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念指引追求,用无悔做出选择。福建省莆田市公安局城厢区分局常太镇派出所所长林海波,有着优越的家境,却选择奋战在危机四伏的公安一线,对犯罪分子扬眉亮剑。2012年,他荣立个人一等功。2013年2月,他被评选为“2012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
2012年2月22日,城厢区春光明媚,绿意盎然。然而,在这片风光旖旎的祥和土地上,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正在惊心动魄地上演:区霞林街道一农贸市场附近,时任城厢分局信息化警务中心主任的林海波正独自追赶着一个头染红发、身高体壮的嫌疑人。
一阵猛跑后,林海波追上林某。他飞起一脚,踢中嫌犯。正当他准备飞身锁喉时,一把锋利的弹簧刀刺进他的腹部,鲜血顿时染红他的衣衫。捂住流血的腹部,林海波愣了一会儿,但还是坚定地追了下去。
林海波又被划了一刀,鲜血不停地从伤口涌出,肠子也流出来几节。可是,10米、20米、200米……林海波咬定青山不放松。“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将嫌犯抓住。”林海波说。
医生的报告显示,林海波的胸部和腹部各被刺了一刀,其中左侧腹壁的一刀造成贯穿伤,导致小肠外露,失血约2500毫升。“以他的体重,全身流失了超过一半的鲜血,太危险了!”医生说,“人体急性失血30%以上,就有生命危险。”
智勇双全诠释英雄本色
对于一年前的那场“警匪大战”,当地不少居民都记忆犹新。市民感慨,身边有如此敬业的警察,让他们在这个城市多了一份安全感和归属感。然而,数年之前,他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
城厢区城区大街小巷纵横交错,来无影去无踪的“飞车党”一度猖獗。与平均一天三四起的飞车“两抢”(抢夺、抢劫)案件高发率相比,警方的破案率却很低。
当地一伙“飞车党”曾经口出狂言:“在城厢,没有一个警察能抓住我们!”
2011年,林海波走马上任城厢分局信息化警务中心主任。上任伊始,他便带领团队向“飞车党”宣战。
“他和他的团队行吗?”不少人存有疑问。然而,不到1年,城厢区“两抢”案件案发率便直线下降。2012年3月更是创下连续18天“两抢”案件零发案的莆田新纪录。其间,林海波带领信息化警务中心协助有关部门破获“两抢”案件200多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50多个。
“我是一名警察,工作就是为群众多破一些案件。”说这话时,林海波的脸上带着风轻云淡的笑。但成功的背后凝结着他巨大的付出和心血。
行走在城厢区城区的大街小巷,只要留心,常可看见安装于高处的摄像头。“现在,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侦破‘两抢’案件的主动权。”信息化警务中心的一位民警自豪地说,“这得益于城区视频覆盖率的不断提高。”
“以前,城区视频覆盖率仅为5%。即使偶尔发现嫌疑人,也无法通过视频跟踪其行踪。”提起当年侦破“两抢”案件的困难,林海波至今还叹气。但林海波不服输,他将“两抢”案犯比作见不得光的幽灵,只要在城区布满警察的“眼睛”,他们便无处遁形。
林海波带领信息化警务中心的民警深入城区每一个地段,摸排每一条巷道,根据街面情况和违法犯罪活动规律,布点2250个监控探头,一举将城区视频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与此同时,林海波还研发出“城厢分局涉案视频管理系统”,绘制“城区监控视频汇总图”。
“那段时间,林主任脚底起了许多水泡,但他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他告诉我们,眼下多辛苦,以后就多收获!”林海波的同事说。
在2年时间里,信息化警务中心在林海波的带领下,提取各类有价值的视频信息线索2万余条,提炼综合情报1500多条。警务中心成为城厢分局侦破刑事案件的利剑。
“抓捕本来是办案部门的事情,但由于警务中心对嫌疑人的体貌特征、作案规律的识别度、掌握度较高,每一次抓捕,林海波都主动请缨,与办案部门并肩作战。”说起林海波,城厢分局分管刑侦工作的副局长赞不绝口。
2011年9月,城厢多家酒店先后报警:深夜,一伙蒙面歹徒持刀、枪进入酒店服务总台,抢走现金及贵重物品。与此同时,区府路、沟头圆圈附近也发生多起歹徒持刀抢劫案件。
“太嚣张了!”报警信息传到警务中心,林海波拍案而起。然而,由于嫌犯皆戴有头套,加之作案地点分散,调查工作举步维艰。“再查找,再比对!”林海波带头加班加点。最终,他们根据走路姿态锁定一个嫌犯。
