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岛港集团公司西港分公司副经理徐万年。 本报记者 宋学春摄 |
青岛港有这样一名农民工,他当装卸班长时,带领全班创出17分14秒安全优质装完一节火车的全国海区纪录;他干副队长时,培育了“啤酒装船亿瓶不碎”的服务品牌;他任公司副经理,年平均每秒吞吐0.3吨货物,用一个码头干出10个码头的活……
他就是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青岛港集团公司西港分公司副经理徐万年。
“有这样人性化的管理机制,想不进步都难”
徐万年的家在革命老区山东沂南县,到青岛港前,他凭着一股子闯劲,四处打工,钱没挣着,磨难却不少。
1990年,27岁的徐万年,跨进了青岛港的门槛。
“好样的,是条硬汉子!”在他入港不久的一次生产大会战中,徐万年受到班长的赞誉。夏天搬水泥包,他一个班干到了1600吨,创出当时的最高纪录。他干活积极主动,总是比别人多一点、快一点,苦活、累活、脏活抢着干。
在青岛港,农民工可参加学习培训,并能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能成为职工代表,还能入党;能转为合同制工人,还能担任班长、队长、经理;与城市职工一样,享受各种补贴。“我是在青岛港入的党,一个农民工在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入党,我想应该很少见。”徐万年感慨万千,“青岛港有这样人性化的管理机制,有这样好的当家人,自己想不进步都难。”
徐万年一心扑在工作上,工友们称他是“拼命三郎”。“不是100分就是0分”,这是徐万年的原则。一天,他的腰扭伤了,不能弯腰干活,他就趴在舱口沿上帮大家看门,一趴就是一天。一个白班,他和班里的16人,与其他兄弟班组展开氧化铝装火车大赛,比其他班组多装50吨,创下了当时氧化铝单班装火车37节的集团纪录。
因工作出色,1996年,徐万年被提拔为班长。2005年,被提拔为装卸五队副队长。2007年,又被任命为西港分公司副经理。
“许振超是我的榜样,只有不间断地学习,才能干好工作”
徐万年心里明白,自己只有初中文化,光凭硬拼是干不好工作的。他说:“许振超是我的榜样,只有不间断学习、总结和创新,才能干好工作。”
1993年,装卸队选拔徐万年参加了青岛港第一批绞车手培训,他珍惜学习机会,在别人休息的时候,他上机练习。45天培训结束,他取得了培训班第一名的成绩。后来,在许振超的影响下,他为自己每天硬性规定“三个一”:每日学一句外语;每日一次总结思想;每日一次记录当天工作。每日一句外语让徐万年如今能轻松与外籍船方对话,了解船方需要,提供最佳服务。每日都总结思想,让他进一步增强爱港责任心,以层出不穷的新思想、“金点子”服务于港口生产。每日作工作记录,让他已形成1.8万字的港口高效安全操作“宝典”。
徐万年运用这些科学合理的方法,管理着一个散杂货码头的安全生产,多次创出世界纪录、全海区纪录。工友们能如数家珍般说出他创新的近20个工作法和10多个啤酒装船操作工艺法,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则是“叉缆顺靠”、“并垛堆码”、“钟摆式作业”等工作法。
西港分公司泊位少、码头岸线短,为进一步增加岸线的有效使用长度,徐万年和公司业务部门一起研究提出实施“叉缆顺靠”法,即在小型船舶集中到港时,在保证船舶安全靠离的前提下,运用一条船舶的头缆与另一条船舶的尾缆交叉挂靠系缆,使原本只能靠两条船的泊位增加到3条,加快小型船舶周转。此法既实现了多靠船、早靠船的目的,又为船东、货主节省了高额滞期费,大大降低了他们的运输成本,还能缓解船舶压港问题,提高泊位利用率和通过能力。2008年上半年,西港分公司安全靠离船舶1196艘次,创出昼夜船舶6靠8离,昼夜吞吐量6万吨、周吞吐量27万吨、月度吞吐量100万吨等新纪录。
“青岛港,是值得用生命来回报的地方”
2005年以来,徐万年喜事不断:他成为青岛港第一批合同制工人、妻子张长翠成为青岛港大港公司的一名员工、儿子小鹏飞到青岛市北区体校读书。2008年5月27日,徐万年领到了青岛市居民户口簿,全家正式落户青岛。“这些我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却这么真实地落在了我的头上。”
而这一切,都是他用生命回报青岛港的结果。
在西港分公司,熟悉徐万年的人都知道,作为副经理,不管是去码头前沿,还是去各个货区巡视,他不让车接车送,总是徒步穿梭于码头、货区、办公楼之间,平均每个月要穿破一双鞋。问他为什么?他说:“走一走,一来对身体有好处,二来可以节约小车班的资源,最重要的还是想熟悉掌握现场的动态。”
从1999年到2005年,徐万年没请过一天假,没休过一天班。在青岛港工作18年,也没有回家过一个春节。“青岛港,是值得用整个生命来回报的地方。”徐万年重复着老父亲对他的嘱咐。
徐万年没有辜负青岛港对自己的培养,实现了从短期务工到扎根海港、从挣钱吃饭到爱岗敬业、从打工者到产业工人的转变。(人民日报 记者 宋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