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干着平凡的事,越平凡的事越要有人干,越平凡的事,我越要干,干好了就不平凡,干好了就不遗憾。
——摘自蔡忠义日记
韩城市巍山脚下的柏鼎塬上东英村党支部书记郭孝义,以自己闪光的事迹和宝贵的生命忠诚的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而在华山脚下,渭水河畔的华阴市又出现了一位甘洒热血写人生,义务宣传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的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
他,就是具有32年党龄的普通党员、义务宣传20载,骑自行车行程数万公里,做报告、讲故事、办展览1040场,受教育群众近百万人,曾受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党的义务宣传员——陕西省华阴市太华办退休干部蔡忠义。
2008年1月11日,在天寒地冻的华山脚下,华岳俯首,渭水含悲,风吹白花似飘雪,条条挽幛如阴云。数千名群众冒着鹅毛大雪,顶着凛冽的寒风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蔡忠义送行……
“倾心宣传教育,退而不休,老骥自奋蹄,忠魂不泯;竭力普法关爱,劳而无悔,余晖布和谐,义范长存。”是蔡忠义人生的真实写照,是对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完美诠释。
“我作为一名党员,在自己临终前要让余热发挥再发挥,为社会多奉献,让晚霞更比朝霞红……”。
蔡家村,秦岭脚下华阴市东部一个偏远的塬区小村,1937年蔡忠义就出生在这里。他成长在炮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 他曾耳闻日本飞机轰炸潼关的隆隆炮声,他曾目睹八勇士“智取华山”的英雄壮举。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个革命故事,激励着他,给他以力量,他立志要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自从参加工作,他就勤奋工作,踏实干事,1959年他因修建蒲峪坝工作突出,当时的《渭南报》就曾报道过他的先进事迹…… 后来,他调到原华阴县最大的岳庙公社担任文书,对于前来办事的群众热情接待。能办的事,立马就办,对不能办的事,坚决不办。曾和他一起工作三十多年的同事郭兴民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曲城村一名男青年和对象来公社领结婚证,女方因年龄差几个月。蔡忠义说女方年龄不够不能办,两个月后再来。这位青年便叫来和蔡忠义关系要好的一位同事说情,蔡忠义还是说不能办,一个月后蔡忠义调到其他单位,他还专门来到岳庙公社叮嘱接替他工作的人说,曲城村那小伙的对象年龄不到,结婚证坚决不能办,否则就要犯错误。因此蔡忠义便有了“蔡原则”这个绰号,这个原则他一直坚守了一生。
在岳庙公社期间,他经常骑自行车下基层,全公社的28个大队,104个生产队没有人不知道蔡忠义的。从此之后的四十年来,寒来暑往,季节交替。蔡忠义的工作岗位变了又变,但他坚持原则,勤奋敬业的作风始终没有变,立志为人民服务的恒心和毅力没有变,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工作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耕耘着。
时光如梭,交月如流。转眼到了1986年,蔡忠义从华阴县档案馆又调到县党史办任副主任,这使他徜徉在华阴党建历史的长河之中。在这期间,通过对华阴当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使他对华阴的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智取华山等革命历史耳熟能详。他刚上任不久,岳庙乡党委邀请他为该乡的22名预备党员做党史报告,他爽快地答应了,当晚他就连夜晚精心备课,编写提纲,经过精心准备,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赶到岳庙乡给党员干部做报告,原计划一个半小时的课程,他一讲就是三个多小时,预备党员和乡干部把不大的会议室挤得满满的,他讲的绘声绘色,大家听的全神贯注,报告讲完后,大家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当晚,蔡忠义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这是我第一次做报告,我感到很满意。这次报告一杯清茶到底,但我无忧无怨心里踏实,今后其他单位再叫我,我还是随叫随到,啥也不要,切记、切记”。
