。
  三组的王元阁担任村里的妇联主任,一次因为村上的计生工作被扣掉了奖金。为了不影响她的工作情绪,郭孝义用自己的钱进行了垫付。王元阁在回忆这件事时,已经是泣不成声:“当时孝义的妻子因胆结石正在住院,一分钱对他来说都显得的那样重要,而他却照顾着我的面子,全然把困难留给了自己,这事更是对自己一种深深的教诲,干不好工作真对不起他。”
  看他为每一件事情都要跑前跑后,妻子建议给家安装一部电话,但他舍不得。“结婚30年,他穿过的最贵的衣服也没有超过30块钱。一直到前两年,他过冬还是穿从部队带回来的军大衣。”
  郭孝义用他的人格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了活着的人,这种感动让更多的普通百姓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这或许就是郭孝义精神力量的社会意义之所在。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