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为了大地的丰收—记河南省浚县农科所研究员、所长程相文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8-03 04:29


 


    盛夏的正午,灼热的阳光照在田里大片的玉米叶上,闪着绿油油的亮光。知了的叫声让田野显得更加静谧,庄稼人都回家休息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还在玉米丛中忙碌着。

  见到记者,他抹去额头的汗珠,腼腆地笑笑,“每天这时太阳最烈,是给玉米授粉杂交最好的时候,不能耽误。”

  就是在眼前的试验田里,这位老人创了两个纪录:1公顷面积上,夏玉米亩产超过2000斤;同一块土地上,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亩产超过3000斤。

  他就是72岁的程相文,河南浚县农科所研究员、所长,一个十里八乡的庄稼人耳熟能详的人物。老百姓记住了他,是因为感激他,一年好过一年的玉米收成,一年胜过一年的红火日子,是程相文培育出的“浚单”系列玉米种子结下的硕果。

  越接近土地,他就越能感受到农民对粮食和技术的渴望

  1963年,程相文从河南中牟农校毕业。那时的大学生像金子一样珍贵,留在城市是件容易的事。然而,他毅然在分配表格上填了“到基层去”。不久,他就被分配到了偏僻的黄河故道浚县,搞起了玉米种子试验。

  当时的浚县种子产业十分落后,玉米亩产只有100多斤。程相文开始走村串户调研,发现农民用的种子老化、低产、不抗旱涝。他开始吃不香、睡不好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只有培育出良种,并让农民们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粮食高产才能实现,老百姓才能吃饱肚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开始了漫长的育种试验。

  如果说与玉米结缘是个偶然的话,那45年来痴迷于此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则绝非偶然。“育种事业需要一生的奋斗。”程相文说,“要培育一个成熟的品种至少要10年的时间、数以万计的观察、比较和记录,而且玉米这种作物每年的种子必须要更换才能保证产量。”

  在程相文的信念里,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在玉米的种植中,品种得年年换,否则第二年产量就会大减,这就给程相文和他的科研队带来了压力,“只有不断地拿出好的品种,才能改变生产劣势,玉米才能不断增产,才能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财富。”

  每天,程相文都要下地看玉米很多次,几十亩的田地要看过来,他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绿葱葱的一片当中,哪棵苗子发了黄、长了虫,或者倒伏了,他都能一眼看出来。

  就像培养一个个孩子,玉米的成长凝聚了程相文的心血和热爱,“玉米长大时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声音,是最好听的音乐。”

  几十年过去了,程相文带领的浚县农科所,先后选育出“浚单5”、“浚单18”、“豫玉10”等玉米新品种39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有10个,“浚单”系列品种累计推广1亿多亩。近几年推出的“浚单20”,在2000年至2002年国家的夏玉米试验中,连续三年产量均居第一位,亩产高达1840斤,2003年通过了国家审定,成为继“浚单18”之后又一个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居于领先水平的玉米新品种。现在豫北的各个农资超市,“浚单20”是最抢手的玉米品种。

  43个春节不归,只为一个信念:育出玉米良种,让农民获得丰收

  按照中原的气候,一年只能培育出一季的种子。为了加速育种进程,有机会培育出更多的良种,程相文想到了海南岛得天独厚的冬季育种条件。

  1964年10月,北方刚进入柿红叶黄的金秋,27岁的程相文背着两袋玉米种子乘上了南下的列车。他在海南崖城邻近海边的一个村子租了8亩地和一间土坯房,开始了漫长的异乡育种。

  第一次异乡育种并不顺利,这年先是旱,程相文挑了14天的水,才把8亩地的玉米一棵一棵浇完。没多久,因为地势低,一下雨又涝了,他又一盆一盆地排涝,一直舀了7天,才算保住了弱苗。

