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春城无处不飞花—记昆明市总工会主席杨丽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5-10 09:07

   



  还未开口说话嘴角先露笑意,嗓音有些沙哑却充满热情,一双有神的大眼睛总是透着关切……面前这位和蔼可亲的大姐,怎么也不能让人将她与传说中那个有着无数传奇的英雄式人物联系起来———

  这就是那个为了同侵犯职工权益的人和事作斗争,不惜得罪权势而被职工誉为“杨大侠”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为了做好职工队伍稳定工作说破嘴、跑断腿,几乎成了“祥林嫂”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为了筹集送温暖资金说得出口、伸得出手,差点成了“丐帮头”的人吗?

  这就是那个为了给更多职工办实事、做好事,清晨摸索着出家门、深夜“梭”(昆明方言,形容人疲倦至极两腿拖着走路的样子)着回来而被称为“摩梭人”的人吗?

  ……

  在这个明媚的春天,我们走近了她———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杨丽:与她一起笑与哭、忧与思,钦佩她的坚强与智慧、欣赏她的激情与美丽,更刻骨铭心地感受一个好人的至诚大爱、一个工会主席的真诚奉献、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无畏!

  “工人选我当主席,我当主席为工人”

  杨丽快人快语。她说,她总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当工会干部的,自己的一切才能都是为职工服务的。

  不知是否冥冥中命运使然,杨丽开启工会工作生涯的每一次转机,几乎都与中国工会事业的前进步伐息息相关。

  上世纪70年代初,因文革而中断的工会组织开始恢复,爱好文艺的杨丽在工厂组织的工会活动中崭露头角,并由工会优秀积极分子被民主选举为车间工会干部;打倒“四人帮”后,职工们对文体活动被压抑已久的渴望重新焕发,屡次在全省职工文艺汇演中获奖的杨丽再次被工会相中,挑头建设厂里的工人俱乐部,很快俱乐部以其齐备的功能、丰富的活动成为市里、省里的先进,杨丽也由此声名远播;

  上世纪80年代,正值全国推行工会主席海选的热潮,年仅32岁的杨丽经全厂5000多名工会会员海选,以97.5%的赞成票当选为云南汽车制造厂的工会副主席……自此之后,工会便成了杨丽工作的全部,融进了她的生活甚至血液。

  “说实话,那时对工会理论什么都不懂,只觉得职工这么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他们。”多年后,回忆起当年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杨丽说她就一个感觉: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为了这份信任,她一边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职工谋福利;一边硬挤出时间上夜大,出纳班、秘书班、文学创作班、写作班……凡是工会工作用得着的,挨个学过来,3年时间取得了十门自学考试的单科合格证。

  有了对工会职能更深的理解,杨丽工作起来越来越上道了:开展劳动竞赛,云汽工会当天表彰当天奖励的做法便因效果好而独树一帜;而在她大胆创意下推出的“十个一”做法(即对职工生日一个蛋糕、生病一个看望、生孩子一篓鸡蛋、死亡一个悼念等),更是在昆明市开了企业工会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的先河……

  这位年轻的女主席就这样赢得了职工的心。1987年,她再次以99%的赞成票被海选为厂工会主席。

  “海选让我深深认识到那5000张选票的分量,这可是5000名工人的心哪。”她把老工会主席“受职工之托,忠职工之事”的教诲用墨笔写好,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每当我看到这几个字,就感到有许许多多工人的眼睛在盯着我,看我为他们干了些什么。”

  “工人选我当主席,我当主席为工人。”本着这一信念,杨丽在工会工作的岗位上干了一年又一年,一直到今天。期间,虽然几经岗位变动、职务升迁,但无论是做一名最基层的车间工会干部,还是当选昆明市总工会主席、省总工会副主席,或是兼任昆明市人大副主任,她对职工群众的真心、对工会工作的痴心不改。

  杨丽被群众和历史选择,而群众的需求和历史的发展又推动着她不断前行。每一个时期,杨丽都能扣住时代的主题找准工作切入点,让工会工作亮点频现:

