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韩文芝播爱在戈壁大漠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5-14 06:49

韩文芝播爱在戈壁大漠。

    

这里,不是他的故乡,可他却视为故乡,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奉献给了这片热土。

这里,没有他的亲人,可他把军营里的官兵和驻地的百姓都视作亲人,并把自己的最爱无私地奉献给了他们。

1972年12月,韩文芝告别亲人和养育了他18年的故土——河北廊房,入伍来到塞北重镇榆林。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战士,到担任榆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成长为一名部队师职干部,35年光阴荏苒,35年岁月变迁,韩文芝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对“国防绿”和“生命绿”的追求,以及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热爱。

他播爱在戈壁大漠,并以其执著的追求和不变的情结,赢得了军营官兵和驻地百姓的尊重。

播绿戈壁大漠是他不懈的追求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日三餐,沙子拌饭”是过去人们对榆林地区恶劣自然环境的描述。韩文芝入伍到榆林那阵,所看到的正是这种情景。那里也有树,可到了冬天,树木叶儿落尽,剩下的也只是稀疏的、没有生机的树干。绵延无际的荒滩大漠,风沙弥漫。“这里的沙地到底能不能种植四季常青的树木呢?”驻守在榆林城北镇北台的韩文芝为了寻找答案,利用休息时间,专门到林科所向技术人员请教。他自费买来有关林业方面的书籍,在潜心钻研的同时,亲自到沙漠深处勘察水土。他跑遍了榆林的七里沙、大墩梁、榆卜界、红墩等方圆几十公里的沙区,为在戈壁大漠上播种绿色掌握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1981年,榆林地方政府把镇北台古长城沿线的防沙治沙任务交给了守备营官兵。时任指导员的韩文芝主动向营党委请缨,承担了带领官兵治沙这一重任。别人每天植50棵树,他植近百棵,双手起了血泡,嘴唇裂开口子,他毫不在乎。在他的带领下,这支能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部队,克服了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水源奇缺、风沙侵袭等各种困难,使樟子松这种四季常青的树种在塞北大漠扎下了根。

樟子松的“到来”让韩文芝看到了播绿的希望,也坚定了他治沙的信心。自这以后,他带领部队、民兵又先后参加了“黄河护岸林”、“万亩林”、“绿色长城”、“七里沙”等治沙工程建设。随着造林面积的不断增加,沙地上栽植的树种也日渐丰富了起来。

生命之绿在戈壁荒漠延伸。1998年初,由陕西省治沙研究所规划的210国道绥德至榆林段绿化带建设工程要交给当地某企业负责实施。韩文芝听到这个消息后,积极与当地政府和治沙研究所协商,最终争取到了这个绿化榆林的“门面”工程。从4月初开始,他组织带领榆阳区、米脂县、绥德县的340多名民兵展开了植树大会战。挖坑、回填、放苗、填土、踩实、放薄膜、再填土踩实、浇水,他和大家一次次重复着这些简单而琐碎的植树步骤。有的路段附近没有水,还要蹬着三轮车去二三公里外的地方去拉水,一趟又一趟,就这样,历时半个月,他们在108公里长的公路两旁栽上了榆叶玫、刺玫瑰、草花、杨树等树种。这项工程为当地政府节余资金十多万元。

30多年里,韩文芝带领部队官兵共植树木60多万株,面积达8万多亩,其中他个人植树4万多株,约3000多亩。他主持制定的《榆林军分区组织发动民兵参加“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三年规划》,被兰州军区和省军区作为榆林军分区组织发动民兵治沙造林的成果和经验进行了推广。2002年3月,国家领导人在榆林视察时,专程观摩了七里沙治沙成果。同年6月,全国绿化委、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韩文芝“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去年5月,全国妇联、国家环保总局授予韩文芝家庭“全国绿色家庭”荣誉称号。

韩文芝不但自己在治沙上作出了表率,还培养出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这个在全国都颇有影响的模范民兵连队。让一群20岁上下的年轻姑娘在偏僻、艰苦的环境里安心治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21岁的白美霞是目前连队中资历最老的女民兵,这位身材瘦弱、皮肤黝黑的姑娘和她的同伴们都曾为治沙动摇过,可都是韩文芝让她们一次又一次地打消了退却的念头:“一个人如果连生他养他的地方都不热爱,那他还能干好什么事呢?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虽然它现在还比较荒凉,比较落后,可只要大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立志去改变它,我们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就一定会发生变化。”就这样,他20多年鼓励一批又一批女民兵战士坚持了下来,让她们积极投身到了治理荒沙、改变家乡面貌的伟大实践中。

