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村民日子好了才踏实:记镇坪县华坪乡三坝村村支书陈远平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1-11 09:49

有人说他“傻”,他竟然用自己半辈子的积蓄去为别人建养猪场;有人说他“痴”,他竟用自己建房的材料给村里的贫困户建房;有人说他“呆”,他竟然放弃年收入20万元的包工头不做,却痴迷于天底下最小的“官”——村支书,而且一干就是15年。他就是镇坪县华坪乡三坝村被人们称为“傻子”支书的陈远平。

                               (一)

    陈远平,虽然今年才53岁,但已是儿孙满堂,且儿女们都有稳定的收入;他自己也用勤劳、智慧和汗水攒下了过百万的资产。按说他已为自己创造了享受天伦之乐、安乐度过下半生的好条件。但他却不愿安享清福,而是把村支书的职责看得很重、很重……
    三坝村是华坪乡乡政府所在地。这里虽然属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但土地条件好,县乡柏油公路穿境而过。然而,长久以来,全村216户852人,大多数都还在温饱线上挣扎,还有少数群众生活极为贫困。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到能让群众持续增收、长期致富的产业支撑。要改变他们的贫困生活现状,进而实现小康生活的目标的确很难、很难……
    做了十多年村支书、对村上情况了如指掌的陈远平,一直思索着如何找到一条让村民们能够过上好日子的致富路。
    2006年,县委、县政府号召强力推进生猪“一县一业”建设。迷惘中的陈远平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了三坝村发展的希望:村里群众都有生猪养殖的习惯,只是作为产业发展基础还相对薄弱,技术也比较落后,村民思想保守,没有人敢去尝试,更别说规模和科学饲养。但只要做好引导和典型示范,群众的钱袋子可能就会鼓起来。
    这时,重庆市巫溪县一个姓周的投资商,打算在华坪乡团结村投资建设仔猪良种繁育场,但由于土地问题没能达成一致意向,使计划搁浅。
    善于把握机会的陈远平,知道这一情况后,多方打听,迅速和周老板取得联系,进行洽谈,还自筹资金1万多元,修通了通往准备建猪场那块地的公路。他的诚意,让犹豫不决的周老板,坚定了在三坝村建场的决心。但在建设中,却遇到了周转资金困难、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良繁场面临停工的危险。
    陈远平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不影响工程进度,他带着20多个村民进驻工地,日夜赶工,使一期工程按时完工。没钱,陈远平一狠心,从银行取出自己的存款26万元,送到良繁场;还想方设法,用自己的房屋做抵押,向银行贷款;向亲戚朋友借钱,以自己的名义给工程赊欠材料,给工人打工资欠条等办法,又为场里筹助了16万元钱,使良繁场渡过了难关。
    很多人想不通,说陈支书傻到了极点!借那么多钱给人家,就不担心人家不还吗?陈支书说:“让周老板的项目在这儿生根,是想老百姓发家致富有一个支撑,想让村里群众更快富起来,不再过那种贫困的日子!就是她现在没钱还,后来还是要还的;最重要的是让她感觉到我们三坝人真心待客的诚意。”这就是“傻子”支书的“傻”想法。
    仅仅3个月时间,占地30亩、投资430余万元,拥有8400平方米标准化圈舍,年繁育外三元良种仔猪1.2万头规模的镇坪最大仔猪繁育场建成。
    良繁场的周老板介绍说,整个项目建设总投资800万元,目前良繁场还正在继续扩建中。顺着周老板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许多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圈舍。周老板继而满怀感激地说:“如果没有陈支书的鼎力相助,就没有良繁场的今天!”

                               (二)

