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百姓是他最深的惦念——记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副局长陈家顺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8-15 06:29
 “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这是2012年“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副局长陈家顺的颁奖词。

  在任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期间,陈家顺连续多年远走他乡,与外出务工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当地群众发家致富。为给乡亲们找到满意工作,他先后5次深入工厂,当组装工、看仓库、做“猪倌”……

  陈家顺这种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做法,不仅获得了群众的信任,更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在全党即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之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陈家顺,共同走近这位“民工局长”。

  “组织决定了,我无条件服从”

  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他远赴义乌当上了“民工局长”

  沾益是一个农业大县,43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了近30万,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单靠发展农业,很难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于是,沾益决定把“打工经济”提升为“劳务产业”,变成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03年10月,陈家顺从教育部门调入原沾益县劳动局,负责劳动就业服务工作。刚到新的工作岗位,就担负带领百姓发家致富的重任,陈家顺丝毫不敢懈怠。他先后七下广东考察,了解用工市场,联系用工单位,并开始向广东、深圳等地输送农民工。

  然而,对于少出远门的沾益人来说,外面的世界充满了诱惑和梦想,也充满了陌生与挑战,特别是当时珠三角的用工环境,更是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2004年4月,陈家顺和同事第一次护送80多名沾益外出务工人员到惠州某企业务工,没想到一下火车,就遇上了麻烦。

  “企业在与我们接洽时,夸大了用工待遇等信息,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当时就离开了这个企业。”陈家顺没想到,自己在劳务输出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就如此踉跄。一些农民工甚至指着陈家顺等工作人员,破口大骂:“你们这些骗子!”

  2007年,在认真总结之前教训的基础上,沾益在外出务工人员较集中的浙江省义乌市建立云南省首个县级驻外劳务工作站。必须给工作站找一个“做事踏实稳重、有沟通能力”的负责人,经调查了解,县委领导认为陈家顺是不二人选。

  “组织决定了,我无条件服从。”陈家顺明白接受这项工作,就意味着要背井离乡,必然会给生活带来很多困难,但他丝毫没有犹豫,毅然踏上了前往义乌的火车。

  初到义乌,陈家顺刚把200多名农民工送到一家工厂,问题就出来了。原来厂方承诺“每天工作8小时至10小时,月工资最低1500元”。而到工厂后,农民工发现事实与承诺不符,立即找陈家顺询问:“怎么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怎么夫妻俩一个月加起来才1200元?”

  一听说劳务输出待遇不佳的“旧疾复发”,陈家顺心急如焚,迅速赶往工厂。“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吃住、一起干活。如果我能待下去,你们就跟我一起好好地干下去。如果我干不下去,你们就跟我回去,损失由我来补。”面对情绪激动的农民工,陈家顺当即许下诺言。

  从那时起,深入工厂了解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就成了陈家顺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他知道,要避免重蹈覆辙,就必须亲自试试工厂这潭水的深浅,这比做多少思想工作都来得实际。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为帮农民工找到合适工作,他隐去官衔到养猪场做“猪倌”

  2008年9月,沾益几对50多岁的老年夫妻给陈家顺打电话,说想到义乌打工。这让他很犯愁,这些人一无技术,二无体力,能找到什么合适的工作呢?陈家顺思来想去,最后认为养殖场比较适合他们。

  但养殖场的劳动强度到底如何,讲好的待遇能否兑现?陈家顺觉得只有亲身体验了,才能给这些人一个负责任的回答。“作为一个给农民工推荐合适岗位、提供相应服务的专职人员,让他们大老远地过来再回去,不仅对不起他们,也对不起组织,更对不起自己的良心。”陈家顺说。

  为此,他应聘到义乌郊区一家养猪场当起了饲养员。他的工作是负责500多头病猪的观察、清洁和喂养。“最困难的工作是处理死猪,把所有死猪都放到一个大铁锅里煮得稀烂,高温消毒后送去垃圾场。”每当用铁铲翻弄煮得稀烂的死猪时,陈家顺都忍不住要呕吐。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在养猪场干了40天后,他发现,养猪场除了工作环境有点脏外,工作时间不算太长,强度不是很大,对工人的管理相对宽松,收入又比较稳定,比较适合这些年龄较大的农民工。

  当陈家顺满怀信心地把这个消息告诉老乡时,没想到他们根本不感兴趣,说离家2000多公里到义乌养猪,还不如在家里养,甚至认为养猪根本不算工作。陈家顺就带领老乡们一起到养猪场打工。坚持半个多月后,老乡还是嫌脏嫌臭,嫌没面子。

  “我一个副局长都不怕没面子,你们还放不下面子?”陈家顺一番现身说法后,大家才决定留在养猪场。后来,包括4对老年夫妻在内的25名云南籍员工一直扎根这个猪场,赢得了企业尊重,每年能积攒数万元积蓄。

  陈家顺应聘做“猪倌”,并非一次偶然。当初,他以工作站站长的身份到一家饰品厂打工,厂家很快给他安排了轻松的活计,还给他单独安排宿舍。他发现,这样根本掌握不了真实情况。

  2007年10月,陈家顺隐去“官衔”,以普通求职者的身份到一家大型饰品厂打工。他觉得家乡的农民工平时散漫惯了,适应不了工厂超长的工作时间是很正常的。之后,他又以同样的方式到几家小企业打工。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陈家顺先后5次隐去真实身份,以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到不同企业实地体验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正是有亲身打工的经历,陈家顺熟悉了解各种类型企业的情况,每次来了新的务工人员,他总能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他们介绍到合适的岗位。