自从他第一次的报告之后,邀请他做报告的单位接连不断,他的干劲也越来越大,无论那家单位邀请他,只要工作上没有紧要事或者尽快的摆平手边的工作,不畏盛夏或严寒,不管刮风或下雨,不论人多或人少,随叫随到,从不误事。请做报告的单位听众少则三、五个人,多达二千多人,但他都讲的一样认真、一样用心。这一讲就是二十年,一讲就是千余场。
1997年10月,年已花甲的蔡忠义,刚从太华路街道办事处纪委书记岗位上退下来,他怀着激动的心情给时任华阴市委书记的韩武孝写了一封信,“我在革命阵营中,在社会主义大熔炉中战斗和工作了44年,我和革命大家庭、和乡村的党员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由于年龄已到,组织要求我退休,虽然恋恋不舍,但我绝对服从组织安排。我只想在退休之后的日子里,为社会多做奉献,让晚霞比朝霞红,抓住有生之年,让我整理的宣传资料发挥作用,把它们传授到青少年和人民群众之中去。我对组织没有什么要求,只要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指导我的工作,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韩书记看后,对蔡忠义的这种奉献精神予以赞扬和肯定,并要求组织部门大力支持蔡忠义的工作。市上领导的大力支持,给予了蔡忠义无穷的力量,他开始甩开膀子大干了。
“夕阳晚照讲奉献,走南闯北我情愿,年老时间很有限,只要活着就要干”。
退休之后的蔡忠义本应和其他老年人一样下棋看戏,养鸟赏花,抚儿养孙,但老蔡却有他自己的人生追求,那就是将自己整理的华阴党史、智取华山、普法宣传等专题史料编写成40多个故事,搜集整理成为500多篇报告材料、6000多条谚语、300余首儿歌,他还自制了350多块展板和一万余张卡片。不论走到那里,报告就做到那里,展览就办到那里,卡片就发到那里。他真的成为一个“痴人”,家里的一切事他都全然不顾,将家务全部交给老伴张秀云,他只顾干他的事。
俗话说:“风刮滩里、雨下山里”。华阴地处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的地方,每年春季都要刮40多天的“摆条风”,风大风多。1998年4月份一天,驻华阴某部队农场打电话请蔡忠义为解放军官兵做报告,他本来打算骑自行车去,但一大早,考虑到天气问题,部队就派人用翻斗车接他,中途由于风特别大,司机怕身体瘦弱的老蔡吃不消,连忙把自己身上的黄大衣披在了蔡忠义的身上,这使老蔡倍感温暖。这一天,他顶着寒风,不顾疲劳,从华阴党史讲到智取华山,从法制教育讲到雷锋精神,一连讲了四场。这天下午,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直到天黑,也不见蔡忠义回来,急的老伴张秀云在门外看了又看,望了又望,就是不见蔡忠义的身影。她坐卧不宁,焦急的盼望着、等待着。这时,老蔡像个泥人似的回来了,老伴流着眼泪拉着老蔡的手:“老蔡啊老蔡,我不反对你搞宣传作报告,但你看你,一大早出去,现在都晚上九点多了,也不见你回来,外面既刮风又下雨的,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我怎么向孩子们交代呢?”
有一年冬天,他骑者自行车到桃下兴建小学给学生做法制报告,由于早晨大雾弥漫,能见度只有二三米,他途中两次迷路,摔了好几个跟头,本来只有40多分钟的路程,他却走了近2个小时,到学校时已是银装素裹,满面霜花,校长让他休息休息,喝口水再讲,但他坚决地说:“我来迟到了,不能耽误学生们的学习时间,赶快召集学生吧。”搓了搓冻僵了的双手,他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报告完毕,他婉言谢绝了学校的盛情招待,讲完后骑着他那辆老得没牙的“永久”牌自行车回家了。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学生们热情极高,虽然天寒地冻,我也疲惫不堪,但看到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我怎能停止呢?”
