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郭孝义被确定为第二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候选人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6-29 06:29

近日,韩城市东英村原党支部书记郭孝义被确定为第二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候选人。

一、投票媒介

1、报纸:《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等。

2、网络:中国文明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央视网、中国青年网、国际在线、中国广播网、中国军网、中工网、中国妇女网、网易网、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网、悠视网等。

二、投票方式

“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选票及投票规则刊登在上述报纸和网站上,并已开通手机投票方式。群众可在填写报纸选票、网络选票和手机投票三种方式中任取一种方式投票,但不能重复投票。无论以何种方式投票,都必须填写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手机投票活动适用于全部中国移动用户,用户请先输入投票人身份证件号码和姓名,再输入候选人的三位阿拉伯数字代码,以逗号“,”分隔,编辑投票短信发送至106580007666。

报纸投票请寄达全国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投票应将评选活动信封标识(可复印)粘贴在信封正面邮编下方,邮寄选票地址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选票”专用信箱,邮政编码:100072。信封下方必须写明邮寄地所在省份,邮资自付。  

网络投票请登录以上网站,按要求填投。

郭孝义在担任韩城东英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心系群众,一心为民。为群众解决了行路难问题;使东英村800多口人喝上自来水、几百亩耕地变成水浇地;解决了群众苹果销售的难题。2006年11月21日晚,郭孝义同志在为村抽水站拉运自来水管途中因过度劳累从三轮车上跌落,不幸以身殉职,年仅50岁。 

2008年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先后对郭孝义同志先进事迹做出了批示。批示指出,郭孝义同志是个了不起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他当清官、树清风、为民谋利、奉献自己,他把百姓放在心上,百姓把他颂为“人民的儿子”。2008年5月12日,省委书记赵乐际在东英村调研时指出,郭孝义先进事迹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全省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郭孝义一心为民、舍小家为大家、心系群众的先进事迹,搞好本职工作,为民多办好事、实事。2008年2月28日,市委书记梁凤民在韩城东英村调研期间指出,郭孝义同志扎根农村,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干,为广大党员干部树起了一面鲜红的旗帜,留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是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

郭孝义因公牺牲后,省委和市委先后做出向郭孝义学习的决定。韩城市组成了郭孝义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省巡回作报告。与此同时,反映郭孝义先进事迹的电视专题片《心碑永存》、大型秦腔现代戏《郭孝义》、现代迷胡剧《清风碑》陆续上演。市委还把东英村确立为全市党员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

郭孝义生平简历

  一心为民 一身清风 一生清廉

  郭孝义,男, 生于1956年11月,1976年12月入伍,197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1月退伍回乡后曾任村代理民办教师、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主任等,1999年10月任韩城市芝阳镇东英村党支部书记。2006年11月21日晚,郭孝义同志在为村抽水站拉运自来水管途中因过度劳累从三轮车上跌落,不幸以身殉职,年仅50岁。郭孝义同志担任东英村干部以来心系群众,一心为民。他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想着东英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郭孝义同志克服种种困难,先后两次组织干部群众修路,将通村的1.9公里道路全部铺设了柏油。为使东英村800多口人喝上自来水、几百亩耕地变成水浇地,郭孝义十几次上下协调,积极跑项目,修复和扩建了东英村大小两个水站。为解决群众的苹果销售难问题,他不分昼夜为村民联系客商,直到群众的苹果卖完为止。 

  郭孝义同志担任东英村干部以来,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他面对东英村基础条件差,产业单一,经济落后的状况,置家人劝阻于不顾,毅然挑起重担,同两委会一班人,起早贪黑,埋头苦干。在他的组织和带动下,村民按照“大力倡导椒果产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不断拓宽致富渠道”的发展思路,栽植花椒13.9万株,苹果400亩,柿子100亩,全村养猪1000余头,群众收入稳步增长。 

  郭孝义同志担任东英村干部以来,甘于清贫,勇于牺牲。他常说“咱是姓‘公’的,不要麻烦群众”。组织群众修路,他卖掉自己家最值钱的一头耕牛,还在信用社贷款5000元,交给村上作为启动资金,后期筹款困难,他不顾冒犯大忌,卖了兄弟三人为父母购置的棺板。为修复和扩建水站,他再次垫付了4000多元钱。为购买水管,他把准备寄给上大学女儿的1300元生活费也给垫付上了。他住着破房,去世后无钱购置棺板,家中无处安放灵柩。群众评价他是一个“舍小家,顾大家的人”。 

  郭孝义同志担任东英村干部以来,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为确保本村水站畅通,他经常和弟弟义务疏通,让父亲无偿看护和维修水站。为让贫困户过一个好年,他将上级发给他的救济面粉让给贫困户。

  郭孝义同志用自己闪光的事迹和宝贵的生命,忠实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神圣职责,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郭孝义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情操,体现了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他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党的基层干部的一面旗帜。2007年3月,中共韩城市委决定,追授郭孝义“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称号。

  2007年6月,中共渭南市委做出向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郭孝义学习的决定。

  2007年10月26日,省委在西安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开展向郭孝义同志学习活动大会,追授郭孝义同志“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称号,并决定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开展向郭孝义同志学习活动。