  1991年,她第一个组织全市职工对贫困地区捐赠,把近百万元捐赠款及物资送到国家级贫困县禄劝县;1992年,她第一个站出来为受工伤的农民工沈占峰打官司,历时两年艰辛终于胜诉并获赔12万元,成为《劳动法》实施后工会依法维权第一案;1993年,她带领工会干部率先探索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摸索出“三六工作法”,为全市推行集体合同制度提供了新鲜经验……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困难职工问题日益凸显。于是,她又第一个提出“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酒,少买一件化妆品,为困难职工献一片爱心”,组织全市企业、职工为送温暖资金捐赠,建立了全省第一个“送温暖基金”;第一个带头与困难职工家庭钟华礼结成帮扶对子,成为“包户帮困”、“寒窗助学”第一人;并带领工会的同志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工会职业介绍所、第一家职工消费合作社、第一家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第一家农民工维权中心、第一家为下岗职工服务的“阳光公寓”、第一家为困难老劳模老职工服务的敬老院,第一家为困难职工子女入托的幼儿园。

  ……

  昆明,这个地处西南边陲的城市,因为有了杨丽而名噪全国工会系统。

  “我们是光荣的工会工作者,神圣的使命记心间,忠诚敬业,团结和谐,永远跟着共产党,昂首阔步永向前。”

  这是杨丽自创的《工会工作者之歌》中唱的。这是她的真实心声,也是她的人生写照:从风华正茂到几近花甲,因为心怀使命,她就这样一直走在路上,纵使献出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纵使还将为此而穷尽其生,都无怨无悔!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在昆明,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杨主席不会做官,但绝对是一个好领导。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是杨丽经常说的一句话,它蕴涵了多重意义,既明确了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又强调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性。

  这是在昆明市工会系统流传的一件事:为保证研究工作时不受任何打扰,市总机关党委规定,开会时一律关掉手机,否则罚款800元。一次开会,因一个突发事件杨丽暂离会场,回来时她习惯性地摁键关机,不料秘书事先已把手机关了,这一摁反而开机了。在场的同志都说算了,但杨丽“不领情”,会议一结束,就把800元钱送到机关党委。

  “我是一把手,要求别人做的,我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我首先要不做,否则怎么让人信服?!”

  早在1996年刚当选为市总工会主席不久,杨丽就“毫不谦虚”地在市总工会提出了“向我看齐,当好排头兵”的口号,要求领导班子带头,从我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光华说,为抓好班子,带出一支优秀的工会干部队伍,杨主席可谓绞尽了脑汁,用尽了心血。

  在昆明市总工会机关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随处可以看到诸如“顾大局、爱职工、讲团结、守纪律、赛奉献、重效益”、“上靠党领导,下靠职工群众支持;上对党负责,下对职工群众负责;上为党分忧,下为职工群众解难;上不愧党,下不愧职工群众”等既朗朗上口又形象凝练的标语。而这些,都是杨丽反复琢磨精心提炼出来的。

  如今,这些富有“杨氏风格”的语录,已逐渐为全市工会干部所耳熟能详,并达成共识,形成了独特的昆明工会文化。

  进入新世纪新时期,更加开放、更加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客观上对工会干部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提高工会干部队伍的能力水平,我首先要带头学习提高。”2002年,已经52岁的杨丽在班子成员中带头考取了中央党校的在职研究生,4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中央党校迄今年龄最大的优秀学员。

  对一个组织或一支队伍来说,领导的以身作则便是最有力的导向。杨丽的风格一点一滴地磨砺着市总机关乃至全市的工会干部队伍:在昆明市有近80个部门参加的民主评议机关作风中,市总工会多年来都位居前列;2003年市总选派全市120名刚到工会工作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到中国工运学院培训,这支组织严密、学风正派的队伍被誉为“工运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带头做起,杨丽还征服了更多职工的心。

  2003年,为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会下岗职工自立服务中心决定成立擦鞋队,并连着办了十多期培训班。然而,临上岗时,任凭杨丽怎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讲工作无贵贱,劳动最光荣的道理,有的职工仍坚持“饿死不低高贵的头”。一位职工问:“杨主席,你叫我们要转变观念,那我问你,如果你下岗了,会去做擦皮鞋这种丢人现眼的工作吗?”杨丽很干脆地回答:“会!”当即换上衣服,拎起工具箱来到市区最繁华的五华广场,第一个带头为顾客擦起皮鞋来。看着杨丽蹲在地上麻利地干着活,观望了许久的职工们愣住了,转身就加入了擦鞋队。他们说,“我们不能辜负了杨主席的一片苦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衔半根草去”