蔡忠义由于长期的劳累奔波,浑身都落下了病,但当家人每次提出给他去看病,他今推明,明推后,一再往后推拖,生怕耽误了自己的工作。对此,老伴没少生他的气。老伴张秀云生气地说:“只要一说做报告,他就忘了家里的一切,什么都不顾了。他经常到处作报告,办展览,光自行车就骑坏了好几辆。”
他数十年如一日,做报告办展览足迹不仅踏遍华阴市的沟沟坎坎,村村寨寨。而且还到渭南市的其他县市甚至到外省外地,有人说老蔡象一台“永动机”,车子不倒只管推,老蔡听后会心的笑了;有人说老蔡是一个傻子,一个痴人,尽干些没有实惠的事,而老蔡却坚决予以回击“夕阳晚照讲奉献,走南闯北我情愿,年老时间很有限,只要活着就要干”,“不管别人怎么看,不管那里有困难,只要为国多奉献,认准方向不停站”……
“你吹你的风,我念我的经,为了下一代,奋斗到终生,要让我停止,除非不能动”。
认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就一定要干好,蔡忠义干事有一股子牛劲,当老伴看到别人退休之后给娃买房买车,而自家一家几口却挤在老蔡原单位的几间公房时,老伴张秀云气不打一处来,为此不知和蔡忠义吵过多次嘴,哭了多次鼻子。
为了使更多的青少年接受教育,在有生之年能够把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传授给下一代,蔡忠义自己印制了200多份“推介信”,把自己讲授的内容、方式、联系电话等内容印在上面,距离近的他骑上自行车,逐单位、逐学校去送,远处的驻军和厂矿单位他都通过电话和信件等形式进行联系,或者让儿子送他去,并表示义务做宣传做报告办展览,不收取任何报酬,不要接送,不要招待,联系好了他就按时按点去,从不失信。有些单位要给送他的而孩子出路费,都被老蔡一一回绝,对此孩子们对他意见很大:“你做报告,我们干涉不了,但总不能让我们既赔时间又贴钱。”
1997年5月的一天,他计划第二天给老伴到西安去看病,可是当日下午,一个学校打来电话让第二天到学校为学生做法制报告,他二话没有说,满口答应,给老伴看病的事硬是给拖延了下来,儿女们知道后,都埋怨父亲做事太讲“原则”。几天后他到西安给老伴看病借住在朋友家,晚上就让朋友 叫来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的同学,给他们讲八勇士智取华山的故事……。
按照关中的习俗,外甥结婚,当舅舅的必然为座上嘉宾。然而在老蔡外甥的大喜之日,宴席开时,却不见舅舅的面,亲戚们分几路去找,就是找不见。当宴席散时,蔡忠义才匆匆赶到,一问情况,原来他是到村小学给娃娃们讲《智取华山》的故事去了,得知情况后,气得外甥将蔡忠义“训”了一顿,舅舅,你咋是这样的人,你来是给我道喜还是给我添乱来了?
还有一次老蔡的哥哥去逝,在兄长下葬出殡之时,他到坟里去看墓挖好了没有,他哥哥的墓地就在邻村营里小学的围墙外,他二话不说,便主动上门,给师生做了一场革命故事报告。而此时,下葬时间已到,正在这时,他小女儿蔡小俊肚子痛的在地上打滚。慌乱的人们不知如何是好,到处却找不到蔡忠义的人,他的家人顾不上给老人送葬,就急忙叫车将孩子送到医院,一检查是急性阑尾炎,需马上动手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孩子都送进了手术室,蔡忠义才忙匆匆的赶到医院……。
蔡忠义就是这样,不管他的足迹走到那里,就将法制知识,革命传统教育、党史知识的“火种”播洒到那里。二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陕西、河南、四川等地,行程4万多公里,受教育人数达百万人。他去四川走亲戚7天时间,往返途中,他在汽车上、火车上向乘客讲法律知识,散发宣传卡片1000多份,并主动和广元、绵阳、三台等地市的有关部门联系做法制报告3场,给当地媒体、中小学送去《新编三字经》、《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歌》、《法制楹联》等资料1200多份,他的事迹被当地媒体作了报道,四川省三台县原县委书记严明君得知此事后称赞老蔡为“普法使者,巴蜀榜样”。