  这是一个平凡的人。秉承着部队熔炉历练的精神品质,践行着立党为公的铮铮誓言,在生命最宝贵的20多个青春年华里,他把自己全部身心用在了帮扶解困和村集体事业上。

  这是一个让人永远追忆的楷模。为了拔掉穷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费尽心机,用50年短暂生命换来了村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他却是家徒四壁,境况之窘迫让人感叹不已。

  这是一个孺子牛式的好干部。面对积贫积弱、捉襟见肘的村经济,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透支生命,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他,就是韩城市芝阳镇东英村党支部书记郭孝义。

  

  [那些年]

  东英村地处偏远山区的柏鼎塬上,三面环沟,自然条件较差。因为道路破烂,村民来回走一趟县城要花3个小时,遇到下雨天,他们半个月也出不了门。不仅农产品卖不出去,人们吃水还要从一百多米深的井里用辘轳往上绞。1999年,郭孝义担任村支书后,引着群众种起了花椒,高酸苹果和柿子树也成了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有新发展起来的鸡、猪等养殖业,这些使村民日子渐渐好过了。

  村民郭秦川回忆说:花椒树种上的第二年,是施肥的关键时候。当时,村上来了很多推销叶面肥的生产商。郭孝义怕群众吃亏上当,就紧急召开会议,对村民说:“我先试着给果树喷,看效果,如果没有问题,你们再用。”结果,一种叫氨基酸的叶面肥把他家的5亩果树不同程度地烧伤了,影响到了以后的产量和质量,但是,全村其他的800余亩果园免受了损失。

  为了把群众种植的高酸苹果卖掉,他听说韩城的中鲁果汁厂专门收购酸果,打听到地址后,三次前往该厂。公司的负责人回忆说:“郭孝义每次来都是步行,穿一身补丁衣服,一双黄胶鞋。最后一次离开公司时,不小心在二楼的拐角处闪了一下腰,竟然从他的黄挎包里掉下了一个馒头。他忙捡了起来,不好意思地说,路长了,垫肚子。但在临走时,郭孝义回过头很认真地说,‘等合同签了,我请你吃饭。’那一刻,我感动了。随后,公司不但与村上签了购销协议,而且还派人全程给他们进行技术指导。”

  是呀,只要是群众的事,他都义无反顾,在所不惜。现在,全村共栽植花椒树880亩,苹果树350亩,柿子树100亩,养猪、鸡达3000多头(只),农业总收入由1999年的154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24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也由1490元增加到2403元。

  如今的东英村,路是畅通的,水是甘甜的,灯是明亮的。钱包慢慢鼓起的村民,也开始建新房、用手机、上网聊天。80%的农户盖起了漂亮的楼板房,90%的人家用上了彩电、VCD、音响等家用电器,有的村民还购买了小汽车,每年都有孩子从这里走进高等学府。

  

  [那些事]

  在主导产业形成后,郭孝义又开始着手解决困扰村民几辈的行路难和吃水难等问题。村民们说,郭支书为了他们能走上宽阔的柏油路、喝上甘甜的水,流过汗,流过泪,也流过血,最后把自己命也搭上了。说这些话时,他们每个人的眼睛都湿漉漉的。

  2001年,适逢国家实行“村村通”工程,“每铺设一公里油路国家补助2万元”的喜讯传到了东英村。郭孝义兴奋了,他意识到这是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的好机会,便很快联系好工程队,但工程实施最低需要6万元的启动资金。

  6万元,对于这个集体没有一分钱的积累,村民穷,干部大多不富裕的村子太沉重了。郭孝义决定带个头,便把自己家中最值钱的耕牛拉到镇上卖了1300元钱,作为第一笔捐款交给了村会计。第二天,他在两委会上动员大家贷款,会后他自己很快贷了5000元钱,又捐了出来。

  但筹款的难度还是很大。有人没有钱,有的有钱但家人不让垫。为此,郭孝义挨家挨户做工作、讲形势、分析利害关系。“现在有机会不修路,后代子孙会骂我们,戳我们的脊梁骨的。”说到动情处,这个硬汉还掉下了眼泪。10天时间,人整整瘦了一圈。

  看到支书为村上修路摊上家底又来回奔波的身影,村两委会成员深受感动。会计郭同川贷了4000元,其他几名干部各自拿出了3000元,群众也自发的捐钱,工程启动资金筹齐了。

  终于动工了,工地上又多了他忙碌的身影,又多了他对工程质量的叮嘱。在修路的那一个月里,白天他和施工队员一起干,晚上他不放心抽水设备亲自看护。那段时间,这个身穿旧军装,一米七二的汉子瘦得只剩下五十公斤。曾因运料被砸伤过,也曾因劳累过度两次晕倒在工地,但他醒后又是一骨碌爬起来回到工地。

  工程竣工后,他首先把市上以奖代补的钱给垫付工程款的干部和群众还了,自己却下到几百米的煤窑挖煤去了。打工三个月挣的4500元钱,还了修路的工程款。

  

  [那一天]