  家乡春花烂漫的时候,他从海南带回了第一批精心繁育的玉米种子,这一年,凡是种上了他培育的玉米种子的大田,都获得了大丰收。

  浚县矩桥镇邢庄村村民邢玉良就是种上程相文从海南带回的第一批种子的人,当时大家还不太相信这个能增产,抱着试试的心态种了下去,结果原来100多斤的产量,一下子变成了六七百斤,“俺村的产量翻了几番,大家可高兴了,都说这种子真是金娃娃。”邢玉良说起当年的事,依然兴奋。随后的一年又一年,邢庄村种的都是程相文培育的新品种,收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每年10月出发,第二年的春末把成果带回来,45年间程相文过着候鸟一般的生活。当故乡开始张灯结彩迎新年的时候,他还在海南岛的田间地头忙碌着。他在海南的种子田里度过了43个春节。

  1972年,海南试验田里的玉米只发黄,不见长,病恹恹的。程相文知道是地里缺少氮肥。当时海南市场上买不到化肥,解决的办法只有追施人粪尿。他打听到近处海军医院有公用厕所,借了扁担和木桶便到海军医院去担。担到第4天,肩磨出了血,脚磨起了泡,头昏眼花,他一下子滑到1米多深的粪池里。群众拉他上来,他衣服都没换又担起了粪桶。一连7天,他硬是把8亩试验田都施了一遍肥。

  有一次,他给玉米地浇水,突然感到肚子疼,一头倒地昏了过去。帮他浇水的房东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是胃穿孔。长时间的奔波劳累使他早就患上了胃病。浚县领导知道后,派人将他接回来治疗。在县医院病房里,妻子和女儿流着泪劝他多休息一段时间,可他刚一出院,便又上了南下的列车。

  程相文的家人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原人,没有见过大海,但是40多年里程相文居然没抽出个空儿带着妻子孩子游览一番南海优美的自然风光。他自己也曾上百次路过名胜天涯海角,但都是匆匆而过。凭着对玉米的痴迷和对育种事业的执著,程相文的科研效率惊人,几乎是一年培育出一个新品种。

  在海南的日子孤独而忙碌。顶着大太阳,光脚踩在泥里,还时不时会有不知名的虫子爬到身上。有几次,程相文遇上有剧毒的银环蛇险些丧命,当地人听说后都吓出了冷汗。

  但是程相文是幸福的。所有的汗水和辛劳,都在他脚下的土地上得到了最好的回报,他终于实现了让农民多打粮食,过上好日子的愿望。

  亏欠亲人的情,他努力用更多的研究成果偿还给千万农家

  程相文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夫妻和睦、儿女双全。可是玉米育种的特殊工作环境,使他不得不在家庭和事业的天平上做出抉择。

  父母去世时他在海南,妻子去世时他在西北,儿女的成长他没有照顾过,家庭的重担他没有承担过。回忆起这些,程相文的头总是低下去,看不清他的表情。

  “妻子在生大女儿时曾给他写信,想让他回来照料些日子,可当时正是玉米扬花授粉的关键时期,他只给妻子邮去了50元钱。”矩桥镇刘寨村的党支部书记王学洲告诉记者。和程相文在田里打了几十年交道,他知道程相文心中的苦。女儿六七岁时生病,持续高烧,当时也正逢玉米授粉期,程相文又没回去,妻子既要照顾年老多病的母亲,又要照顾几个孩子,她没法去大医院给女儿看病,便就近在一个小诊所给女儿医治,结果针打错了位置,损伤了坐骨神经,女儿的右脚落下了残疾。“大家和小家,事业和家庭,要是能兼顾,能两全其美多好!”程相文自言自语,眼睛里透露出的是期盼。

  程相文的妻子最懂他。有一年秋天,她中风偏瘫,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程相文很心痛,但是所里承担着5项国家和省级科研任务,海南种子田里的玉米又到了授粉的关键时期,不去怎能行呢?他来到老伴床前,跟她商量,她已经不能说话了,但是善良的妻子朝他摆了摆手,意思是“你去吧”!

