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有你4月24日,芦山街头,一即将中考的女生举着感恩的牌子站在自己帐篷前。任全军

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的救护帐篷里,高家蓉(右)在为受伤的老人检查脚伤(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副院长、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高家蓉,在第一时间带领30名队员从重庆驰援芦山,冒着生命危险挺进“孤岛”宝兴县,迅速组织开展救护工作,收治伤病员4889人,把一名生命卫士的大爱深情留在震区广大群众心中。
“早一分钟到达,就多挽救一条生命”
20日早晨,得知震情的时候,高家蓉正在家中吃早餐。
“必须争分夺秒进入震区。”凭着军人和医生的敏感,高家蓉立即向医院党委请缨带领抗震救灾医疗队出征。医院党委批准了她的请求,并任命她为医疗队队长。
1个多小时后,周政、王卫东、易善红……25名医术精湛、有过抗震救灾经验的专家教授,聚集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的旗帜下。这面大旗,曾经飘扬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战场上,这次由49岁的高家蓉高举着,向距离重庆430多公里的芦山震区挺进。
出重庆、过成都、到雅安,医疗队一路飞驰。进入震区的路很难走,有的地方坍塌了,车队在颠簸摇摆中全力开进,于当晚20时30分抵达芦山县人民医院。
下车后,高家蓉立即投入战斗,一边诊治县医院安置点的伤病员,一边组织人员到龙门乡等地巡查……第二天早上5点,国家卫生部门在芦山县召集各支医疗队伍开会,通报宝兴县还有7个乡镇震情严重,道路、通讯不通,情况不明,需要派精锐力量徒步进入、开展救治。
“早一分钟到达,就多挽救一条生命。”高家蓉主动站出来,带领医疗队绕行天全县,向“孤岛”宝兴县开进。
“顾不上这么多了,使命大于天”
由于道路阻断,车辆开到天全县老场乡就无法前行了。高家蓉和战友决定抛下生活用品,每人背起装满药品和器材、重达20多公斤的背囊徒步行进。
一路爬山涉江,一路余震不断,一路飞石坠落。一位往外走的老大爷对高家蓉说:“这时候朝山里走,是连命都不要啊!”
“顾不上这么多了,使命大于天。”高家蓉把救援队员分组,拉开距离,前后相互提醒,小跑前进。下午近4点,在距离宝兴县城1公里左右的关言山口,山体滑坡覆盖了100多米路段,悬崖上不断有小如核桃、大如拳头的石块飞落。大家两人一组拉着手相互照应,以最快速度通过;后面的战友负责观察,喊话提醒。看着队员一个个安全通过这生死地段,高家蓉才迈开大步冲了过去。
下午5点半,医疗队终于挺进宝兴县人民医院,成为第一支徙步到达宝兴县的外省医疗队。
“伤员这么多,怎么睡得着”
面对宝兴县人民医院安置的大量伤员,高家蓉立即组织人员展开救治,分类、查体、清创、换药、输液……直至晚12点多。
23日早上,天空飘起雨丝,高家蓉和队员在县城的30个安置点巡诊。但中午天一放晴,她就带领7名队员向垄东镇挺进。原来,昨天在五龙乡巡诊时,她听老乡说,垄东镇的受伤群众缺乏药物。“伤口不及时处理,时间长了会感染恶化。”高家蓉总是放心不下。
在垄东镇挨家挨户巡诊,高家蓉坚持到最后。但此时早就肚子疼痛的她,扶着墙壁都站不稳,队员们赶紧上前把她扶上车。
下午5时,高家蓉被搀扶到宝兴县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地板上一床薄薄的棉垫就是她睡觉的地方。打上吊瓶,高家蓉就入睡了。然而晚8时,在查病房时,队员周政突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高家蓉站在了自己的身旁。
“怎么不多睡会儿?”
“伤员这么多,怎么睡得着。”
一行泪水,涌出周政的眼窝。(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