35年来,与韩文芝一同入伍、工作过的战友,有不少调到了西安或是转业回家,军分区的领导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只有他执著地留了下来。他的心像他种下的那些绿树,早已深深地植根于他热爱的这片土地。

讲奉献不谋私是他坚持的原则

“权不能滥用,钱不能乱花,做人要讲贡献,不能比待遇。”这是韩文芝给自己定下的原则。他担任师职干部已经7年,可至今仍住着一套80平方米,仅相当于营职干部待遇的房子。客厅的沙发是1988年做的木沙发,电视还是18英寸的老式电视,阳台上的铝合金窗子是前不久因为生锈漏水的铁窗抗不住风雨才不得不换上的。

不是没有调整住房的机会,只是他几次都主动推脱了。他说:“三口人住80平方米已经够宽裕的了,这样挺好的。”

在别人眼里,像韩文芝这样的“官”不应该那么吝啬,那么简朴,只要抓住机会很容易富起来。可他始终坚持自律的原则。几年前,韩文芝原先连队的一位战士做石油生意成了老板,固定资产上千万,看到老领导生活如此清贫,就让他在公司入个股,帮他赚点钱,可被他婉言谢绝了。军分区地处榆林市区较繁华的地段,商业门面多,生意比较活,去年一位煤矿老板想承包军分区一间门面,托熟人找到韩文芝,并许诺只要他给“通融”一下,就给他10万股煤矿的股份,但也被韩文芝拒绝了。他说:“我的生活虽然有点清贫,但我活得坦然,活得充实。”

韩文芝在工作上同在生活上一样节俭。每次军分区开会,政治部都要做一份会议预算。这种琐碎的事情本来可以让干事们去完成,他只要签字就行了。可他要亲自列预算单:家是榆林市的不安排住宿,哪些人要给发材料、哪些人不需发材料,他要一个一个“抠”,复印一张材料市场价是两角五分,韩文芝还要讨价还价压到每张两角钱,就这样,几年下来,政治部就节余经费23万多元。

政治部在干部调整和选拔使用上有一定的权力,韩文芝时常也遇到熟人说情,希望帮帮忙,可他从来没有给此类事情开过“后门”。

2002年3月,军分区所属某县人武部空缺三个科长职位,有五名干部符合条件,有“上”的可能。其中有一位素质过硬、成绩突出的干部心里不踏实,为了保险起见,便拿着5000元钱找到韩文芝帮忙。可韩文芝当即回绝说:“只要符合要求,组织就会考虑你,不符合要求,你找谁送啥都没用。”后来严格按照干部选拔程序考察,这名干部因表现突出被提升使用了。对选拔使用干部,军分区政委赵宝利深有感触地对我们说:“韩主任每次提供上来的人员任免名单,我最放心,他绝不会有私心。”

2000年征兵时,一位和韩文芝关系很好的老乡听说他在部队当了“大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拿着东凑西借的2000元钱,背着自家种的土特产找到他,希望韩文芝能把自己的儿子招进部队。他当即表示,只要孩子体检、政审合格,就能入伍。一听这话,这位老乡起身就要把带来的钱物塞给韩文芝,韩文芝当时就发了火:“你如果这样,你的这事我就不管了。”话一出口,吓得这位老乡立刻把钱装进了自己口袋。后来因为体检不合格,这位老乡的儿子没能当上兵。

韩文芝对公有一颗公心;对私,同样也有一颗公心。韩文芝是一名师职干部,而他的爱人付云琪却是个炊事员。1983年,付云琪随军从河北老家来到榆林,1986年被安排到军分区机关灶当炊事员。她每天早晨六点半赶到机关灶上班,为干部战士准备早饭,十点半上班做午饭,下午四点半做晚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一干就是20年。

为全身心地支持丈夫工作,付云琪对自己的事从未抱怨过。但自从丈夫当上了政治部主任后,她多少也产生了一些想法。“你现在是领导干部了,我再在灶上做饭会不会让你觉得没面子,别人会不会笑话咱?”

“谁不吃饭。女同志有点事干,每月能挣上几百块钱,我看挺好的。”

“人家领导的家属工作都很轻松,可我……”

“劳动光荣嘛!”之后,付云琪再也不提调动工作的事了。

如今,已是炊事班长的付云琪仍坚持和小伙子们一起烧火、做饭、炒菜、端饭、刷锅、打扫卫生。她当炊事班长五年来,机关灶四次荣立集体三等功。1997年7月,兰州军区表彰付云琪为“优秀军队干部妻子”,去年,榆林军分区党委还特地给她记了三等功。

视驻地为故乡是他不变的情结

韩文芝入伍30多年,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情感都倾注给了榆林这块充满着希望的土地。

