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沿包茂高速进入富县境,冲毁的高速路护堤和滑向高速路面的泥浆随处可见,一片片被剥去了“皮肤”的山坡裸露着崭新的黄土,无不在提示着这个千百年来饱受干旱困扰的陕北黄土高原县,刚刚经历过怎样的洪水肆虐。
7月份以来,富县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降雨过程最长、强度最大、暴雨日最多、间隔时间最短的持续强降雨,累计降雨413.1毫米,半个月下了常年近80%的降雨量。尤其是21日至22日,12小时最大降雨量151.7mm,百年不遇。
强降雨造成富县多处山体滑塌、交通受阻、房屋倒塌、县城内涝,多处供水、供电、通讯中断,多数库坝高水位运行。全县13个乡镇7.76万人受灾,倒塌房屋5068间,农作物受损3.5万多亩,预计直接经济损失2.8亿多元。
特别是7月22日,奔腾的洪水冲入老城区主街道,造成河滨路巷道积水最深1.5米,陵园路积水深达2米,县城河堤坍塌5处,多处人行道塌陷,60余户店铺门面、17个部门单位院落进水。
这里救灾“静悄悄”
水灾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为富县历年来罕见。但是与想象中人头攒动、热火的抢险救灾场景不同,富县的救灾“静悄悄”。
30日,距离洪水袭城仅过去一周,富县县城除了损毁严重的地方,大部分已基本清理干净。店铺开张了,路边的摊点摆放着各色水果,放假的小孩子在街上享受着暑期的快乐,只有路边的花坛、树坑里,花花草草的枝叶上,部分墙壁上,还残存着洪水袭过的痕迹。
不仅是县城,在所有抢险救灾现场,没有看到一条提劲醒目的横幅,没有标语口号,没有鼓舞人心的红旗招展,没有以往司空见惯的形式主义的东西,但是所有工作有条不紊,所有人员几乎尽心尽力到极致。
在至今水位仍在汛限水位以上4米多、如果溃坝将导致大半个县城汪洋一片的大申号水库,抢险队员24小时值守打捞杂物,想尽一切办法泄洪。县人武部部长驻守水库半个月,每天仅睡两三个小时;自来水厂厂长嗓子已经沙哑到说不出话来;县委书记冯振东亲自下到水库水面10米以下的放水塔底部清理柴草……这样的事例在富县比比皆是。
“火线‘照镜子’。抗洪救灾是很好的‘照镜子’。摒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事实证明,只要领导率先垂范,就能上行下效。”冯振东说。
延安市水利局派驻富县督导组组长杨玉宏对此深有体会:“富县领导干部带头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上下一心抗洪救灾。这15天,我和富县领导的交往比过去20年的总和都多。”自7月12日到富县后,他也和当地党员干部一起忙碌在一线,甚至深入最危险的地方。
大灾面前,舍我其谁
与表面上的“静悄悄”不同。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富县党员干部迸发出的“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感动着群众,也在党员干部中相互感动着、鼓励着。
在采访中,当我们从别人口中听到了一位党员干部的事迹,循着线索前去采访,往往听到的又是另一个人的事迹。
29日下午,在大申号水库见到县人武部部长李文荣时,他正身着迷彩服,和抢险队员一起站成一排,打捞水面上漂浮的杂物。大坝上,停放着李文荣的交通工具兼办公室、卧室的裹满泥浆的吉普车。自7月8日第一场洪水以来,年轻消防武警战士口中近乎英雄的年近半百的李文荣就一直睡在这辆吉普车里。
22日富县暴雨如注,水库水位12小时上升5米,超汛限水位4.6米。更要命的是,放水口全部被顺着泥水裹挟进水库的柴草和树枝堵死,导致无法泄洪,水库大坝面临巨大压力。
必须下到库面水位下10米深处,作业空间0.68米宽、2米长的放水塔底探清情况,清理出堵塞的柴草。年轻的武警消防战士们有点退缩了,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一旦拔出堵塞的柴草,10米高的库水,直接压向这么小的冲水口,生命将承受巨大的危险。