老蔡有记日记的习惯,每次报告展览之后,他都对当天的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光他的日记和整理的有关资料就有厚厚的十几本,在他的一个笔记本里,夹着一张老蔡为他自己制做的名片:
渭南市党史报告团团员
渭南市爱国主义报告团研究员
华阴市党的义务宣传员
华阴市委党史报告员
华阴市关心下一代报告员
一位曾和他一起共过事的老干部见到了老蔡的名片对他说:“你那么多头衔,那一个是值钱的,人家都在抓经济,你却热心放‘空气’”。更有甚者,一个人曾面对老蔡不动声色的说:“老蔡,村头一根电线杆倒了,你还不快去扶?”老蔡当时还没有理解那人的心计,就回答说:“我一个老汉那有那么大的力气,电杆倒了,那是电力局的事,赶紧联系电力局。” 回家后仔细一想,那人是在挖苦讽刺自己爱管闲事,当时老蔡就感到很生气,但他又一想,人各有志吗?还有人说他是说闲话、出闲力、操闲心、鼓闲劲的“四闲先生”。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谁爱怎么说就让他去说吧,我还要继续做我的事。你吹你的风,我念我的经,若要我停止,除非不能动;不管别人怎么看,认准方向坚持干,不管别人怎样说,自己的道路自己拓。”
有一年春节,蔡忠义在说闲话中得知,邻村有两名青年准备在春节期间行凶闹事,他便亲自赶到这对年轻人家中,耐心劝导切不可感情用事,遗憾终生。回家后他还放心不下,将此事告知了公安局,后来在公安局干警的帮教下,两个青年才放弃了当初错误的想法。
蔡忠义义务做报告办展览,虽说不收钱,但有些人不相信世上还有这么傻的人,因此有些人给他泼冷水,说难听话,使他吃了不少闭门羹,但老蔡没有停止,没有退缩。一次他和一个学校联系做法制报告,恰巧校长不在,教育主任热情的接待了他,并决定当日下午给学生作报告,到了下午,蔡忠义和老伴张秀云一起去,为了不影响老蔡的报告,老伴就在校门外等候,老蔡到学校时,教育主任已将学生组织好,这时校长回来了,以为老蔡以做报告散发宣传资料为由“创收”挣钱,不问情况,硬是将组织好的学生解散,使这场报告没有做成,老蔡无奈的离开了,在门外等候的老伴见老蔡刚进去就出来了,当她知道情况后,当时就和老蔡吵起来,“我不让你去,你非要去,看,弄下这热脸碰下冷屁股的事,叫我都跟你丢人现眼,你这是图啥呢?”但这丝毫没有动摇老蔡的决心。
蔡忠义虽然干了一辈子公家事,但他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而且很寒酸,一家几口仍住在原单位的三间平房内,而且是草席顶棚,每逢刮风,屋里尘灰飞扬,晚上老鼠跑的通通响,但他都舍不得装修一下。他把退休费全部用于自己钟爱的事业中去,几个孩子见找工作、买房
指望不上父亲,只好自力更生,各奔前程,自己创业干事。
看到他住房破烂的样子,好友老郭说:“老蔡兄,你看你家破烂的样子,哪能站得住人?我把房子给你拾掇一下,不要你花一分钱。”蔡忠义听了坚决反对,好好的房,能住就行了,何必费这么大的事。没办法,只得等老蔡到省城开会去时,老郭才同老蔡的儿女们悄悄的把房子给他简单的装修了一下。等老蔡省城开会回来,发现家里大变样,既高兴又气愤,事后他硬是将装修费用给了老郭,否则就和老郭断交。
“我生长在华山脚下,八勇士智取华山的故事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我愿将华山精神传遍五湖四海”
西岳华山,奇险峻秀,智取华山,名传千古。著名的西岳华山就在华阴市境内,蔡忠义同志在党史研究室工作时,就对八勇士智取华山史料进行了翔实搜集、挖掘和整理,和特级战斗英雄、智取华山八勇士之一的刘吉尧经常联系,他们成了老朋友。蔡忠义对智取华山的动人故事几天几夜也讲不完。
为了义务宣传华山,蔡忠义不顾年迈多病,曾多次登上华山为游客进行义务宣传,同华山中学的学生们一起“重走智取华山路”,使学生们在身临其境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000年5月1日前夕,正是踏青旅游的大好时机,蔡忠义想“五一”假日旅游旺季,来华山旅游的游客一定很多,于是他决定“五一”到智取华山的起点、华山索道下站的瓦庙沟做报告、讲故事、办展览。当日一大早,他就让儿子用出租车将自己和老伴拉到华山东山门,由于当时游客多,进山车辆少,为了争取时间,他便和老伴一起背着二十多公斤的资料步行进山,两位老人徒步走在蜿蜒的山路上,累了,歇歇脚;饿了,吃点自带的干粮;渴了,喝口矿泉水继续前行。