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精神医学中心”和“全军心理疾病防治中心”,南京军区第102医院创建了我军第一个“战时心理服务大队”,形成了以心理科研、心理服务、心理救援为一体的卫勤保障拳头,先后出色完成了汶川抗震救灾、亚丁湾护航等重大军事行动中的心理服务保障任务。在熟悉的人们眼里,战时心理服务大队专家群体是一群“拓荒牛”,是一群永不停歇的“攀登者”。
“心灵部落”的拓荒者
第102医院战时心理服务大队的专家群体在心理医学领域执著前行,为军队心理医学捧出了一个个成果。
这个拥有以10位知名心理专家领衔的44人专家群体,其中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享受军区优秀人才岗位津贴;共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00余项,填补了我军心理医学领域的100多个空白;出版精神心理专著50余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论文引用率在全国医院中名列第七名;建起全军首个心理疾病防治中心,拥有精神、心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全军重点实验室;高柏良、王焕林、余海鹰师徒三代专家先后登上美国名人传记研究所(ABI)的世界名人录,张理义被表彰为“全国百名科技之星”。
2009年9月,在全军第一届心理服务工作会议上,王焕林、张理义作为心理服务专家参加了会议,由张理义研发的心理服务科研成果在会上作了专项汇报。中央军委领导在听取汇报后说:“第102医院作为一个团级单位,能有这样的工作成绩很不容易。”
回望“拓荒”的足迹,总能看到领头人的披荆斩棘。早在1957年,当这个医院精神科原主任高柏良在“马厩办公室”里开始研究心理医学时,我国与“心理” 相关的词汇几乎只能从心理学书籍里和极少数专家口中才能得知。然而作为“拓荒者”,高柏良破天荒地闯入军人心理这块禁地。他于上世纪70年代开展平战时心理疾病的防治性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创立医学心理、同位素等实验室,成为我军心理医学领域的奠基人。如今,王焕林、张理义、赵汉清、余海鹰等一批专家,已成为我军心理领域的新生力量和开拓尖兵。
成绩的确来之不易。院长过伟不无感慨地说:“从上世纪50年代‘研究理论’到90年代‘上门治病’,再到如今‘关口前移’把心理服务对象定格在健康人群,每一次转变都是心理专家对自身服务理念的更新和颠覆,同时还要经受一次次地‘被误读’。”
说起“被误读”,全军心理疾病防治中心主任张理义至今感触尤深。上世纪80年代末,一次他到某部进行心理调查,谁知部队领导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战士刚做过体检,心脏功能都好得很!”心理知识的极度匮乏和对心理服务工作的“偏见”,让张理义陷入一种莫名的“孤独”之中:心理服务何时才能真正走进官兵心里啊?
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山高路险,这是“拓荒者”的精神和信念。他们积年累月地坚持下部队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宣教、结识大量“兵朋友”,让“心理”一词深深地印在官兵意识里。2003年,第102医院在某防空旅开展“军队心理健康教育工程”试点,旅领导读罢官兵心理调查分析材料后,握着指导专家孙剑的手一个劲儿赞叹:“你们的工作太有价值了,解决的正是部队需要而我们又不知道如何解决的问题!”
从“望而却步”到“望穿秋水”,讲述的不单单是心理服务在部队官兵中的“认识史”,更是心理专家们勇攀高峰的“奋斗史”。
“石压笋斜出,岸悬花倒生。作为一个科学‘拓荒者’,就要有点儿不撞破南墙不回头的精神。”全军心理专家指导组组长王焕林把这种精神叫“韧而不折、坚而不垮”。2000年11月,王焕林受邀赴美国参加学术交流,其间不幸遭遇车祸,双下肢严重损伤,仅靠两根几十厘米长的钢钉支撑。然而为了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强忍伤痛,半躺在轮椅上研究分析各项调查数据,汲取心理医学领域最前沿的理念。正是靠这种精神,他被海内外心理医学界誉为“钢铁医生”,先后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6项,所著《我国军人症状自评量表常模的建立及其结果分析》一文,在论文引用率上高居全国第一,还被收录到《中国高影响力医学期刊论文》一书。
练就“铁肩”担“道义”。当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多样化军事任务成为时代课题时,这个大队的心理专家们以超前的勇气将“拓荒”的目标锁定在履行使命上。
2005年10月2日晚,正因肺炎高烧39.8摄氏度的心理专家张理义接到一位首长的电话:“福建某地发生泥石流灾难事件,老张,想请你负责心理干预小组!”“是,首长!我马上出发,保证按时赶到!”放下电话,张理义拔掉输液的针头,吃了几片阿司匹林,让身体强行降温后,星夜兼程到达事发地点。经过21 个昼夜的艰苦工作,他带领心理干预小组先后对2200多人开展心理疏导,圆满完成我军首次对重大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心理干预保障任务,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并完成《遭遇泥石流官兵灾难性心理研究》课题攻关。
笔者从医院政委袁兴金手中看到这样一份“心理服务大事记”:抗击“非典”、抗洪救灾、抗雪救灾、抗震救灾、处突维稳、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自2003年医院在全军率先成立心理干预小分队并随后组建战时心理服务大队以来,先后参加各种重大军事活动50多次。在完成一个个全新的任务中,心理专家们努力探求着心理领域创新理念和实践“拐点”,演奏出“心灵部落”拓荒的全新旋律。
“意志高地”的培育者
“我们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为每一个上战场的官兵铸就坚不可摧的‘心灵盾牌’。”第102医院战时心理服务大队的心理专家们有着同一个价值追求。
