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激情少帅——专访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雁飞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1-22 04:22
    1963年2月生,河北赞皇人,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研究生学历,宪法学专业,法学硕士。1992年2月任河北省委办公厅信息调研处副处长,1993年6月任河北省委办公厅秘书二处副处长,1994年6月任河北省委办公厅秘书二处调研员,1997年5月任河北省委政法委协调督办处处长,1998年4月任河北省委政法委副秘书长,2001年7月任河北省邢台市委副书记,2004年6月任河北省委政法委委员、秘书长,2006年4月任河北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秘书长,2008年1月至2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书记。

  29年前初秋的一天,一个留着小平头、穿着一身新衣服的16岁男孩,背着简单的行囊疾走在河北省赞皇县深山小道上。喜悦和激动洋溢在他的脸上,从没出过大山的他,成了乡村第一个考上北京大学的学生,第一次走到山外很远的元氏县坐上去首都北京的火车……

  昔日的少年如今已成长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省级检察长。他就是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王雁飞。

  中等身材的王雁飞眉宇间透出英气。记者在与他三个多小时的长谈中,深为他条理清晰的谈吐和富有挑战的思路所折服,让你感受的不只是一份书卷的儒雅,还有豪放内敛的性格。或许是千年燕赵古朴遗风的浸染,或许是骨子里素有的草根情节,或许是北大厚重人文环境的熏陶,他的沉着、稳健、豪气和风趣似一缕清风向你扑面而来。

  内部挖潜,破解人才难题

  2008年1月赴任前,王雁飞没有来过宁夏。“原来想象宁夏的检察工作环境、条件、基础比较落后,现实比想象还要落后。”王雁飞上任后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基层调研。

  了解到的情况,着实让他吃了一惊。全区30个检察院都存在经费困难、基建欠账问题,仅因“两房”建设地方财政配套不到位,全区检察机关竟背了一个多亿的债,这对于年财政收人只有80亿的宁夏来说,解决困难可想而知。

  其实,最让王雁飞头疼的不仅仅是经费问题,更突出的是全区检察机关人才断档、青黄不接。主要原因是进人门槛高、教育水平受限制、司法考试通过率不高。其次,高检院从全国角度考虑配发的一些设施,有的在基层院闲置。三级网是建立起来了,但由于缺乏信息网络人员,基本上是病态维持,电视电话会议甚至开不到一些基层院,网上办公办案更不行。另外,办案水平不高,真正的业务尖子太少。调研中,王雁飞还发现全区检察机关不同程度存在工作不主动、不抓落实、执行不力的问题。

  找准了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对症下药,下大力解决。

  在王雁飞的倡导下,自治区检察院开展了“业务大培训、素质大提高、岗位大练兵”活动,实行每月一考、每周一讲、每人一讲,考法律专业、检察业务知识和区情知识,讲对法律问题有什么新认识,办案有哪些体会和经验。此举搅动了一池静水,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感受到了一种压力,内部挖潜、努力学习、提高素质的氛围日渐浓厚。

  如何很好地解决人才问题,王雁飞认为必须要解放思想,优厚待遇,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另外要注重培养选拔业务尖子,目前,自治区检察院正在着手搭建公诉、侦查等各方面人才库,让他们有荣誉、有地位。

  在破解人才难题的过程中,王雁飞还特别强调提升信息化工作能力。“信息化问题解决不了,执法规范化、工作效率等都无从谈起。我本来也是‘机盲’,不懂计算机应用,现在我逼着自己学,凡是纸质文件和文稿我就退回去不看,要求大家必须从内部局域网上传给我,在网上签批文件,感觉比较规范了。”接上“地气”,弥补“悬空”

  在与王雁飞的交谈中,记者感受到他浓厚的“草根情结”。

  24岁那年,他研究生毕业后就去河北省委的扶贫点———革命老区平山县西柏坡担任村支部书记,一干就是两年。在那里,他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情谊。

  也许正是这段难得的历练,他特别强调作为检察人员要注意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我从农村出来,又下过乡,骨子里有一种天然的草根意识。千万别把检察官当成官,它只是从事群众工作、群众路线的公职。检察人员不能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自觉。”王雁飞一直坚守一种平民心态。