  “捧着一颗心来,不衔半根草去。”杨丽最喜欢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名言,将它作为座右铭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抬头便能看见。

  熟悉她的人说,这正是杨丽的真实写照。为解决职工的事,她从不犯怵犹豫,甚至许多别人躲都来不及的事儿,她却傻乎乎地“自找麻烦”。

  陈方伦的案子便是杨丽在大街上“找”来的。2003年11月,走在街上的杨丽看到一个残疾男子坐着轮椅沿街叫卖判决书,便上前问个究竟。原来,这个叫陈方伦的男子来自四川泸州,在昆明一家具厂搬运木材时不慎被砸伤,造成脊柱损伤双下肢瘫痪,虽然法院判决用人单位需赔偿他工伤伤残金共34.4万元,但家具厂老板一直躲避法院执行,致使他一家生活陷入极度困境。

  了解到这位农民工的悲惨遭遇后,杨丽当即表示,这事工会管定了。谁都知道,执行难是司法领域最难解决的棘手问题。杨丽四处奔波,并亲自找到法院院长,一方面要求加紧督办;一方面促成在问题尚未解决前,由工会、法院先后给予陈方伦一家10.7万元的补助。所幸的是,2006年5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时见到陈方伦,亲切过问了他的问题。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陈方伦终于足额拿到工伤赔偿金。

  讨回公道的陈方伦一家来到帮扶中心,见到杨丽百感交集,抱着她大哭。目睹此情此景,市总工会和帮扶中心的工作人员无不潸然泪下,只有他们知道,为了这一天,杨丽曾遭受了多少非议,承受了多大压力……

  在杨丽33年的工会工作生涯中,像这样自找麻烦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市总机关党委书记鲁毅刚说,“有人是以公谋私,杨主席是以私谋公。”

  为使困难下岗职工米民夫妇能够顺利拿到16200元的执行尾款,在欠款酒店老板气焰嚣张不愿支付的情况下,她毫不犹豫地先拿自己的工资垫上;为给女职工张忠惠讨回公道,她亲自出面为张忠惠打官司,最终促使企业撤消不合法的决定,恢复了张忠惠的工职;为帮助原昆明公路管理总段44名职工找回因区划而“丢失”了的身份、编制、待遇,她当即给这些职工所在区的区委书记、区长打电话,凭着以往的熟络关系,盯着他们现场办公……

  只要有利于工会工作,只要能更好地服务职工,杨丽俯身甘为孺子牛,甚至不惜改变自己。

  刚调到市总工作时,杨丽不喜欢开会,觉得很浪费时间。慢慢地,她发现开会是实现源头参与的重要渠道,因为“源头上的一个法律法规、一项政策就能够使一个群体受益,比起一个一个、一桩一桩地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效果要好得多。”从此,开会成了杨丽的“酷爱”。用她自己的话说,“逢会必到,如实汇报,据理力争,百折不挠”,“不浪费参政议政的‘位子’,不放弃为职工说话办事的‘话筒’”。

  在杨丽担任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的10年间,就职工权益方面就提了62个提案、意见和建议;2003年当选省人大代表以来,4年间在省市人大两级代表市工会共提出议案、建议26个,特别是她领衔提出的关于制定《昆明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和《昆明市企业工资支付条例》的议案,直接推动了这两个条例的出台,这不仅是昆明市总工会推动地方立法的重大突破,更为工会源头参与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