2009年12月20日,东海某军港,第三批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官兵们载誉归来。虽然经历了158个日夜,完成了为580多艘船舶护送的艰巨任务,但每名官兵的脸上仍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一下舰艇,带队领导就打电话向第102医院领导报喜,高度赞扬战时心理服务大队专家为打造护航官兵过硬心理素质所作的贡献。
面对赞誉,负责这项工作的心理专家孙剑十分感慨:“赞誉是肯定更是导向,要求我们每时每刻都要为官兵履行使命而倾心尽力。”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13万官兵闻令出征,全军组建第一支心理服务专家队伍伴随保障。第102医院心理专家成为这支队伍的骨干力量,张理义、李宁等14位专家,分7个批次先后开赴灾区,被灾区群众和救援官兵亲切地称为震区的“心灵守护神”。
这是记在心理专家张理义的抗震救灾日记里的一则故事——
某武警支队战士小李,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灾区救援被埋群众。由于有些群众埋得太深了,他硬生生地听着微弱的呼救声渐渐消失,却无能为力,痛苦极了。张理义见到小李时,他已经好几顿没吃饭了,神情呆滞,情绪极不稳定,有时突然大哭大叫:“救他、救他,救救他啊……”晚饭后,张理义扶着小李来到一片开阔的玉米地边,席地而坐。他无比疼爱地看着小李刀削般黑瘦的脸:“小李啊,我知道你一直是最努力的。”小李慢慢地扭过头去,将目光投向不远处的废墟…… 突然,小李双手捂住脸,泪水从满布伤痕的指间滴落下来。“啊……”他终于爆发了。晚风习习,小李的哭声传得很远很远。“小李啊,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你要振作起来,现在还有很多人在等着你去救援呢,你早去一分钟,他们就多一分生还的希望啊……”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是对官兵真挚的爱,更是对部队战斗力的高度负责。
“练在平时,用在急时;目标锁定战时,官兵心理需求什么,心理专家就要提供什么样的心理服务。”现在,心理专家们已将这句话当做一个工作标准,随时考问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瞄准战场“做学问”。国家心理危机干预委员会常委赵汉清认真分析世界近几次发生的局部战争发现,参战人员因精神高度紧张导致出现大量心理伤,使交战双方战斗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借鉴外军先进经验,制定了战时心理伤的分类和诊断标准,构建了我军心理伤三级救护框架,组建了心理伤救护医疗队进行演练。为获取第一手数据、收集最准确资料,他带着专家团队东到舟山群岛、西至喀什、南下云贵、北上黑河,深入67个单位,调研官兵5万余名,行程达1万多公里。
前不久,这个医院依据赵汉清历时6年成功推出的《战时心理伤医学救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成功组织大批量心理伤员的后送救治演练。以此为科学依据,我军组建起了首支战时心理支援分队,修订完成了首份战时心理伤救治预案。这一成果已在全军多家部队推广应用。
向战斗力延伸,向打得赢聚焦,这一串串成果就是大队心理专家心系使命的一个个佐证。
“阳光家园”的守护者
“不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大队心理专家们都十分喜爱这句歌词,不仅因为它唱起来感人至深,更因为它承载着心理专家们以官兵心理需求作为心理服务追求的“真情告白”——
“来了!来了!”2008年6月24日上午,位于中国版图最南边的水警区驻地永兴岛码头,一群守岛官兵正以他们的最高礼仪规格迎接从内地常州远道而来的贵客——第一支登岛的心理服务队。
“到了,到了!”经过340多公里近24个小时的海上颠簸、呕吐,全军心理专家指导组组长王焕林等心理专家们“脱水”的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辅导心理知识,解答心理问题,进行心理互动……很快,心理专家与守岛官兵结成朋友,相约每年定期上门提供心理服务。
从游弋于东海深处的舰艇到屹立于西部无人区的高原哨卡;从冰天雪地的北国边陲到热浪袭人的南国岛礁,处处都有心理专家的“兵朋友”;从军区部队到海空军、二炮部队,从基层战斗班排到总部首长机关,处处都留下了心理专家倾心服务的风采……回忆起一次次艰难的远行,王焕林感慨万端:“虽然我们改变不了恶劣环境对官兵的生理影响,但可以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脸上多一些灿烂的笑容。”
榜样就是激励的力量。第102医院有一个数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大队所有心理专家每年下部队时间,都是少则1个月、多则大半年,大队每天至少有1位心理专家在基层为官兵服务。先后进行了50余万人次的官兵授课,向部队发放心理普及读物7万多册,进行心理咨询5万人次,为3万多名官兵建立了心理档案。
如果说,跨越千山万水的服务是至真至爱,那么不断创新为兵服务的方法就是大义和担当。心理专家们更明白“金奖银奖不如官兵褒奖”,守护官兵“阳光家园”才是最有价值的褒奖。
“人才培养任重道远。”战时心理服务大队的专家们主动请缨,承担起全军心理卫生人才培养任务。自1996年以来,已承办全军和军区兼职心理医生学习班 48期,共培训2500人次,使军区每个团单位拥有1至2名兼职心理医生、基层连队拥有6至8名心理骨干,为部队留下一支“不走的心理服务队”。
南京军区第102医院先后被表彰为“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全军部队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军‘十一五’医学科技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纪检监察报 黄建东 高洁 朱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