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连着士气,支撑骨气,决定硬气。”某部九连指导员卢征在自己的工作笔记上这样写道。他所在的连被广州军区授予“李向群连”荣誉称号。
近10年来,该连官兵的士气、党支部一班人的骨气、党支部在作风建设上的硬气,受到所在部队的一致认可和赞扬。凭着这“三气”,连队党支部先后6次被军区、总部表彰,5名连队主官先后被集团军评为标兵连长、标兵指导员。
“理辩清,头不昏”。九连党支部把追求和服从真理作为风气建设的第一步,并从中尝到了甜头。
党支部有一个习惯,每次开会研究连队建设和支部自身建设的重要问题时,都要学习与会议内容相关的理论文章。从“为人民服务”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反对自由主义到践行科学发展观,多则学习一两篇,少则学习一两段。
边学边用,还真有效。这些年,在一些消极社会现象的影响下,部分官兵入伍时也带来了“向钱看”、“图实惠”、“求享乐”的倾向;请客送礼、拉关系、庸俗交往等现象,使党支部在处理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敏感事务时,也面临许多考验。但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党支部一班人的心里都始终有杆秤,保持着很强的原则性。
战士朱华伟退伍前,家里为他联系了一个好单位,但这个单位要求小朱必须是党员才接收。
小朱的父亲为了让儿子尽快入党,来信叫他花点钱“摆平”。小朱告诉父亲:“我们连队不兴这套,条件不行,花钱找关系也没用。”可小朱的父亲不听,对儿子说:“神仙都不打送礼人,我不信。”
儿子临近退伍前几天,他专程来到连队,给连队干部送上红包“疏通关系”,但都吃了闭门羹。
战士小刘回老家探亲时,开出租车的表哥听说他还没入党,便向他传授“绝招”,让他带来高级礼品送给连队主官。谁知,连长、指导员都将礼品拒之门外。
七班长马瑞鹏,听说连队新上任的指导员是自己的同乡肖海,心里一阵高兴。谁知指导员只认规矩,不认老乡。在召开支委会研究时,建议先发展更优秀的九班长入党,并获得一致通过。
这些年来,“李向群连”先后配备骨干125人次,发展党员46人,选送技术学兵82人,选改士官35人,都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人有格,调才高。九连官兵把人格品质当作端正风气的又一道防线,在拒腐防变的同时,带来了新风正气。
连队地处旅游胜地,开放前沿,“酒绿灯红”的考验时常都会遇到。去年海训期间,连队驻训地是个小镇,仅发廊、按摩室就有30多家,然而在两个月里,全连无一人进入这些场所。
相反,连队自行编排的《首长来队》、《水中情》、《紧急集合》、《较真》等十余个文艺节目,却受到官兵和群众的喜爱,有的还在集团军、桂林市文艺节目汇演中获奖。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个别地方不法人员以“利润分成”的诱惑,要求私下套用该连军牌;有私企老板拿着好处费前来要人“坐堂”看场子……“没有一次不碰鼻,没有一人掉下水”。九连党支部和党员们的骨气、硬气,让碰鼻者信服,也让官兵们佩服。
好风气,也源于崇高感情。曾因找对象导致彩礼纠纷,一度十分苦恼,在连队党支部关心下妥善解决的广西籍战士小黄是这么说的;曾因屡治不愈的尿床病压抑得抬不起头来,在支委洪海云坚持不懈地帮助下得到根治的战士罗文刚也是这么说的。
真心爱兵似父母,真情带兵如兄长。这是“李向群连”一班人多年恪守的带兵传统和信条。平常,连队干部骨干都会随身携带《真诚待兵十不准》:不扣压战士信件、不旁听战士电话、不翻阅战士日记、不以贫富论亲疏、不以新老论厚薄、不以文化程度论高低、不以地区不同分彼此……党支部成员对所属战士的情况、特点都了如指掌。
战士谭学良入伍前抽烟、喝酒,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挥拳头。入伍后,连队的党员干部没有嫌弃他、疏远他,而是和他常谈心,对他多启发,引导他融入团结和谐的连队生活。不久前,他的父亲又是惊叹、又是感动地给连队指导员写信,“感谢英雄连队,你们给了他新的生命”。
真情大爱,换来同心同德。
“李向群班”战士艾孟曦虽然家庭比较困难,但他却把节省下的1300元钱资助给失学儿童,每次汇款署名都是“李向群”。
五班战士夏桂华,父亲患癌症,家庭十分困难。一次他外出办事,在出租车上捡到一个内装500元钱的钱夹,他想方设法找到失主把钱交还。
去年9月,七班副班长刘湛荣看见驻地老百姓从海里捕捞上来一只大海龟,硬是软缠硬磨花了300元买下,并立刻放生。
在“李向群连”的资料柜里,珍藏着一张记录连队近年来向人民群众捐款捐物献爱心的清单:1999年至2008年,“李向群连”官兵向绿色希望工程捐款6000余元,向李向群小学捐款5000余元、书籍400余册,向驻地村庄捐书600余册、衣服130余件,连续6年海训向驻地孤寡老人捐款600余元、大米600公斤、油60公斤、面40公斤。今年,连队已向灾区捐款共计3.7万余元。
“李向群连”有股子精气神,让来过的人们都夸奖:这里充满阳光,这里充满朝气,这里有一个好班子。 (人民网记者 冯春梅 郭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