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面前的王运畅,清清瘦瘦,斯斯文文,脸上带着微笑——
这就是那个专啃硬骨头、5年里主办大案要案40余起,占河南省许昌县反贪局办案总数一半以上的反贪战士?
梦想的艰辛
8年前,孩子的到来为王运畅一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可惜幸福的日子只有半年。血友病!从省城医院确诊回来,夫妻俩沉默了一路,但是彼此都明白对方的心意:给孩子治病。这个决定从此改变了王运畅一家人的生活。
乙型血友病患者,需要注射一种叫“凝血酶”的针剂辅助凝血。这种针整个许昌市都买不到,他只能托人去郑州买回,在当地找医生给孩子注射。但是根据医院规定,非本院开出的针剂一律不给注射。“那几年,为了给孩子打针,可把我们愁死了。”
冬天的一个晚上,孩子的病又发作了。“我们抱着孩子连跑了4家医院,都不给打,给人家跪下也不行。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天明,一个熟悉的医生上班了,总算打上了针。”
打开王运畅家的冰箱,里面没有蔬菜食物,整齐地摆着几大盒针剂。孩子随时可能发病,家里常年备着至少10支针。
一支针196元,一年里买这些针得花去近3万元,是夫妻俩全年收入的一半。为了给孩子买药,他们自从孩子生病后,没下过一次馆子、几乎没在娱乐上花过什么钱。
“要是当年知道这么苦,还把宝宝留下吗?”
“留!”
梦想的力量
孩子3岁那年,王运畅从县检察院办公室调入反贪局工作。那时,孩子发病频繁、母亲瘫痪在床。办公室工作相对有规律,也方便他照顾家人。
为什么还是去了反贪局?
我们在他一篇文章里找到了答案:“小时候在农村,最大的乐趣就是在场院里听戏,听得最多的就是包公断案。儿时的梦,就是长大了,能做一个为民做主,伸张正义的清官。”
为了这个梦想,他放弃了干了9年的英语老师的工作,到许昌一边打工,一边自学法律,最终取得了法律本科文凭,还在2002年顺利通过了全国首届司法考试。
2003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许昌县检察院,被分配在办公室工作。5年后,终于有个到一线办案的机会,他实在不舍得放弃。
刚到反贪局时,为了能迅速进入状态,他利用各种机会跟有经验的同事、下属请教。检察院发的如何查账的教材,一套8本,每本四五百页厚,他一个月就看完了。很快,他就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许昌县、许昌市反贪战线的业务骨干。
“他善于从细节中发现线索,有时就是平常的一句话或者一笔数字,只要被他抓住蛛丝马迹,就一定能顺藤摸瓜,把案子拿下。”县检察院副检察长朱宪军这样评价他。
有毅力、能吃苦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2008年,王运畅接到上级指令,异地办理一起某副处级干部涉嫌受贿的案件。嫌疑人在当地任职多年,涉嫌受贿时间跨度大、取证范围广,仅证人就120多人。办案的两个月里,他平均每天睡觉不到5小时。案件中有一个关键证人,只知道在武汉某街道做生意,但没有详细地址和电话,他到武汉找了两次,一家家挨着问,终于把人找到,拿到关键证言。
在反贪局工作的5年间,他经手主办的案件,件件得到依法判决,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梦想的快乐
去年,王运畅的母亲去世了。母亲去世前几天,他被河南省纪委抽调到郑州市参与查办一起重要贪腐案件。同事劝他请假回家看看病重的母亲,被他拒绝了,“现在办案正紧,我再坚持坚持。”
几天后,在他办案时从不给他打电话的妻子破例打来了电话,“快回来吧,母亲病重!”他赶回家里,十多分钟后,母亲就走了。
反贪局的同事们都来了,帮着他操办母亲的丧事。两天后,丧礼结束,他就提出要继续回郑州办案。
不管生活给他出了怎样的难题,带来怎样的痛苦,他都坚持着、咬牙挺过去,好好过,认真过。
“我从来没有绝望过。”他说,愁也是一天、乐也是一天,为啥不乐着过呢?他努力记住那些欢乐的片段,让自己有勇气前行:
“孩子今年8岁了,上小学了,个子在班里最高,喜欢笑,有很多朋友,学习成绩还不错;每个案子破了的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候,想到又一个贪官污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说起未来,他有很多梦想:
希望孩子的药费以后能通过医保制度得到报销;
希望血友病能够彻底被治愈;
希望他和他的同事们能破更多的案件,把公平正义的阳光洒到更多的角落;
梦想一次次地被唤醒、被锤炼,发出金子般的光芒,照亮王运畅的人生,也感动着每一个在他身边的人。(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