  儿女们哭着央求程相文留下来,他听得眼圈发红:“爹对不起你们,可是爹不能再对不起几十万盼种下地的老百姓呀!”就这样,在新年鞭炮即将燃放的时候,程相文带着沉甸甸的牵挂,又一次南下。

  妻子去世前,他去西北参加一个会议,刚离开家,老伴突然过世了,同行的秦贵文副所长不敢告诉他,直到3天后他们回去,临下车时程相文才知道。

  对家人的亏欠是程相文心头永远的痛,但是他对农民、对社会、对国家的大爱,支撑他一直走下去。

  无论白天黑夜,大雪狂风,谁家的玉米苗生虫了,谁家的倒伏了,程相文就坐不住,要赶紧去看看情况,不把问题解决他睡不安稳。程相文最踏实的事情就是和农民呆在一起,分担他们种粮的困难,分享他们丰收的喜悦。

  有一阵子,市里传来要提拔程相文的消息,邢万学等几个老人结伴来看他。他们不会忘记,有一年,麦苗由青变黄,由黄变枯,眼看着麦苗大片大片地死去,农民几乎绝望。程相文听到消息后,便扛着铺盖卷来到了村里,连口水都没顾上喝就到麦田里察看苗情,原来是一种叫蛴螬的地下害虫在作怪。经过几昼夜的连续苦战,大家保住了麦苗,迎来了夏粮的丰收。“走吧,人往高处走,水往海中流。走后,别忘了咱邢庄村,这里是你的家,啥时想家了就过来看看。”邢万学哽咽了。

  程相文握住老人的手,许久说不出话来。第二天,程相文便提出了申请,留在现在的岗位上。“玉米离不开它要扎根的土地,我一个育种的要离开种子,会憋出病来的……”

  收获粒粒优质的玉米种子,播下农业科研的燎原火种

  培育良种之外,培养年轻的农业科研接班人,把农业科研事业红火地发展下去,是程相文更想实现的目标。

  许多年,程相文坚守着科学的纯粹和人生的清贫。有人想倒卖他的种子,他不让;有人想包揽收购他的研究成果,他拒绝。新世纪,程相文看到了种子产业的发展前景,他认为种子产业要尽快走市场竞争之路。于是,他把自己培育的最新品种“浚单18”和“浚单20”推向了市场,与有实力的公司一起合作开发,加快推广。仅这两个品种就给农科所带来了1000多万元的收益。

  从建所时的一名科技人员、一枚公章、半间房子,到现在资产1000多万元,浚县农科所的发展史,就是程相文奋斗的历程。他为农科所的发展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他就是想要打造出这样一个平台,在科技创新中实现产学研、育繁销一体化的良性发展。

  有人说,程相文是抱着金山守清贫。历次种子繁育、引进都是他一手主持,如果每斤加上一分钱,或者卖给外地一些,恐怕他早已成为富翁了,可是他不这样做。不仅如此,程相文还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奖金留下来过,这么多年了,他多项品种所获的奖金按照20%的提取规定,他应该有数百万元的收入了,但他一分都没留。大家劝他,给自己留个养老钱吧,也给儿女置套房子,他却说,这是农科所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功劳应该归大家。

  程相文的淡泊、敬业和好学感染着所里年轻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程老的一生就是一场生动的教育课。”农科所的鹿红卫说。大学毕业的鹿红卫刚分到农科所时有些心灰意冷,觉得在土地里干不出大事来。但是他跟着程相文几年,一起下地授粉、一起去海南,他对育种行业变得十分热爱。

  鹿红卫给记者讲了一件事:一次大雨过后,玉米倒伏了,程相文到田里给大家讲如何扶苗,一步不稳摔在泥里,大家劝他赶紧回去换衣服休息,但他仍然坚持讲课,在场的许多年轻人都掉泪了。“他身上那种可贵的品质让我们无法不受感染,他教会我们热爱土地、热爱事业,看着白发苍苍的他仍努力地工作,我们更得好好干了!”

  程相文很欣赏年轻的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在他们身上,他觉得农业科研事业会发展得更好:“看到他们在进步、在创新,我就觉得他们将来一定比我强。”

  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玉米即将成熟,翠绿而鲜亮的叶子夹着玉米穗在微风中舞动。看着一个个饱满的果实,记者也仿佛看到了一张张农民的笑脸,又将是一个丰收年!(经济日报记者王璐)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