    三坝三组的贫困党员、已有84岁高龄且长期瘫痪在床的罗思秀,一提起村支书陈远平,就一声接一声地说:“他真是在积德呀!他真是在积德呀!”
    是的,罗思秀长年卧床,儿子媳妇忠厚老实,孙子蔡明富虽已年近30,但生活缺乏算计,日子过得极为艰难,真可谓家徒四壁。尤其是栖身的土墙房,因年久失修,一遇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就下小雨,满屋子摆着盆盆桶桶接漏雨。更重要的是随时可能发生安全问题,但拆旧建新对于这样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今年2月,结合县上“双联双定”,陈远平将蔡明富定给自己帮扶。之后,他召集村干部和蔡明富所住的三组村民开动员会,号召大家发扬众人相帮、团结互助的精神,帮助罗思秀修建新房。在解决了劳力问题后,陈远平又主动给罗思秀的孙子蔡明富借了5000元现金,让他购买钢筋、水泥等材料。5月初,在陈远平的组织下,蔡明富家的新房正式动工。
    从那天起,村民们每天都会在蔡家建房的工地上看到陈支书。缺钢筋时,陈支书叫人去他家里抬来,没有水泥砖,陈支书又带上人去砖场赊来。看到村支书把蔡明富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办,村民们都感动了,纷纷出力流汗,帮助蔡明富。不到两个月时间,两层房屋就盖板了。现新房正在装修,不久蔡明富就将告别破旧的土墙房。初步一算,陈支书已为蔡明富借支了4万多元。眼下,为蔡明富建设140平方米、年饲养生猪150头的镇坪模式标准化圈舍正在规划中;在陈支书的帮助下,蔡明富告别贫困的日子也指日可待。
    像蔡明富一样,在陈远平的帮助下,三坝村今年已建起新房的贫困户有10多户。无论怎样忙,他都会抽时间去为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在房子盖板时,还将自己的搅拌机义务借给他们使用,既节省了材料,又提高了房板的质量。在帮助他们建房的同时,陈远平还给每户借上几千块钱,作为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
    近几年,村里的新房建设如雨后春笋,仅几年时间,全村建新房的户就有140多户,已超过70%;陈远平总是跑前忙后,把村民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为建房户排忧解难。时间一久,三朋四友和一些亲戚都说:“老陈你到底为啥?”老陈动情地说:“村里的群众都安稳了,我心里就踏实。”也有人说:“老陈,你放出的钱,有些怕是收不回来吧!”他总是笑着说:“没钱还,总有一份情意啊!”这就是陈支书的情怀吧!

                               (三)

    “90年代初,陈远平就带着我们十几个人,在大河、钟宝、华坪等地承包土木结构的房屋。到2000年时,起房子、搞建筑的包工头每年至少挣10到20万元。不知道老陈是怎样想的,放弃年收入几十万的包工头不干,却来干个村官。”
    说起陈远平干村支书的事,曾经依赖陈远平包活干、如今年收入超20万元的包工头陈思元总是想不通。
    那是1994年,乡上见三坝村地理条件好,群众致富就是没有领路人,于是就给头脑灵活、已是村里能人的陈远平做工作,让他来挑起村里发展的重担。投票选举时,陈远平又以全票当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把包工头的重担交给技术熟练的人,决定干起这个村支书。
    此后,他一边料理着村里的事情,一边指导包工队包活干活。包工队人手紧了,他就让在家闲着没事干的年轻人顶上去,既解决了家里的收入问题,也让他们学到了技术。久而久之,包工队由原来的1个发展到了3个,人员也由原来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了现在的60多人,村里的许多农户靠在包工队干活挣回了可观的收入,盖起了新房。
    2005年之后,陈远平基本不参与包工队的事情,而是一门心思为村里发展、群众致富想办法出主意。此后村里变化一年一个样,村里有了自己的活动室,群众收入年年增长,年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不足1600元增长到了现在的3000余元。
    2009年,三坝村迎来了万头生猪养殖示范村建设机遇。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建设镇坪模式圈舍,对于很多村民来说,还是一项既熟悉又陌生的产业,许多人还持观望态度。为给大家做示范,陈远平带头在三组建设了一个700平方米的养殖场。
    见村支书动了真,村民们打消了顾虑,纷纷开始建圈舍,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村上已经有17户村民动工建设镇坪模式圈舍。问及他们为啥有这个勇气时,村民们说:我们以前不敢搞是怕吃亏,现在搞是陈支书搞了那么大的场合,我们喂的猪他还给帮忙找销路,不得吃亏,都准备喂100头。全村饲养生猪50头以上的大户就有30多户。
    一花引来百花开。在陈远平的带领下,村民们正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万头生猪养殖示范村建设。目前,全村发展生猪达4000多头,人均养猪超过5头;一个沉寂的小山村以全新的、生机勃发的姿态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问及他为啥干个村官?陈远平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在村上也干了几十年,为老百姓做点实事,谋点利,然后交到下一班,作为村干部才会内心无愧。”多么实在的话语啊!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追求。(陕西日报 记者  杨雁斌  通讯员  党  蓉  姚正坤  陈  樱)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