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日,江城武汉。一个享年87岁的老人,微笑离世。
临终前,老人写下“挥泪告别众亲朋,含笑去见马克思,遗体捐医供科研,团结战斗寄哀思”的遗嘱,把带了20多年的“老战士报告团”慎重托付给老战友们,把挂满勋章的旧军装看了又看,把相伴一生的党证摸了又摸……
这位老人,名叫张绪,是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参谋长,空军武昌上马庄干休所的离休干部,广州军区空军“老战士报告团”原团长。
他的一生,戎马倥偬;
他的追求,爱党信党;
他的晚年,在热情宣传和讴歌党的理论中度过。
他的高风亮节,引来社会各界的无数好评。他所带领的“老战士报告团”先后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和“全国老有所为先进集体”称号,他本人被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和全军“先进离休干部”。
血与火的誓言
1938年2月,一场激战之后,参军仅一年的张绪,面向党旗庄严地宣告了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誓言。
这是一个血火交融的誓言。
一年多前,东征工农红军来到山西平遥。16岁的张绪被这支打仗勇敢、爱护百姓的军队深深地吸引了。加入这支部队,加入他们中的党组织,从此成为张绪的梦想。
认准了理想的张绪,立刻请同学介绍,加入了当地党组织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1937年2月,他又和几位吕梁山的热血青年一道,投身工农红军。
张绪的人生,从此掀开出生入死的战斗篇章。
1938年3月,在山西太原黄楼口与日寇的激战中,张绪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右眼,他顾不得多想,一手按着不住流血的眼睛,一手提着枪,带领战士突出重围。
1948年11月,时任教导员的张绪在陕西澄县良石城战斗中,被国民党军队的一颗子弹打穿脖颈,经后方医院一个多月的抢救才清醒过来。
1953年4月,身为志愿军团长的张绪,在朝鲜临津老秃山前沿阵地侦察敌情时,被美军手雷炸伤腰部,身中4块弹片,但他仍坚持继续观察地形,直到完成任务才返回指挥所。
一生经历大小战斗不下100次,张绪总是冲锋在前。“打不死的独眼张绪”一时名震军旅。
张绪的儿子们回忆,每当他们的父亲谈起这些往事,都是格外从容平静。张绪总说:“敌人的子弹可以击伤我的身体,但击不垮我跟党走的信念和勇气。”
学与用的人生
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空军部队的一名高级领导干部,张绪在回顾自己一生时,总会这样强调:“我是党培养教育起来的,是一名老党员,怎么能不与党一条心呢!”
1983年张绪离休时在日记中写下:“当干部可以退居‘二线’,是党员就永远没有‘二线’。”
张绪把在位时养成的学习习惯,坚持到了人生的最后一息。离休后,张绪仍然如同往常在工作岗位上一样,党号召学什么,就积极地掌握什么。几十年来,张绪勤学不辍。光是写日记、记心得,就积累了74个笔记本。
作为一个军职干部,他虽然深爱自己的子女,但认为他们应该“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从不向组织伸手要照顾。他的4个儿子先后参军服役,在部队都立了功、受了奖。只有小儿子张佑军提了干,其他3个先后退伍,前些年,由于地方企业单位改制,两对儿、媳还先后下岗。
有人对张绪说:“你在武汉工作几十年,现在湖北省、武汉市很多领导都是你的老部下,只要你打个电话,孩子们的工作问题不难解决,你怎么不为他们讲句话呢?”
张绪没有打这样的电话。他耐心解释说:“不能因为家事破坏了党性原则,你们要靠自己去闯。要相信党相信政府,困难总会解决的。”
张绪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这些年,尽管家庭并不宽裕,还要接济两个下岗的儿子,但干休所每次捐款,他总是500、1000元地捐。
2007年,张绪因身体不好住院6个月。可十七大召开前,张老却坚决要求出院,为的是要和“老战士报告团”的战友们一起学习十七大精神。十七大闭幕的当天,他就把报告团成员召集在一起,开了一个热烈的座谈会。很快,一封“立即行动起来,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老有所学,坚持老有所律,坚持老有所为”的倡议书经上级组织发向空军全体老干部,引起了热烈反响。
鼓与呼的深情
为党的事业鼓与呼,把党的理论和主张宣传给千千万万人,是张绪离休后全身心投入的一项事业。
1986年“老战士报告团”成立,张绪被推举为团长。从此,他以战争幸存者和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带领报告团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改革开放的成就,他们先后作报告2700多场、听众达200多万人次。
张绪常讲“要想红旗飘万代,必须教育好下一代。”长期以来,张绪最热心的事情,就是向青少年们宣讲党的传统和党的理论。
2005年春节刚过,张绪和报告团便接到了军内外20多个单位的邀请函。然而,张绪的身体越来越差。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贫血等多种疾病缠身,但张绪依然冲锋在报告团第一线,有请必应。
一次,位于湖北省老河口市的空军某训练基地邀请张绪去作报告。因时间安排得比较急,当张绪和报告团成员赶到火车站时,火车已经没有卧铺了。“时间不等人啊!”张绪跟报告团的同志们商量后,决定坐硬座到老河口去。
由于这趟火车是慢车,硬座车厢里挤满了人,空气十分混浊。已经84岁高龄的张绪强忍着身体的不适,硬是坐了6个多小时的硬座,如期赶到了老河口部队,接连作了两场报告。
部队官兵被这位老红军、老党员的精神折服了。他们在讨论中说:“什么是党员先进性,我们从张老身上看到了。”
从老河口回来后,张绪因劳累过度,导致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先后两次紧急住进医院,光输血就输了800毫升。但是,张绪出院后,二话不说,继续奔波在军内外的讲台上。
“这位老红军是用心在传播党的理论。”中国地质大学学生会主席张杰记得,2004年3月,张绪到地质大学作理论辅导报告,只能坐200人的阶梯教室挤了300多人,还有许多人站在窗户外面听。“报告虽不是长篇大论,但生动质朴,非常有感召力。”
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孙超至今还保留着张绪追悼会上的小白花,他告诉记者:“我被张老彻底震撼了!什么叫一个纯粹的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我从张老这里找到了答案!”
做信守誓言的共产党员(短评)
老党员、老红军张绪无论遇到什么挑战和危险,从来没有贪生怕死,始终如一冲锋在前。他职务高,权力大,却从不违背誓言为自己捞好处。他坚决听从党的指挥,真正做到了党指向哪里,就冲向哪里,就在哪里建功立业。他离休了,但为党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却依然强烈,利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战斗经验,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二十多年如一日。他把学习党的理论、践行党的理论当作一个共产党员的终生使命,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生前就表示死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他把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党、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
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需要更多这样高尚的人;党的队伍中,需要更多这样信守誓言的党员。 (人民日报 冯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