  王雁飞认为,法律监督的最终价值体现在群众的评价和认可上,只有群众的感受才是最真切的。因此,他上任后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控申部门,他说这个岗位很是锻炼人。“与老百姓打交道很有学问,好些事情单纯以法论法、法言法语解决不了问题。‘功夫在诗外’。”

  王雁飞在经过大量调研后,发现检察工作贴近老百姓不够多,提出并在全区深人开展“关注民生、走近群众”主题实践活动。之所以开展这项活动,他强调三点理由:一是制度设计缺陷,公安、法院、司法在乡镇都有派出所、法庭、司法所,而检察院则没有“腿”。二是检察机关职权配置上,反贪、反渎职等职能,离老百姓远点,批捕、起诉这些职能又处在中间环节,百姓很难对检察院职权有个直观、全面的了解。三是从工作重心讲,我们较多地注重了检察正规化、职业化,相对忽视了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我们提出并出台了‘关注民生、走近群众’十二条意见,为的是鼓励基层检察干警多与群众打交道,让百姓了解、支持、参与、监督检察工作,拉近与百姓的距离,拜群众为师,靠群众之力,让群众评判,令群众满意。”2008年以来,群众举报职务犯罪线索增加了,受理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较上年上升6.4%,受理控告举报线索较上年上升30.7%,群众对检察工作职能有了更加明确的了解。“走好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接上‘地气’,弥补‘悬空’,检察工作才能脚踏实地。”这一做法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的肯定,他还专门作出了批示,中央政法委也认为这项工作很有特点,予以转发。

  干检察工作特别需要战斗精神

  法律监督是硬碰硬的事,干检察工作特别需要战斗精神。这是王雁飞读了《部长与国家》一书的心得体会。

  “这本书写的是余秋里同志的事迹。这个革命老前辈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一面镜子。他的品格、精神和作风无不令人敬佩。”提及这本书,王雁飞认为对检察工作很有借鉴意义,“从余秋里身上,我学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志向、大干劲、大气魄和大胸怀,特别是大干劲和大气魄。”王雁飞很仰慕余秋里“我的爱好就是工作、战斗;除了工作战斗,还是工作战斗”的精神境界。余秋里只有一条胳膊,却培育了大庆精神和经典作风:“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总能起到攻坚克难之效。王雁飞认为今天的检察人更需要这种“干”字当头的勇气和激情,特别在宁夏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需要“冲天的革命干劲”。以战斗的姿态埋头苦干,抓好落实;以战斗的姿态抓好求实和创新,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以战斗的姿态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针对宁夏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现状,2008年4月,王雁飞提出:“办案是生产力,是硬道理,办案是主业、是职责。不抓办案的检察长不是称职的检察长,办不了案的检察官不是合格的检察官。敢不敢办案、会不会办案、能不能办案是对检察机关战斗力和执法能力最直接的考验。”

  谈起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王雁飞的观点甚至还有些“特别”:“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要张弛有度,既要做热锅上的蚂蚁,又要做‘踱方步’的先生;既要有冲锋在前的勇气,又要有运筹帷幄的谋略;既要有血性敢于碰硬,又要有技术含量,善于解决难点问题。侦查职务犯罪往往是权力与权力的较量,与一般侦查工作不同,办这样的案是个细活,不能逞一时之勇,要能坐下来,钻进去,做好做细。”

  努力打造“一招鲜”

  “宁夏地域小,并不意味着检察工作必然作为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并不意味着检察工作必然落后。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解放自我,从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以往经验模式的局限中解放出来。”王雁飞一直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谈及对新一轮解放思想的认识,王雁飞颇有见地:第一轮解放思想如果更多的是向前看,摸着石头过河,这次就是向后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得失成败;第一轮解放思想如果更多的是向外看,拿来主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科学文化、管理知识,这次更多的是向内看,从中国国情出发,搞中国制造;第一轮解放思想更多的是向上看,是自上而下推动改革,这次就是往下看,回应老百姓的新期待、新要求。做好检察工作要解放思想,就要认清这一轮解放思想的特点。

