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WAP手机西岳清风网
他们的名字叫党员 潼关县"7·23"特大暴雨抗洪救灾速记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8-04 08:37
“共产党领导,众志成城、战天斗地,万岁!”,7月28日中午,潼关县秦东镇南街村88岁的江涛老人,在笔记本上颤抖地写下这样的字句。

老先生是一名退伍军人,1983年迁居到秦东镇后,在素有陕西东大门之称的潼关县安居晚年。然而,在2010年7月23日这一天的下午,江涛老人的安逸生活被打破,一场突如其来的短时暴雨迅速变成狰狞的洪水,裹挟着泥石流向群众的房屋、田地猛扑过来。

江涛老先生说,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和灾难,他和老伴在经历惊魂一刻后被抢险人员救出。此后几日的所见所闻,更是让他激动地难以言表,只好用笔写下上面的字句,略表心中的情意。

当日下午,潼关县遭遇1951年气象建站以来最大暴雨,工农业生产、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陇海线中断!秦东镇告急!安乐乡告急!潼关县防汛指挥中心不断接到汛情灾情报告,防汛形势非常严峻。据统计,当天16时至20时,潼关县最大降雨量达137.4mm,累计降雨量达200mm。

据最新统计数据,全县受灾人口5.05万人,转移7874人,集中安置3476人,死亡10人,受伤4人;倒塌房屋1879间,37580平方米;受灾农作物3.705万亩,死亡大牲畜3300头,水毁堤防242处80公里,机电井65眼。暴雨致使城市部分受淹,一处水源地被冲毁,4个乡镇电力中断,通讯光缆电缆基站多处损坏,企业生产受到影响。同时,引发了地质灾害,水库尾矿库出险,交通运输阻隔,直接经济损失达4.29亿元。

“降雨强度之强、涉及范围之广、造成灾害之重、受灾群众之多、财产损失之大、重建任务之艰巨,均为潼关历史之最”,县委书记何树茂在相关会议上如此总结“7·23”特大自然灾害。

大灾面前,16万潼关人的心像一把铁拳紧紧地攥在一起,继而有力挥出去,让“洪魔”止步,热火朝天的灾后重建随后展开。随着一幕幕感人场景的不断上演,危难时刻的最强音奏响在秦东古城的角角落落。

更多的人则心系灾区、关注潼关。一向以发牢骚、说私怨居多的贴吧里,出现了让人热血的话语。网友“黄河柳絮”7月24日发帖说“昨天古城又一次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无情的暴雨,肆虐的洪水对古城及其人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感谢市上的领导、县领导,你们在昨天毅然站在洪水中,搏击洪水的肆虐,和古城人民一道筑起抗洪救灾的‘城墙’。古城人民不会被冲垮,会毅然矗立于‘秦’之东门!”

连日的采访,让记者有幸见证了这一切……

40名高三学生的生死一瞬

7月23日晚,两辆公交车拉着40名学生,沿着潼洛公路从80公里外的洛南中学返回潼关。当日8时40分许,公交车行至潼关县城南约11公里处,强暴雨裹挟着泥石流从山上倾泻而下,路面上瞬间都是巨大的石块。公交车只好停留原地,等待救援。40名学生是高三补习学生,他们的处境牵挂着潼关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家长们的心。接到报告后,公安、交通、水利、城建、乡政府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周围群众100余人迅速赶赴现场。互不相识的人们在危急时刻,心往一起想,劲向一起使,成立起一个整体有力的救援队伍。

经过数个小时的跋涉,救援人员终于到达与受困学生仅10米的地方。但没过膝盖的泥石流挡住去路。他们只能趴着前行,握住学生们的手后,将他们分批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带。

潼关县农村公路管理站的30多名工作人员也调来铲车等大型机械,开始在泥泞的道路上作业,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通40名学生的救援通道。

7月24日凌晨近1时左右,事发3个多小时后,40名学生在救援人员的搀扶下,步行2公里,终于到达安全地带。随后,他们被有关部门安置在安乐乡政府,并陆续被家长领回。

7月28日晚,安乐乡一名干部回忆当时的情景说,他和几名同事在营救最后4名学生时,眼看这泥石流和洪水逼近,大声呼叫后,同学们最终和他们汇合到一起。县上一名领导所驾的越野车一个急掉头开了过来,孩子们上了车,汽车就在泥水中急驰,此时洪水已经将车轮淹没。