2001年,根据省军区的统一安排部署,榆林军分区所辖12个县区的人武部担负起了14条小流域治理工程。军分区党委研究决定由政治部牵头,让韩文芝任领导小组组长。

治理工程开始后,韩文芝跑遍了14条小流域治理地区的沟沟坎坎、山塬梁峁。他把整箱的方便面和矿泉水放在车里,饿了就泡上一碗面吃,渴了就拿瓶矿泉水喝。每年组织治理大会战时,他都和干部民兵一起挥锹挖土、打坝平地,一起挖坑植树、绿化山坡。

在韩文芝的组织领导下,经过全分区官兵和驻地群众共同奋战,榆林军分区承担的14条小流域治理工程全部通过省级验收,其中9条被评为优秀工程,5条被评为优良工程,优良率达100%。韩文芝本人也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小流域治理标兵”。

对于韩文芝来说,“忠”和“孝”也经常发生矛盾,但他始终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放在第一位。2004年5月,他正在忙小流域治理现场观摩会筹备工作,此时远在河北的老家来电报说母亲病危,催他回去,可他怎么也抽不开身,就这样,老人临终时没有看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大儿子。

母亲去世不久,父亲又突发脑溢血,病情危急。没有和母亲见上最后一面,怎么说也要看看父亲。他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向军分区领导请了假,匆匆赶回老家。这时,离过年只剩下十天时间。

韩文芝在医院里精心伺候着父亲,但他还是放心不下部队的工作,陪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刚过完年,就把瘫痪在床的父亲托付给了在家的妹妹,匆忙返回了部队。这次回家,他既激动不已,又愧疚悔恨。激动的是,这是他入伍30多年来第一次在老家过春节;愧疚的是,这些年来他一直没有能够好好地孝敬父母,没有尽到一个当儿子的责任,就是这次回家,也都是匆匆来,匆匆去。

一天晚上付云琪在家看电视,节目是婆婆生前最爱听的河北梆子,听着听着禁不住哭了起来。此时正在卧室里看书的韩文芝听到哭声,不知怎么回事,过来一看,原来是电视上正播放着河北梆子,他一下子全明白了,压抑多日的情绪再也控制不住了,泪水像开了闸的河水夺眶而出。他回屋扑到床上,蒙着被子大哭了一场。

韩文芝入伍30多年来,曾有6次调到西安和河北老家的机会,可他都放弃了。有人说他傻,不理解他为什么宁愿一辈子呆在榆林这个艰苦的“小”地方,而不愿去一个好一点的“大”地方。听到这些议论,他总是坦然一笑,说:“榆林虽苦,但也需要人们去建设,我和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更何况这里的百姓呢!”

补浪河乡点连素村是军分区的包扶村,每到逢年过节,这个村的村民都要带着酥油、奶酪,去看望他们的“光明使者”——韩文芝。他们没有忘记韩文芝为了给村上实施点亮工程所付出的辛劳。为了这个村的点亮工程,韩文芝主动到有关部门协调,争取项目支持。为了量取到最佳线路,他在60多平方公里的村子里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在沙窝里反复测量,累病了,吃点药休息休息,第二天又接着干,整整辛苦了一个多月。

那年中秋节,通往点连素村全长33公里的高低压线路全部架设完毕,忙碌了一个多月的韩文芝没有回家和妻子、女儿团圆,而是和村民们围坐在电灯前分享着用上电的喜悦。

2000年年关将至,韩文芝放心不下点连素村的群众,一定要去村上看看。可天不作美,第二天清晨,大雪就把塞北大地包裹得严严实实,气温也骤降到零下30度。车上拉着两吨多大米,给车里加的水也结成了冰块儿,发动机怎么也转不起来。

“这怎么行呢?还是改日再去吧。”司机想打退堂鼓。

“不能改日子,再改就到明年了。”韩文芝坚持按原计划去看村上的乡亲们。

他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折腾,“冻僵”了的汽车终于有了反应,接着在坑坑洼洼的雪路上颠簸了四个多小时后,最终安全地到达了点连素村。

“韩主任,下这么大的雪你们怎么还要来,路上受累了吧。”贫困户王光斌一边接过韩文芝送来的慰问品,一边招呼家里人为亲人们扫身上的雪,并端上热乎乎的姜汤让他们暖身子。

韩文芝他们在点连素村走访慰问了三个多小时,临别时天色已黑,乡亲们为了表达他们对子弟兵的感激之情,点着火把,排成长龙,一直将韩文芝他们送出了村。

回到家里,已是凌晨两点钟了。雪后的塞北夜晚格外地宁静。此时,韩文芝累了,睡了。他睡得格外香、格外甜、格外踏实。(本报记者 卓九成 齐小英)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