经过3个多小时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了瓦庙沟索道口,他看到游人众多,一下子便来了精神,顾不上休息,就和索道公司的工作人员联系,选定地点,展开宣传。仅仅4个多小时,就有数千名游客观看了展览,蔡忠义给他们认真耐心的讲解,使游客对华山旅游的兴致大增。几位来自上海的大学生看完展览对老蔡说:“我们来之前,只听说华山奇险,没想到在华山还发生过这样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登上华山,收获不少,真是不虚此行啊!”。老蔡听后心里感到十分高兴,并将《八勇士简介》、《华岳沧桑》等资料赠送给大学生。不知不觉,日已偏西,蔡忠义和老伴收拾好行囊,匆匆步行下山回家。回家之后,老蔡又叫上老伴将他搜集整理的“爱我华山”图片20多幅进行装裱,配上文字简介。十天之后,他和老伴、儿子、孙子一家三代四口从华山西山门进山来到莎萝坪,挂图片、发资料,做宣传,不一会游人便将不大的一块平台围得水泄不通,使西岳华山又成为传播革命历史的又一“平台”。每年的“十一”、“五一”,在华山的许多旅游景点上随时都能看见蔡忠义忙碌的身影,他与西岳华山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冰心玉壶,义颂太华”。蔡忠义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不辞劳苦的宣传华山和西岳庙自然景观之壮美,人文景观之厚重,教育群众热爱华山,保护华山。为华山旅游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他情系华山、痴心不改,无怨无悔的精神激励着后人。
蔡忠义由于长期的奔波劳累,饮食没有规律,落下了胃病,再加之患有白内障,眼睛不好,严重的前列腺炎,折腾得老蔡每晚起夜十几次。老蔡从没有向任何人说过。
2007年9月初,老蔡胆结石手术刚完不久,他不顾病痛,又开始了他的宣传工作。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蔡忠义心情分外激动、他振奋精神,忍着病痛,几乎每天都到华阴市委宣传部搜集“十七大”的有关资料,准备再整理成为一套详细的展览资料,好在市内各单位巡回宣传展览,在十七大开幕的当天,他就走上街头,悬挂宣传资料,宣传党史,并主动向市委宣传部请缨申请做一名市委“十七大”报告宣讲团成员。但此时,他又一次住院了,经诊断为肝癌晚期,在住院期间,他怕影响自己整理资料的进度,三次都要出院,家人宽慰他说:“不是家里人不支持你,等你病好了,你再搞也不迟”。在医院里,癌痛折磨得他寝食难安,但老蔡从不叫出声,他把痛苦强压在心头。看到他在病床上痛苦的样子,老伴说:“你看你身体不好,给单位说一下吧”。蔡忠义严厉斥责老伴:“说,说什么呢?让领导知道了,会说老蔡年龄大了,有病住院了,不行了,什么都干不成了”。他心想等自己病稍好些,再继续干下去。在病床上,他还念念不忘未做完的报告和未整理完的材料,他让老伴将他还没有整理的资料拿到病床前,不停的翻着看着,并把他自己刚刚整理的《人生价值》剪贴本递给儿媳蔡俊说,好好看一看,对自己和后代都有好处。他还想等病好了以后再能走上街头,走进学校,登上华山,为社会做奉献。可是,老蔡太疲劳了,带着他永远也整理不完的宣传资料,永远也编不完的法制歌谣,永远也做不完的法制报告,永远的走了……
二十年栉风沐雨足迹遍秦东,二十年默默耕耘汗水润心田。二十多年来,由于蔡忠义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热爱的宣传教育事业中,他人累瘦了、腰变弯了、头发白了,但他矢志义务做报告,办展览的痴心始终没有改变。人们把老年比做夕阳,比夕阳更美的是炫丽的彩虹,蔡忠义乐于奉献,不计名利;退而不休,老有所为;执着追求,无怨无悔的崇高品质,犹如一道炫丽的彩虹,把美丽留在人们心中;他更像一棵挺拔的华山青松,把坚忍不拔、无私无畏的华山精神留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