“我下!”李文荣说。“我也下。”县消防队队长范向涛应声响应。两人一起下到塔底,用高压水枪搅起塔底四五米厚的淤泥,用抽水机抽干,露出塞满了柴草的放水口,再清理柴草,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5点多。刚刚清理完毕,很快却又堵死了。第二天,他们仍然忙到凌晨四五点。
在带队驻坝的半个月里,李文荣每天仅睡两三个小时。采访他的事迹,他往往是三言两语便转到了武警消防战士身上,“武警消防战士太辛苦了,指到哪儿打到哪儿,每天晚上能睡两三个小时就算是好的了。”
还有水利局长喻海军,长时间的过度疲劳和缺觉,让他走起路来经常双腿打飘。年轻的选调生霍景龙,累得凌晨4点多晕倒在茶坊镇政府办公楼楼梯上,一度失语。被强迫在家休息后,仍坚持每天用手机给全镇镇村干部群发汛情消息。
“险情就是命令。冲在第一线的,除过公安干警消防战士就是党员干部。这段时间没有人跑官,没有人要钱,没有人讲条件。大家思想高度统一,有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冯振东说,“在大灾面前,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延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宁听群众骂,不听百姓哭
鄜城街道办紧傍西山的钟楼社区是暴雨灾害的防范重点。进入汛期后,街道办就组织人员排查灾害隐患。大雨来临前,社区工作人员就全体出动,挨家挨户动员危险地带的群众撤离。
陕北历来缺水,群众缺少抗洪经验,很多人坚决不肯离家,甚至辱骂推搡上门劝说的工作人员。“对于不愿撤离的群众,先做思想工作,实在不行就采取强硬手段,强行撤离。我们宁愿听群众的骂声,也不愿意听到大家的哭声。”鄜城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刘天宏说。
为了防止撤离的群众悄悄返回,刚开始,街道办给撤离户大门贴上封条,但经常就被撕了。后来,又给门上装了锁,还是有人翻墙回家。街道办就在钟楼社区的入口处拉起了警戒线,并安排人员24小时巡逻、值守。
正在哺乳期的计生站工作人员谭晓利和同事一起被抽调负责值守。白天小孩饿了,家人就抱过来喂奶。在同事的照顾下,她每天凌晨2点回家陪孩子,早上6点再赶过来。
7月21日至22日,富县遭遇强降雨。“22日早上5点,我和街道办主任宋加荣就开始到各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辖区的几个淤地坝排查。那会儿雨特别大,雨伞完全不起作用,身上流下来的水把我们齐膝高的雨靴都灌满了!”刘天宏说,走到茶坊村陵园路时,一户人家叫了十几分钟都不开门,最后硬是拿砖头把门砸开了,通知一大家子人赶紧撤离。撤离后不久,房子就被泥石流掩埋了。
尽管事先做了大量工作,但灾难还是降临了。22日早上7时许,钟楼社区居民张明朗家的房屋被奔涌而下的泥石流掩埋,张明朗的妻女等四位至亲遇难。“他家的房子是新修的,比较结实。虽然不在灾害隐患点,但因为离山近,前一天我们曾派人入户劝说他们撤离。他们撤晚了,酿成了大祸。”刘天宏遗憾道。
灾难发生以后,鄜城街道办第一时间组织设备救援,县政府和民政局及时援助,让张明朗深受感动。事后,有亲属曾鼓动张明朗继续向政府索赔,极度悲痛的张明朗明确表态:“人家已经通知让咱搬了,是咱没及时搬,这事不能怪政府。”
党员干部、武警消防战士的倾心尽力,换来的是干群关系的水乳交融。大雨之夜被洪水封堵大门无法出逃,后在消防战士帮助下一家人脱险的茶坊镇秋家沟村村民梁根长反复说,“领导干部武警消防战士这次确实不一样,没黑没明的忙,哪里危险哪里就有他们,大家都看在眼里,确实好得太。”(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