  村民更无法忘记,他为水利一天三次往返城乡,步行百十里路,连一口饭也顾不上吃,最后因为劳累过度搭上命的那一刻。 

  村会计郭同川给我讲了郭孝义用生命和时间赛跑的那一天:2006年7月开始,东英村连续三个多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望着干裂的土地、山坡上蔫蔫的树叶、墙角边蜷缩成团的牲畜,他坐不住了,想立即解决灌溉问题,但是村上没钱买水管。 

  好不容易等到了11月份,他把自家的苹果卖了1300元钱。这钱是和妻子说好了专门给上大学的女儿留的生活费。他很为难地对妻子说:“村里已经两个月没有水吃了,铺管子的事情再也耽搁不得,娃的生活费……咱再另想办法。” 

  11月21日凌晨5点,他揣上钱便和3名村干部进城买水管去了,比来比去,最低价格算下来也要1600元钱,还差300元。他又从老城步行到新城,向东英村在县城工作的人借了300元钱。 

  货定下来了,但如果送货上门,还要30元运费;如果当即拉回,就得专门雇车,需要70元。权衡再三,为了省下40元钱,他决定由货主送。说定后,他回到了村上。 

  这时,郭同川告诉他,村上的水泵前两天也坏了,也必须换新的了。郭孝义又四处拆借,在亲戚和朋友家借了2000元,下午3点又去了县城。买完水泵从县城返回时已是晚上8点了,但此时他并没有休息,而是和会计郭同川到村民郭定亮家收合作医疗费。 

  此时,一天没顾得上吃一口饭的他,肚子已经咕噜噜叫了。郭定亮就拿了个馒头让他赶快充饥。吃着吃着,郭孝义的头挨着桌子打起了盹。这时, 送货的司机来了电话,说因为天黑,路不熟,车子陷入了村子十多里之外的路边沟槽里。 

  郭孝义立即清醒了,对郭同川说:“咱是公家人,咱俩走,就不麻烦别人了。”他俩带着绳和铁锹,开着三轮车就去了。用了一个多小时总算把货车拖上了路,这时已经晚上10点多了。11月份台塬的夜晚,地上已结冰,凛冽的寒风呼啸着。在回村的路上,被饥饿、劳累和寒冷裹挟着的郭孝义,不幸从三轮车上颠了下来,头撞到了路边的硬坎上,再也没有醒来。 

  “他硬是为了我们活活累死的呀!”郭同川说到动情处,抱头痛哭。 

  

  [那一刻]

  村民告诉我说,郭支书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刻,他的脚步总是走在解决问题的路上;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困难群众的家里。东英村的家家户户,哪家老人这几天身体状况不好,哪家有了新的增收项目,哪家猪下了崽,他都一清二楚。

  村民郭虎权提起郭孝义,内心更是充满了感激。2005年,他的儿子考上了西安理工大学,差500元学费报不了名。郭孝义到他家了解到情况,下午就给郭虎权送来了500元钱。郭虎权说:“当时我想拒绝,知道郭支书为了大家,日子紧巴,他的两个孩子还是靠四处周济上学的。但郭支书还是执意把钱留下了,说娃的前途最重要,耽搁不起。” 

  村上的高桃英老人抓着记者的手说:“孝义比我儿子还亲,没有他,我早已不在人世了。”原来,两个儿子因为对老人的赡养问题发生矛盾,让老人很寒心,一度情绪很不稳定,曾经产生过轻生的念头。他知道后,常去看望老人,给老人买些点心和果子。在老人情绪最低落的时候,他把老人接到了自己的家,安慰开导老人,让妻子做可口的饭菜给老人吃,同时他将老人的两个儿子叫到一起做工作。最后,老人的赡养问题解决了,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 

  正是这样一种恪尽职责的奉献情怀,正是这样一种奉民为天的执政理念,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名利的公仆作风,正是这样一种公道正派的党性修养,才有了他的离去使村民感受到骨肉分离的痛。 

  村民郭养学给记者讲述了那个刻骨铭心的场面:2006年11月21日晚上10点,他家的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郭同川在电话那头嘶哑地喊道:“郭支书拉运水管出事了,在市医院!”听完后,他的头“嗡”地一下大了,急忙叫了几个村民赶到了医院。他们和随后赶来的村民一直守候在手术室旁,焦急地等待着。主治大夫从急救室里出来,他们“扑通”跪在了大夫的面前,“大夫,求求你了,一定要救活他,我们大家离不开他呀!”“十万、八万,不管多少钱,我们大家出。”大夫摇摇头说:“已经回天无力了,还是回家办理后事吧。” 

  那一刻,他们彻底绝望了。除了眼泪还是眼泪,除了悲痛还是悲痛,每个人的脸上泪雨如飞。11月22日下午4点,当郭孝义停止呼吸的那一刻,整个东英村哭声连片,悲情连天。 

  如今,在东英村村口,立着一座石碑,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一世功业垂青史,终生心血铸丰碑”。这是村民自发为郭孝义这位平凡而伟大、普通而高尚、一生提壶济世为民爱民的好村官树立的清风碑,是他们对这位好“村官”永志不忘的纪念!(原载2007年10月30日《渭南日报》)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