为避免打草惊蛇,林海波带领1名民警和3名协警,乔装成打工仔,在这名嫌犯出没的小巷蹲点,打算伺机而动,将犯罪团伙一网打尽。然而,由于嫌犯不在一起居住,且平时不用手机联络,一连十几天,蹲点守候没有任何进展。
“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10月10日,多日的辛苦终于换来一条重要情报:当晚,在外居住的嫌犯将前来为在此居住的嫌犯过生日。林海波立即组织警力,布下天罗地网。嫌犯一出现,林海波便瞅准时机,一马当先冲了过去……当天,嫌犯悉数落网。
“每次抓捕行动,林海波都冲在最前面,拦都拦不住。”当天参与抓捕行动的民警说。
“可能是我的爆发力好,一不小心就冲到了前面。”对于同事的赞赏,豪爽的林海波展示了“林氏幽默”,却难掩语气中的那一丝忧郁。林海波说,以前他每次跑5公里都不会气喘,可自从受了重伤,跑一次3公里就气喘吁吁。
“但流血对于警察来说是家常便饭,上回的事情,不会影响今后的工作。”林海波坚定地说。
情洒警营书写无悔青春
林海波的事迹,震撼了莆田市民。“卫士忠诚践以身,警徽金盾不沾尘……”当地莆风诗社的社员,为身边有这样一位警界英雄情不自禁地吟诗填词。一时间,壶山兰水间都在传递着林海波带给社会的那股正能量。
鲜为人知的是英雄背后的故事。
据了解,林海波的父亲是当地四家公司的“掌门人”。那么,有着如此家境的林海波为何选择奋战在危机四伏的公安一线?他又有着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他从小就有个警察梦,立志做最优秀的警察。”林海波的一位发小说,“他常说,警服的颜色,是他最喜爱的色彩;公安事业,是他最钟爱的事业!”据他介绍,林海波从小就有正义感。14岁那年,面对手持土制炸药和铁棍、窜入家中抢劫的2个歹徒,他和父亲临危不惧,勇擒歹徒。
高考结束,林海波考上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选择警察专业。
“当警察太危险!”家人劝林海波。
“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保卫咱妈妈谁来保卫她……”林海波倔强地扬帆起航,驶向理想的彼岸。毕业后,他如愿以偿,成为光荣的人民警察。
“说真的,我挺佩服儿子的!他一直有着自己的追求。”林海波的父亲说,“打击犯罪、伸张正义,在他眼中,既是职责,也是价值观。”
林海波的父亲坦言,他曾多次劝说儿子子承父业,但林海波不答应。“每个人都有追求理想的权利,希望家里不要干涉我的选择……”林海波曾就人生追求与父亲有过彻夜长谈。“他说,不管他的人生轨迹如何,他都希望我能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谈起那次长谈,林海波的父亲依然记忆犹新。
据林海波的同事介绍,从他走入警营的第一天起,“拼命三郎”便成了他的代名词。
“林主任每天象着了魔似的,一有时间,就坐在电脑前分析逃犯信息,工作日如此,休息日如此,节假日也如此。”信息化警务中心的一位民警说。
在林海波的家里,笔者发现了安眠药。他说,他睡眠不好,加上经常日夜颠倒办案,便服用少量安眠药帮助睡眠,以免影响第二天工作。
“别人拼爹他拼命。”林海波的妻子感慨,“当初以为嫁给警察有安全感,可没想到,自己为他的安危操碎了心。”
起初,林海波的妻子怎么也想不通家境优越的丈夫为什么这么拼命,可慢慢地,她明白了,并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自己的丈夫。“每次侦破案件,他都兴奋地给我打电话报喜。他从工作中体验到的那种快乐,别的事情给不了他。”林海波的妻子说。
林海波的母亲只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一名警察,至于平时做什么,压根就不清楚。直到林海波重伤入院,母亲才懂得儿子工作环境的危险,开始要求儿子离职。
“这个岗位我还离不开。每每看到正义得以伸张,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意义重大,更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林海波就是这样,在公安事业这片沃土中无怨无悔地挥洒着青春的汗水。
2013年1月,林海波走马上任莆田市公安局城厢区分局常太镇派出所所长,开始了新的征程。他表示:“虽然职位变了,但对犯罪分子扬眉亮剑的心绝不会变!”(中国纪检监察报 吴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