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支书,还兼任着村委会主任,巾帼不让须眉,上任以来她就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克服资金短缺等种种困难,加强村上基础设施建设,修通了一直被称为“天堑”的南太路,有效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她就是被潼关县太要镇南歇马村群众称为孝义式好支书的欧彩凤。
南歇马村地处太要镇西北方向,三面环沟,距离县城和镇上最近的路就被百米深的大沟隔开,南歇马村成了一个孤村。上世纪80年代修的简易出村路与火车道并行,随着的火车的提速这条简易路也无法通行了。外边人进不来,村里人出不去。
村支书欧彩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才能解决群众出行难、运输难问题。2006年4月,欧彩凤同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商议毅然决定填沟修路,使南歇马村有一条像样的走出去的大路。
并不富裕的南歇马村,面对需要百万元的修路投资,钱从何处来,欧彩凤多次找来村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商议,最终决定采取村民集资,家乡在外人士捐资和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等多种筹资办法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南歇马村支书欧彩凤:“当时,在修路的过程中,群众积极响应捐钱捐物,有的群众甚至将自家的面粉、菜拿到村上,大力支持村上工作。全体干部和工作人员上下拧成一股绳,以树立移山志修富民路的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决心把沟填平。”
正是凭着这种移山志的精神,在只有10万元启动资金的基础上欧采凤带领南歇马人填沟筑坝,日夜奋战,用了近半年时间移动土方近10万方,填平了这道深沟使天堑变通途。从此告别了南歇马村无路走,运输难的历史。
村民:过去没有路,很不方便,群众出行要绕道300多米,修好后,生活很方便,卖菜的也能到这来,我们这儿有些东西也能运出去。
村民:以前路没有修时,特别是遇到天阴下雨,娃上学很不方便要翻沟,大人甚至要把娃送到公路上。现在路修好之后方便多了,车也能过来,有时大人不用接娃自己就能回来。
路通了,南歇马人走出去的希望有了,可村上基础设施薄弱,村民生活落后,思想观念封闭的现状又该如何改变?欧彩凤就从狠抓班子建设委出发点,充分发挥村两委战斗堡垒作用,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的带领村民发展经济,增收致富。欧彩凤大胆的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要有新面貌”的工作思路,与班子成员放下自家事,拉下脸,去省上,跑市上争资金,要项目。几年来,先后争取国家以工代赈项目10万元和市财政资金8万元,为村上打机井眼,开挖渠道,新建一座230多平方米的新教室和标准化的村级活动场所。看着枯黄的庄稼变绿了,孩子们能安心上课了,欧彩凤的心也踏实了。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了,欧彩凤又想法设法为群众增收寻求路径,结合村上实际带领群众建大棚、养生猪发展养殖业,村民的收入一天天不断增加。
村民:“在我心里,欧支书把村子当成自己的家,有时把她(自己)家的事都忘了,一心扑在工作上,给村上修路,建学校等事情,确是个好支书,郭孝义式的好支书,尽到了她当支书的责任。”
如今的南歇马在女支书欧彩凤的带领下,新农村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村风正,村貌新,她个人和村上也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五好支部书记、文明村等光荣称号。
欧彩凤说:“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跑项目,力争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打通南洞与310国道的连接工程,大力发展养殖业,由原来的散养逐步发展到小区养殖,从村容村貌上下功夫,整理村部前的垃圾场,建立一个篮球场和群众休闲娱乐场所,达到乡风文明村貌整洁,使群众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渭南台通讯员段小丽、魏荣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