  职工们说,谁的难处杨主席都想到了,惟独没想到自己。

  30多年来,她不知下了多少工厂,走入多少职工的家,握过多少个病人的手,进过多少次火葬场,惟独欠家庭、欠亲人太多的情,两个孩子几乎自小吃方便面长大,80多岁的老母亲盼了30年,也没有与女儿吃上一餐年夜饭;为了筹集送温暖资金,她说得出口、伸得出手,甚至为了两万元捐款忙里偷闲去给理发店开业剪彩,惟独在待业多年的儿子工作问题上张不开口;每每看到困难职工,她总是忍不住慷慨解囊,仅14年来帮助5个困难家庭的6名寒窗学子,花费的钱就不少于10万元,惟独拿不出15万元购房款,白白错过分房机会,直到2002年,一家4口还逼仄地挤在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能停下来”

  自2002年11月成立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以来,杨丽原本像百灵鸟般清亮的嗓子就一天比一天沙哑。

  主席接待日制度是帮扶中心的特色服务,杨丽带头每周至少有半天面对面、零距离地接待职工。由于主席接待窗口办事效率高、能为职工解决“疑难杂症”,每每得知杨丽“出诊”,前来求助的职工总是排成长龙。大半天下来,杨丽常常是滴水难沾,口干舌燥。

  市总工会副主席彭萍安说,很长时间自己都感到纳闷,急性子的杨丽对职工怎么就那么有耐心。“个别上访职工真的是蛮不讲理,有时我们都看不过去,可杨主席却说,工会是职工群众的组织,这个职工是不分年龄、性别、种族、信仰的,也不分先进与落后。不论什么样的职工,给他们解难分忧是工会的天职,这样想就不会跟他们计较、生气了。”

  “我批评过许多干部,但从来没骂过一句职工。”这是杨丽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

  凡事都是以心还心,以情换情。把职工顶在头上,捧在手上,放在心上,杨丽赢得的是广大职工发自肺腑的信赖和拥戴。

  市总组织部原部长阎秀华的父母都是困难企业退休职工。1998年,阎秀华的老父亲生病住院,杨丽不知从哪儿听说了赶去看望,当了解到许多困难企业退休职工都像老人一样由于医药费不能报销而不敢看病时,她二话没说就找有关方面反映、协调,最终帮助一批退休老职工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此以后,老人养成一个习惯,每到播昆明新闻时便守在电视机旁,为的就是能看到杨丽。如果两天没看见,就要到处询问:杨主席好吗?她是不是生病了?

  “杨主席是昆明百姓心目中的明星,有着很多很多像我父亲这样的‘粉丝’。”阎秀华说。

  一天,杨丽88岁的老母亲倪鸣老人坐出租车回家,下车时司机死活不要钱。问急了,司机才说,您的女儿不是杨丽吗,她为我们工人做了这么多好事,就让我也为她做点事吧。

  昆明市总干部们告诉记者这么一件事:一位老工人来到帮扶中心主席接待窗口,排了半天队终于轮到了,不料他既不反映问题也不要求帮助,而是直着嗓子对杨丽喊:“杨主席,我来就是要给您说三句话:第一您不能老,第二您不能病,第三您不能退休,我们工人需要您!”

  33年来,杨丽获奖无数:昆明市优秀共产党员、昆明市特等劳动模范、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全国工会帮扶工作突出贡献者……但是,对一个以职工为天的工会干部来说,有什么是比“我们工人需要您”这句话更高的褒奖呢?!

  在昆明职工的印象中,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杨主席永远都是风风火火、精神饱满、一脸阳光。其实,由于长年积劳成疾,加上数次救人时受伤和扶贫路上遇车祸落下的病根,杨丽患有严重的脊髓型腰椎病和颈椎病,常常折磨得她寝食难安,有时疼得都直不起身,抬不起手。医生曾不止一次地要求她住院手术治疗,她总说:“不到万不得已,我不能倒下。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能停下来。”

  “到底是什么让她这么有动力?”市总宣教部部长赵威说,这是所有熟悉杨丽的人共同的疑问。我们说不出答案,但大家都有着共同的感悟:做人就要做像杨丽这样的人。

  正是受到杨丽的感召,赵威2006年从昆明日报调到市总工会,虽然工作量大增而待遇却远不如过去,但赵威说他不后悔,因为“跟着杨主席干,人生才有价值”!

  阳春四月,生机勃发。记者结束在昆明的采访时,正是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最绚丽的花季。噢,春城无处不飞花……(工人日报  记者王娇萍 陈昌云)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