“没啥好说的,我是党员”

交通局副局长蔡生杰参与了40名学生的救援行动。刚救完孩子,他又带领工作人员开始对潼洛公路的抢通。据县城南约7公里的安乐桥桥墩被暴涨潼洛河水冲出一个深约6米、长约30米、宽6米的大坑。抢险人员动用大型机械,经过数十个小时的奋战,掘土5000立方,最终打通驰援重灾安乐乡的通道。

为了能让电力、通讯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在29日赶到西桐峪,7月28日晚10时,交通局局长刘虎和蔡生杰还带着抢险人员,连夜对潼洛公路上的泥石流进行清理,那里已经5天断水断电。

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潼洛公路在潼关境内约20公里,此次发生的泥石流40余处、塌方10余处、路基被掏空20余处,大小险情至少在90处以上。

一名眼睛通红的司机说他们从早上5点赶到这里,已经连续奋战了17个小时。记者问其姓名,他说:“没啥好说的,我是党员”。

据了解,暴雨造成的滑坡、塌方、泥石流等灾害致使全县700余公里农村公路均不同程度严重受损。其中2条县道、6条乡道、25条村道完全中断,暴雨冲毁路面80余公里,冲毁路基200余处,冲毁小桥15座,形成危桥20座。暴雨造成交通基础设施直接损失初步统计达9680余万元。而不等不靠的潼关县交通局上下全力以赴奋战在抢通各个道路的现场。

据统计,在这次“7·23”特大暴雨灾害抢险中,潼关交通局先后成立了4个抢险突击队,组织了12台大型抢险设备全力进行抢险保通。截止7月29日凌晨,累计投入劳力2000多人次,机械、车辆500多台次,移动土石近10万立方米,投入抢险资金85万元。截止7月29日凌晨1时30分,全县县乡道路全部畅通,通村公路恢复通行。

告别忙碌的交通人,记者来到安乐乡,这里的干部仍在紧张工作。光膀子的小伙子田宏昌有点不好意思。据介绍,他已经十几天没见家人了。洪水过后,太阳曝晒,天气湿热。汗水浸透了衣服,又顾不上更换,久而久之,身上、腰上出了条状的水泡,疼痛难当。借着晚上难得的山风,他忙脱下衣服,只有这样才能好受些。

当记者对水泡拍照时,田宏昌不让拍,并拒绝透露自己的姓名。旁边的几名干部也不约而同地说:“我们的名字是党员吧。”

在乡长张峰处,记者费劲打听出小田的姓名。而张乡长对下属的这些事情一概不知。他不好意思地说:“同志们都不给我说,怕给我说了,我不给他们派任务了。大家都是一个任务完成了,马上就问还有啥要干的。”

5名派出所协勤的故事

是赶快赶回家里照料正在发烧的1岁半的孩子,还是帮助那一个个满是期待眼神的群众?面对这道选择题,港口派出所协勤警郭毅选择了后者。

7月27日,还在忙碌的他手机已经没电,牵挂他的妻子把电话打到了同事那里。这个年轻人才回想起来孩子还在发烧,匆匆在派出所长那里拿了500元钱,急忙回家里给孩子治病。而此时,他已经在抗洪抢险的一线连续作战了4天。他和他的4名同事在洪水中把30名被困群众救起。

郭毅、张石勇、李强、杨浩杰、张翔,是港口派出所的5名协勤警。

7月23日下午,派出所接到110指令,潼河暴涨,秦东镇南街村、苏家村的众多群众在雨中受困屋顶。他们5人开始了艰难的救人。

南街村很多村民的房屋依潼河两岸而建,洪水来时,将房屋淹没。他们5人用手扶着墙,一个跟着一个,走在齐胸的浑水里搜索群众。每到一户,就把群众费力地从屋顶接下,然后趟着水,踩着乱石和杂物,将群众一个个背到安全地带。