  “不把人稳定住,咋有脸回去见父老乡亲”

  为让他们在外安心工作,他把农民工当成自己的亲人

  2010年10月的一天晚上,义乌佳炜真空镀膜厂老板给陈家顺打来电话,说厂里16名沾益籍员工不见了。陈家顺接完电话,就和同事一起往工厂赶。在饭馆找到这些农民工后,大伙告诉陈家顺,厂里食堂给他们吃胡萝卜,而在老家,胡萝卜是用来喂猪的,大家感到很屈辱。

  和农民工摸爬滚打好几年的陈家顺意识到,“胡萝卜事件”反映文化隔阂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农民工对收入的不满。陈家顺安慰大家说:“义乌人把胡萝卜看成是一种很有营养价值的蔬菜,价格比你们喜欢吃的土豆还要贵,并不像咱们那边是用来喂猪的。”

  看到大家不吭声,陈家顺接着说:“工资问题可以跟老板协商,但不能用这种过激的办法。”回到工厂,陈家顺让他们选出4名代表,和他一起去找老板沟通。厂方了解情况后,当即表态给云南籍员工提供独立开伙条件,每月增加工资200元。

  帮助农民工找到工作,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关键是要帮助他们稳定下来。对这些很少出远门的农民工来说,任何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可能引发委屈和积怨。

  2007年,一对在义乌务工的年轻夫妻发生口角,妻子不辞而别,丈夫心急火燎地给陈家顺打电话。陈家顺赶到他们打工的企业,说服企业领导派专车专人四处搜寻,才找到这名务工人员的妻子。经过陈家顺耐心劝解,最终两人和好如初。

  2011年2月,一个刚到化妆品厂打工的老乡给陈家顺打电话,说他上厕所被关在里面,出不来了。陈家顺立即跟厂家联系,原来是厕所的门栓坏了。

  31岁的任友红至今记得两年前那个大雨瓢泼的下午,他和20多个工友辞职后,背着沉重的行李无处可去,彷徨无助时给陈家顺打了个电话。没想到,陈家顺在电话里喊:“你们不要动,等我来想办法。”两个小时后,看到浑身湿透的陈家顺向他们大步走来,任友红和工友们泪流满面:“有陈老师在,我们哪样都不怕,哪样苦都能吃!”

  是的,有陈家顺在身边,农民工身处他乡,就不会举目无亲。电灯坏了,下水道堵了,听不懂本地话,甚至没辣椒吃了,他都会去管。这些事情也许都很琐碎,但对远离家乡的农民工来说,却是那么及时,那么贴心。

  “其实,我也很想回家”

  为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他默默承受对家人的愧疚

  2007年3月,陈家顺被组织选派到义乌工作的时候,女儿刚读初一,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年纪大了,身体都很差;妻子李凤仙体弱多病,经常生病,连饭都做不了……这个家怎么能离开他?

  “文件都发了,过两天就出发。”虽然愧疚,但陈家顺还是告诉了妻子。临走那天晚上,妻子很不情愿地帮他收拾衣物,却不愿意跟他多说一句话。

  刚走不久,妻子突然病倒了。女儿在帮母亲熬药时,被药罐内的热气喷了一下,结果汤药全撒在小手上,痛得哇哇大哭。妻子给陈家顺打电话诉苦,他叹着气说:“那个大药罐,孩子怎么端得动嘛?”妻子忍不住委屈的眼泪,冲着电话就喊:“你还好意思说,这本来是该你做的,你马上给我回来!”

  “我怎么回得去呢?那么多农民工把我看成希望,我不能看着他们失望啊!”拿着话筒沉默了好久,陈家顺才说出这句话。家里确实很需要他,但如果不舍小家,怎么能帮农民工找到满意工作,怎么能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

  2007年11月的一个傍晚,女儿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被妻子批评几句后离家出走。妻子焦急地拨通陈家顺的电话,朝他一通大吼:“你倒好,什么都不管,如果孩子出了什么事,我跟你没完!”陈家顺在电话里安慰妻子:“别急别急,我请朋友来帮忙找……”

  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每一个身份都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在为农民工张罗大事小事的时候,他心里也牵挂着远方的父母、妻子和女儿。“其实,我也很想回家”,短短的一句话,说者动情,闻者动容。陈家顺刚去义乌的时候,原本说好一年就回沾益。结果一去就是五年。在他的动员下,妻子李凤仙后来也被调到义乌劳务工作站,和他一起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服务。

  “跟家顺一起为农民工服务,的确很苦很累,但却能体会到回报的幸福。”不知什么时候,李凤仙也变得和他一样,听说农民工挣到了钱,看到农民工过上了好日子,就会像自己家里有喜事一样高兴。

  百姓是他最深的惦念,无论走到哪里都一样。2012年12月,陈家顺调任曲靖市人民政府驻长三角地区招商分局副局长。职务虽然提升了,但他为父老乡亲发家致富的心愿丝毫没有改变。他现在仍然没有选择回云南老家,坐在办公室里当这个副局长,而是继续远走他乡,为家乡发展招商引资。(《中国监察》2013年第13期)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