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海面容清瘦,看上去很精干,眼睛里透着顽强。就是这位貌不惊人的小支书,带领着村民把黄陵县双龙镇索洛湾这个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里的老百姓高兴地告诉记者:“因为有党的好政策,有小海这样一心为民的好书记,咱日子越过越红火。去年咱村人均纯收入1.3万多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000多元,高出周围山区5000多元哩。”
在采访柯小海的路上,我们目睹了黄陵县双龙镇索洛湾村的风采:环村水泥路,平平整整,路两旁花树成阴;红瓦白墙的村民院落,错落有致;村民家里彩电、冰箱、互联网样样俱全,村民们的生活和城里人没两样。
1998年10月,年仅22岁的柯小海当选为黄陵县双龙镇索洛湾村委会主任。为了找到一条符合村子发展的好路子,在柯小海的倡导下,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员群众赴外地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先后发展过秦川牛、特色种植业和庭院经济,群众虽有一些收入,但产业的短期性、市场性问题突出,难以突破群众增收致富的瓶颈,群众仍缺乏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2003年5月,黄陵矿业集团二号煤矿入驻该村,给村子带来实现产业转型的难得机遇。经过与群众商议,村上提出“依托矿区,发展弓棚,搞好三产,增加收入”的经济发展思路。他首先从改善村上基础设施入手,结合新农村建设,争取县、镇支持,为村里修建了学校,引上了自来水,铺设了环村水泥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同时动员村民实施移民新村和房屋扩建改造工程。在帮助村子改善基础设施面貌的基础上,柯小海清醒地认识到,要带领群众走向富裕,必须要牵住发展集体经济这个“牛鼻子”。2005年,他根据双龙后川地处林区,盛产大米、黑木耳、玉米糁等地方特产的实际,牵头组建了村上现代化粮食加工厂,打响“双龙木耳”和“双龙玉米糁”品牌,辐射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黄陵矿业集团二号煤矿投产,柯小海发现前来矿区运煤的车辆存在乱停乱放、经常堵车现象,他想如果在村里建成一个集停车、住宿、服务为一体的大型停车场的话,不仅能解决交通堵塞、车辆装煤难问题,而且还能为群众增加收入,可谓一举多得。经过与村两委会及群众共同讨论后,采取“村集体控股、全体村民入股”的形式,村上投资80余万元建成了村办停车场,还解决了17个富余劳动力。仅此,村集体每年给每名村民分红达3000元以上。
村集体经济发展了,如何实现村民共同富裕一直困扰着柯小海。随着黄陵矿业集团二号煤矿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流动人口的增加,柯小海想如果围绕矿区搞服务、发展蔬菜种植业一定可行。在他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村上一改过去传统粮食种植模式,开始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2006年,全村率先建起了20座塑钢大棚,68座中小弓棚,第一茬蔬菜5月份开始上市,棚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群众从中尝到了甜头,随后几年持续扩大发展规模,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先后建成大棚118个、日光温室6个,达到户均一棚。2012年,村上又筹资460万元,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玻璃联栋温室,发展蔬菜、花卉观光农业,并由支部牵头成立蔬菜协会,走“协会+公司+农户”的发展路子,不断壮大了产业规模。口袋鼓了,脑袋空了,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柯小海的带领下,村上先后建成了村文化活动室和群众健身娱乐广场。这几年,村上统一给每户群众安装了电话和有线电视,为全体村民免费办理了养老保险和新合疗,每月定期给每户村民发放米、面、油及生活用品。每年村上还要出资组织群众出外旅游一次,并规定村里凡是考上大学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到5000元的奖学金。这些年,该村通过开展“创五星”等党员活动,先后培养党员创业带头人17人,其中棚栽蔬菜带头人9人,三产服务带头人8人,评定五星级党员7人,四星级党员2人,三星级党员1人。村上涌现出“十星级文明户”75户,“绿色家园”45户,“好公公”、“好婆婆”、“好媳妇”245人。柯小海还不忘关怀社会弱势群体,孤儿杨亮宝就是他所关注的第一个人。杨亮宝父母在他还上小学时就不幸去世。柯小海义无反顾承担起对他的抚养和教育,十多年来,他不但供小亮宝完成学业,还为他找工作。2005年开始,柯小海先后资助了8名大学生,三名孤儿,资助金额达15万元。
在柯小海的带领下,2007年该村被评为市级“五个好”村党支部,2009年被命名为全省一类示范村党支部。他被授予“陕西省郭孝义式的优秀党支部书记”、“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劳模”、“陕西省新农村致富带头人”、“陕西省廉洁村官”、“陕西省青年五四奖”等多个荣誉称号,并当选为陕西省十二次党代会党代表。近日,他在由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陕西日报传媒集团共同发起的寻找陕西最美村官活动中,被评为陕西最美村官。(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