  宁夏案件资源少,全区检察机关全年办理的刑事案件数量相当于内地大省的一个市,因此要想在绝对数量上占位是不可能的。只有创出“一招鲜”,才能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宁夏检察工作要围绕宁夏、民族、自治这‘六个字’做文章,突出民族特色,做好自治文章,打造宁夏品牌”。不断解放思想的王雁飞对检察工作创新方向有着敏锐清晰的认识。宁夏的检察工作亮点频现:2008年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件194件258人,较上年分别上升122.2%和17.2%,其中查办要案数和立案数的上升幅度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三位。控申检察部门邀请民族宗教人士做信访工作,效果显著,其经验受到高检院肯定并转发。另外,2008年自治区检察院控申部门办理的一起申诉案件被高检院评为“全国十佳优质案件”。涌现出的“全区模范检察人员”同心县检察院控申科科长马俊是一位回族检察官,2008年年底被评为“全国十大政法英杰”。目前已经与自治区高级法院达成协议,法院今后将在所有判决、裁定书上都要附有不服可到检察机关申诉的文字。宁夏有些地方已经这么做了,在2008年全国受理民行检察案件线索下降的情况下,宁夏一些检察院受案上升;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地区人大常委会制定条例的便利条件,自治区检察院将提交出台有可操作性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法律监督工作条例》,对司法、公安的监督将作进一步规范。

  追求透明最大化

  王雁飞的谦虚让大家印象深刻,他总爱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说给你,然后说,“我对这个问题想得不透,想听听你怎么个看法”。

  2008年11月初,为了做好2009年的工作,王雁飞通过局域网平台给全区检察干警发了一封信,征求意见和建议,引起大家热议。

  他在信中特别提出“三不讲、三不怕”:不讲空话、套话,不讲表扬肯定的话,不讲无关痛痒的话;不怕亮丑,不怕揭短,不怕尖锐。“听恭维的话舒服,听表扬的话舒坦,但没有用。我要听真话,干部有怨气,有意见,说出来比在背后骂娘强。”

  “两个多月来,仅我的个人信箱中就有几十封回信,有的很尖锐,我梳理归纳后,要进行认真整改。”他坦言自己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用大家的智慧和努力,共同促进宁夏检察工作再上新台阶。

  对待工作,王雁飞总是追求透明最大化。在他的带领下,院领导班子成员在每周五前要填报下一周的工作计划安排,然后由办公室汇总后上传局域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样做可以让大家及早知道要干什么,能够尽可能结合各自工作抓好安排。”

  他的处事风格也是透明的。一有空闲,他就去周边的检察院看看听听,还特别喜欢到办案办公一线的普通干警的办公室,与他们面对面促膝谈心、了解工作。“我愿意与干警们交流,多听多看总会有收获,脑子里会不时碰撞出一些火花来。”

  从严治检不含糊

  “检察队伍建设最根本的还是要狠抓队伍的政治素质,也就是政治建检的问题。”王雁飞对检察队伍建设有着清醒的认识,“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和反腐败的重要职能部门,自身出现不公正、不清廉、不严明的问题,更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注,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估价,决不能盲目乐观,自我陶醉。”

  早在2008年2月开展的全区检察机关队伍警示教育活动中,王雁飞就强调要带出好队伍就必须认真落实各项检察纪律规范和规章制度,加强对检察人员日常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注意抓苗头,处理问题对事也要对人,敢抓敢管,决不能有“老好人”思想,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作为监督者,既要勇于监督别人,也要勇于接受别人监督,自觉把法律监督工作置于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之下,严格做好自身监督,不搞只对别人,不对自己的“双重标准”,最大限度地让检察权在阳光下运行,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

  自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以来,宁夏陆续查处了几名检察人员违法违纪问题。“本来就缺人才,我也觉得很惋惜。有好多人说情,但我坚定不移。如果不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出了问题总是护着、捂着,将来这个队伍是带不好的。正人先正己,自己给自己‘放水’,还怎么监督别人?自己人有问题我决不会迁就、护短!”王雁飞言辞掷地有声。“队伍建设不抓不行,它关系到公信力。”

  “我是宁夏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后的第五任检察长,我有幸接过这个历史的接力棒,一定要努力把工作做好。虽然面临的问题多,困难多,但我给自己任期也树立一个目标:带出一支好队伍,形成一种好作风,打造一个好品牌。”王雁飞充满信心。(检察日报 魏星 薛正俭)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