26岁的南街村村民罗娜讲述自己与洪水遭遇的经历时,至今还心有余悸。当时,刚做完手术的母亲和6岁的侄子被洪水困在屋内。孩子不停地哭喊“姑姑,快来救我”。而自己在走向楼梯准备施救时险些被水冲倒,只好等在原地一边安慰侄子,一边等待救援。当看到郭毅等人赶来时,罗娜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她坚定地认为自己已经得救了。

从下午6时到次日凌晨4时,5名协勤不断救人。村民姚云亮看在眼里,着实感动。接受采访时,48岁的汉子哭了起来。他说:“什么是人民的公仆,我算是见到了。”他把这些和自己孩子一样大的协勤叫到家里,烧上热水,泡上方便面,最后还拿出家里的衣服,让他们穿上。吃完泡面后,郭毅等人又开始了新的工作,临走时还不忘放下50元,说不能白吃群众的饭,白穿群众的衣服。

派出所所长李潼振说,就是这样的同志,他们办公室的淤泥至今还未顾得上清理。灾区治安巡逻、寻找失踪人员,他们的工作还千头万绪。  

大学生眼里的顽强五虎张

闻听城关镇五虎张村出了个“猪倌”村长,灾难面前“不管自家损失管村民”,记者7月29日晚来到了这个受灾严重的村庄。

村支书、主任一肩挑的王新军由于连日在烈日下忙碌而中暑,刚吃了药,坐在沙发上的他脸色黝黑。他不善言谈,却对记者大谈“猪经”。五虎张村有267户1205名村民,是陕西省15个“万头生猪示范村”。从事多年生猪养殖的王新军前几年接受村务后,经过考察,帮助村上建立起生猪养殖合作社,效益可观,群众受惠不少。但“7·23”洪水让该村的这一主导产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大量猪舍被冲垮,2300多头生猪、种猪被冲走。

王新军本人的235头种猪也在洪水中被冲走。由于忙于撤离、安置群众,他至今没有到自家的猪舍前看一眼,更谈不上到保险公司去报险。

村民和小锁告诉记者,当天下午到傍晚,洪水肆虐而来时,王新军忙着撤离群众,身上的衣服全被如注大雨浇透。后来,和小锁给了他一把伞,亲戚给了他一双雨鞋,让他回家换身衣服在忙碌。回到家后,忘带钥匙的王新军一急之下,用斧子把门劈开,穿了衣服就往外跑。

甘肃大学生赵博刚刚就职于陕西一家饲料销售公司,他是五虎张村生猪专业合作社的技术顾问。20日到达潼关他的目睹这个村庄经历的一切。

内向的书记舍小家为大家,村干部冲锋在前,村民互帮互助,各界踊跃捐款……这一幕幕让小赵一次次感动地流泪。他说,村民廖永锋是生猪养殖户,此次损失100万元。而乐观的他却不停地劝解妻子“没事,过了就好,只要人在”。他和妻子及14岁的儿子,在灾后都走向了捐款箱。截至7月28日下午6时,该村的捐款数额达到了8432余元。

而该村的灾后重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为了给顽强的五虎张村做点事情,赵博顾不上吃饭,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把自己记录下的照片、影响资料,做成了一个PPT报告短片。短片中,陪了《父老乡亲》、《爱的奉献》、《明天会更好》等歌曲。在短片最后,他写下“祝愿五虎张村早日重建家园,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

赵博说要连夜把他的心血放到网上,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发生的一切……

风雨之后见彩虹

7月29日晚,潼关县第三初级中学礼堂,由该县县委宣传部、民政局、广电局、文化局主办的大型赈灾义演在这里举行。

老师、学生、警察、军人等一一登台,一首首动人的歌曲,一个个从真实故事而来的朗诵,大厅里激烈的掌声此起彼伏。

晚会现场的募捐,再次出现动人一幕。一位在潼关打工的商州民工吴德文在7月28日捐出2万元辛苦钱后,再次捐款2万元,现场数百人经久不息的掌声送给了他。当听到县民政局敬老院党支部16位五保老人拿出自己的零花钱捐款111.2元,在场不少干部群众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当晚共募捐善款693万元。潼关县代县长王青峰告诉记者,这些善款将用于灾后重建的最紧要处。随着该县灾后重建的全面展开,16万潼关人正在书写一部抗灾、救援、重建的壮丽诗歌。(渭南日报 记者  拜小安 潼关县委通讯组)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