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一场工作交接在云南省武定县插甸乡进行:会议室里的仪式1小时40分钟,田间地头的交接却用了两天多。原来,云南省委组织部派到插甸乡12个村的党总支“常务书记”们“服役期满”,新派的“常务书记”替换他们来了。
省委组织部派来武定挂职的县委副书记陈真永感悟道:“一年‘常务书记’,一生农村情义。”
同劳动、同娱乐、同致富
云南省在全国较早开展了“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活动,组织部门在其中如何当好表率?云南省委组织部决定做实“挂县包乡”,一口气派出12名年轻干部到村里当“常务书记”,为期整整一年,还要在村里住满200多天。
水城村的“常务书记”章良为刚进村就碰了个“软钉子”。他提议开个会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们认识下。回答却是:大家伙正忙着收洋芋,人凑不起来。康照村的李海芳作为5岁孩子的妈妈,是地道的“三门干部”(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城里人,村委会的厕所脏得插不进脚,她更怕晚上起夜。和乡亲们交流,开始李海芳总觉得没话说。
人是派下来了,如何融入群众?陈真永总结道: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欢同庆同娱乐,之后才谈得上同帮同带同致富。
当“常务书记”,你不想做事就无所事事,想做事就有做不完的事。从村级党组织建设到调解邻里矛盾,从挖路、修水渠到种核桃、栽雪桃,从组织妇女节活动到跑项目、拉赞助,12个年轻人晒黑了、累瘦了,渐渐地进村入户狗不叫了。老木坝村的“常务书记”佘燕玲在微博里留言:对于庄稼,空气、阳光、雨露一样也不能少,工作和人生岂非如此?
李海芳刚来没多久就碰上一把山火,她违反“妇女儿童和老人不能上山扑火”的规定,和乡亲们一起上了山。她不懂灭山火要先挖隔离带,几次迎着火势灭火,幸亏被拽了回来。另一次,大黑山村小组的一个苗族家庭闹矛盾,妻子跑了一个月不见影,丈夫要上吊。李海芳那天上山找抗旱水源走了一天山路,在大黑山做完群众思想工作,已经晚上12点了,她觉得“长这么大也没这么累过”。
陈真永“透露”:省委组织部刘维佳部长一年11次来插甸乡,都是在村里住,不打招呼走访农户;部里的领导都是如此,“常务书记”们压力大呀!
淳朴的乡亲们也让人感动。老党员晏发恩是刘维佳部长的联系户,刘部长来过他家三回,第一次送来的300元慰问金装在信封里,老晏压根不明白里面有钱。第二次刘部长给他家协调了一对努比亚山羊,老晏说起来还“感到害羞”。后来有人问他家需不需要帮助翻新房子,老晏一口拒绝。“我们家不困难”,穿一身破烂衣服的晏发恩告诉记者。
老“常务书记”们要走了,大家聚在一起唱起彝族酒歌:“走是要走的,舍是舍不得”,一个个泪流满面。佘燕玲在微博上留言:“听着宣读免职通知的时候,心里惆怅,眼里酸涩,这是真的要离开了?老木坝,插甸…”
党建扶贫,农民增收1000多元
“常务书记”们再好,不能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说破大天也没人服。
安拉村的“常务书记”刘慎发现:火把节时除了乡里就数安拉村热闹,十里八村的都来,原因除了节目好之外,就是伙食办得好。古普村的赵娴书记也发现,村里之前文化活动很少,村民们聚不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村集体没钱:“山路遥远,你伙食都不管,还想开会?”
插甸乡离武定县城27公里远,全乡5772户共23908人,有汉、彝、苗、傈僳、傣、回、哈尼族等民族,少数民族占一半多,是集山区、民族、贫困、宗教为一体的高寒冷凉山区。2011年,乡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11元。
在农村,最难的是促进群众增收,最盼的是丰富的文化生活,最急的是基础设施和民生,最根本的是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
住村之前,增益公路、水城公路已经开工,“常务书记”们就和村干部一起搞工程监督。他们又跑上跑下协调项目和资金,乐茂河公路也开了工。如今增益村小型灌区投入使用了,施工中,“常务书记”赵宇还和施工方据理力争,和乡亲们一起拆除了300米“豆腐渣工程”。12个人还争取到抗旱项目资金140多万元,为每个村修建、修缮了人畜饮水工程。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群众担不起风险咋办?“常务书记”们先自掏腰包租群众的地试种。之前没干过一天农活的赵娴学着试种了食用玫瑰和辣椒,结果玫瑰失败了,辣椒却喜获丰收。辣椒育苗过程中,有群众偷偷来地里拔苗。赵娴却觉得是好事:这说明群众对这事感兴趣。如今,赵娴的辣椒育苗大棚苗情正好,足够乡亲们免费移栽1000亩地。
党建扶贫,最终还得靠群众自己。水城村的刘荣春大胆养殖石蛙,已经试验了4年多,投入的近24万元九成是借的,眼看要见到效益了,他却撑不下去了。章良为为他争取到20万元资金。他告诉记者:“等石蛙赚钱了,我也要为这块土地做点事。”
如今春来插甸乡,“常务书记”们种下的雪桃已经开花,苹果在发芽,核桃也已吐绿。插甸乡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共发展了69名党员。一个新党员说出了心里话:“党好,我们就想入党。”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