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普通的女性。
这是一个普通的基层女检察官。
一身铁骨让犯罪嫌疑人服捕息怨,一腔柔情让失足青少年重获新生,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之灯。
走进这位一脸质朴,满脸慈祥的女检察官,不仅让记者体会到了她身上的巾帼豪气,也看到了她不乏为人妻为人母的温情。
“犯罪未成年人需要挽救教育,使其对社会有用”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法律诊所”是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检察院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探索建立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维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的专门机构。作为审查批捕阶段专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负责人,杨竹芳既是一位疾恶如仇,打击犯罪绝不手软的检察官,也是一位充满爱心,对未成年人充满司法人文关怀的女检察官。凡是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都要深入调查犯罪的社会背景和人生轨迹,审慎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地教育和挽救失足青少年,或探视疏导,或送去生活学习用品,或做学校工作保留学籍,以母亲般的温情去教育、感化、矫正他们迷失的心灵,用博大无私的母爱彰显司法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办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2004年,西山区发生了一起17岁在校学生徐某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死自己亲生母亲和外婆并陈尸家中一个月的恶性案件。杨竹芳带领干警第一时间赶到案发现场,依法履行侦查监督职责,在充满令人呕吐的尸臭和陈列着两具高度腐败尸体的现场,引导公安干警依法及时收集证据。由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案件报捕后的两天内即将该案审查完毕,对犯罪嫌疑人徐某予以批捕。由于案件影响恶劣,社会反响极大,为了深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预防类似犯罪,她会同云南大学法学院“青少年法律诊所”的教师,将徐某列为“青少年法律诊所”的帮教对象,探索徐某从一名好学生到罪犯的心理变化,为青少年犯罪教育研究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为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办理提供了现实的背景依据,也为挽救和教育青少年犯罪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2007年,杨竹芳接手了17岁的姜某盗窃电动车案。姜某是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在校学生,家里非常困难。一天,放假无钱回家的姜某闲逛时受他人相邀合伙去偷电动单车,姜某手头正需要钱,几经犹豫后,还是骑上了同伙盗窃来的电动单车,没走多远就被现行抓获。经鉴定,电动单车价值1980元。杨竹芳了解到,姜某是靠向家人和亲戚借了6000元钱才得以进入大学校门的,此前没有劣迹。她通过办案民警,找到姜某的亲戚做工作,亲戚表示愿意配合,请求检察机关不要逮捕姜某,学校不要将其开除。为了挽救这个失足青年,杨竹芳和她的同事找到学校领导反复做工作,多次与侦查机关协调,最后决定对姜某取保候审,使其得以继续上学。再次回到学校的姜某感动不已,表示“一定好好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刑罚的目的不仅是惩罚,更重要的是教育。这些孩子最多获刑15年,出狱时30多岁,如果心理不健康,很有可能继续犯罪危害社会,必须对他们进行挽救教育,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杨竹芳说。
“我是幸福的,有理解支持我的丈夫,有懂事的儿子”
在杨竹芳记忆中,很难找到与家人其乐融融、共度佳节的美好回忆,每逢节假日,她不是在看守所提讯嫌疑人,就是在审阅案卷,或者是和公安干警一起出现场。作为一名第一线的女检察官,虽说工作繁忙时常照顾不了家,但也尽力当好一位好儿媳、一位好妻子、一位好母亲。杨竹芳的婆婆年老多病、腿脚不便,照顾她的重任落在了丈夫和她的身上,她只要有时间就到婆家,为婆婆洗衣服、做饭、买药,家中有好吃的,都让丈夫带给婆婆。在婆婆病危住院的时候,与丈夫一块守在旁边,婆婆大小便失禁,她一次次的为婆婆换洗弄脏的衣裤,同病房的人还误认为她们是母女。她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婆婆,直到老人离开人世。杨竹芳丈夫段建民所在的学校离家较远,工作繁忙,对家庭的照顾较少,但是她从没有过多的抱怨。
儿子在城里上学,每天早出晚归,转两次车才能到学校,一天来回要花近4个小时在路上,这极大地影响了儿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儿子多次哀求她:妈妈,你能不能给我转一个离家近的学校,让我多睡20分钟。她听了很难过,是的,儿子每天6点就必须起床,在公交车上吃一点糕点作早点,经常在车上睡过站。晚上8点左右才能回到家中,有时她忙工作,丈夫工作忙,还要照顾婆婆,时常不在家,孩子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儿子一次埋怨说:“妈妈,你对犯罪嫌疑人比对我都还好!”工作和生活不能兼顾,杨竹芳含泪将儿子转到了一所离家近的普通中学上学,孩子毕业后没能如愿考上重点高中,在一所中专就读,这是她对儿子最大的愧疚,但她还是一样的以平常心态坚持工作,鼓励孩子好好学习。
2008年4月5日,杨竹芳丈夫在自己家门口摔倒,肋骨断了4根。5月30日晚上,丈夫才出院没几天,又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多处受伤,双腿粉碎性骨折,医院两天内下了两次病危通知。杨竹芳只能晚上在医院守护丈夫,白天将丈夫托付给家人照顾,自己坚持照常上班。丈夫出院后在家休养,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翻身、洗脸、做饭,她每天6点起床,服侍丈夫大小便、洗漱,用全力将丈夫从床上抱到轮椅上,再从轮椅上抱到客厅的大沙发上,打开电视,倒好开水,做好早点,中午再赶回家中,为丈夫处理大小便、做中午饭。有时回不了家,丈夫就只有靠放在沙发上的一点饼干和茶水充饥。每天晚上不管多苦,多累,她坚持为丈夫按摩伤腿。这期间,由于丈夫伤情恢复缓慢,一度情绪十分悲观和暴燥,将火发到了她身上,工作生活的压力,她也曾十分忧郁和悲观,暗地里也多次流过泪。但是一想到自己是家庭的顶梁柱,家庭还要靠她支撑下去,她就又鼓起劲,不断地鼓励丈夫要坚强面对不幸。9个月之后,丈夫的右脚可以着地了,丈夫原来的责难也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烟消云散。
看到现在幸福的一家人,杨竹芳说“我是一个平凡人,我是幸福的,有理解支持我的丈夫,有懂事的儿子。”
“只要我们心中有百姓,百姓心中就会有我们”
“只要我们心中有百姓,百姓心中就会有我们。”一件小事永驻在杨竹芳心中。那是一个寻常的日子,杨竹芳带着丈夫的拐杖到单位附近一个修理摊修理。没想到,修理师傅看到她后,把手中的活放下,很客气地对她说:“我在电视上看见你了,你很辛苦,你帮了很多人,这,就算是我帮你一个小忙吧。”修理师傅没有更多的语言,将拐杖仔细修理好了,坚决不收一分钱。杨竹芳每次回想到那位朴实的师傅,总是无比感动,为自己从事的检察工作无比自豪。
面对繁重的工作,杨竹芳没有被压垮;面对一系列荣誉,杨竹芳没有丧失自我;面对生活的困难,杨竹芳没有倒下。杨竹芳仍然是那个平凡的杨竹芳,她仍然在那个平凡而又神圣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忙碌着,续写光辉无悔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