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秦岭深处的留坝县火烧店镇石家院村这几年“发”了。村民建起了17个大鲵养殖场;发展优质板栗林8000亩,猪苓5万窝,还种植魔芋、乌药,养土蜂。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170元,高出汉中市人均纯收入4470元,家庭收入最高达到100多万,摆脱了穷村的印迹。村民们说,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的好支书杜桂莲。去年她被评选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最近她又被评选为“最美村官”。
兴产业 富了石家院
石家院过去山大沟深,没有产业,是汉中市有名的穷山村,2007年前,村里80%的青壮年都出外打工,就连女支书杜桂莲也不例外,丈夫和两个儿子也外出务工挣钱,留在村里的只有小孩、妇女、老人。
靠山只能吃山。杜桂莲明白要想富就必须发展新产业。2005年留坝县搞板栗低产林改造,杜桂莲硬是把首个名额争取到了石家院村。她把自家的60亩板栗林全部拿出来作为接穗园。由于嫁接板栗3年才能见效,别人家的林地一年可进账8000元的收益,她家却只能等待。功夫不负有心人,嫁接后的板栗园第一年收获后,比原有的产量高出40%。颗粒大,品质优良的嫁接板栗在市场上很受青睐,当年就被商贩们一抢而空,60亩板栗林比往常多卖出了3000元。目前,全村的优质板栗林已达到了8000亩。
石家院山清水秀,大鲵养殖是石家院村靠水吃水兴起的另一个主导产业。2006年开始,留坝县部分人开始人工饲养大鲵,杜桂莲得知后,就带着村干部去外村考察。当时大鲵养殖效益非常好,但是前期投资多、技术不成熟风险较大。杜桂莲带着村干部上门动员群众,一听投入至少得1万元,大部分人都不敢参与。杜桂莲和村上的5户党员、干部带头,又说动了较富裕的7户群众参与。2007年3月,他们筹集了20万元建起了全镇第一个大鲵养殖塘子。由于水质优良,气候适宜,当年10月份塘子就育大鲵苗2000尾,收益达到了100万元。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村党支部还探索出了股份制。规定每户最高出资1万元,资金短缺的农户由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帮助贷款,保证每户村民都从中受益。前几年大鲵鱼苗价格高,村民入股1万元一年能分红5万元;现在入股1万元一年也可以分红3000元,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股份制”的甜头。如今,全村已建成17个繁育场,参与农户达到85%。由于鱼塘管理技术操作较为简单,入股的村民们有更多的精力发展其他的产业,村上已经形成了以大鲵、中蜂等为主的养殖业,以板栗、核桃等为主的林果业,以猪苓、枣皮、乌药等为主的中药材业等多产业发展的路子。
强基础 奠定发展路
杜桂莲抓产业致富的同时,还重点抓基础设施改善。杜桂莲在农闲时带着村民修桥、修路,对全村的路基进行了加宽,在河上建起了漫水桥。她还多次跑水利局、交通局,协调来几十吨水泥、部分修路资金,带领群众投工投劳,一共调动村上的劳力190个,投入了4900个义务工,终于让石家院通了车,村民走上了光滑平整的水泥路。村里73岁的张大爷说:“活了一辈子也没走过这么平、这么光的路,这多亏了支书和村主任两位女干部”。近年来,杜桂莲和班子成员组织村民投劳强化村上基础设施,先后安装了变压器,对全村4.5公里农电网进行改造;带领群众新修U型灌溉渠4条,解决了13户群众饮水难和200余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新修涵桥、漫水桥4座,解决了群众过河难问题;新建人饮工程1处,进行坡改梯80余亩。
兴文化,乐了山乡人
富裕起来后,杜桂莲带领村民们对幸福生活开始了新的探索。2011年火烧店镇首个“妇女之家”在石家院村落户。杜桂莲经常带着妇女们到市上参加各类培训,一起学普通话、学唱歌、学跳舞。石家院村还建成了集办公、培训、活动为一体的规范化村级活动场所;妇女之家成立了学习组、致富组、专业组,农闲时村民们组织到一起排练节目、打快板,探讨村里新的发展路子。去年汉中市举办的以新农村、新女性为主题舞蹈比赛中,石家院村代表留坝县表演的、反映新农村风貌的舞蹈《新村节拍》获得了全市一等奖。这几年,杜桂莲还让高素质、高学历青年进入村“两委会”班子,培育能力强、产业带头人进支部,激活了村域发展能力。在村上推行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建村文艺队,组织群众学文化、学技术、学法律,开展各类评选活动,推动了全村良好新风尚的形成。每月的6日、16日、26日是村上的固定文化活动日,邻里们在一起学习编织手艺、探讨厨艺、产业发展技术,现在村里搬弄是非的少了、争先致富、孝老爱幼的多了。
如今的石家院村,电脑、空调、热水器、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早已进入村民家中,相当一部分村民还加入了汽车消费队伍。石家院村妇女徐莉说:“如今,房子修了,收入多了,作为村民,我们感觉很自豪。”(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