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 秦风网 搜索:
永不消逝的青春——追记湖南省怀化市纪委案件审理室原副主任张险峰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8-19 15:38
    刚过10岁的张禹凡,脸上挂满了稚气,他还和往常一样,期盼着爸爸这个周末能回家,陪他去上特长班,听他弹吉他。

  妻子邬晓兰经常在梦中见到丈夫,他还是那样憨憨地笑。

  作为同事的怀化市纪委纪检监察二室副主任刘军也一样,晚上加完班回家时,还会情不自禁地看看他的办公室,原来那里的灯光总是特别明亮。

  ……

  儿子难忘的爸爸、妻子难忘的丈夫、同事难忘的他,是湖南省怀化市纪委案件审理室原副主任张险峰。2012年12月10日,张险峰突发脑出血,生命定格在38岁这黄金般的年龄。

  张险峰的离去,带给人们无尽的遗憾。然而,他用赤诚和大爱书写的青春故事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青春因奋发进取而无悔

  “之所以取毛泽东诗词‘无限风光在险峰’中的‘险峰’为名,是因为父母寄志我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勇攀高峰,更上层楼。”张险峰曾经这样解释自己名字。

  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1996年,张险峰大学毕业后,来到怀化市沅陵县纪委,从事政策性和业务性都很强的案件审理工作。“寒酸”的电大出身,不对口的文秘专业,张险峰迎来了他人生征途中的一座高峰!

  为了跨过这座高峰,张险峰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很多人都说他学起来近乎痴狂。

  15年过去了,梁晟源依然清晰记得张险峰学习的那股“傻”劲。1998年4月,时任怀化市会同县纪委案件审理室主任的梁晟源,作为市纪委检查组成员到沅陵检查案件审理工作。“就在检查工作即将收尾时,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突然羞涩地站起来,一口气问了10多个问题。”梁晟源说,后来他知道那个小伙子叫张险峰。

  当天晚上,张险峰专门到梁晟源的住所请教。梁晟源好奇地问:“检查组这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找我?”张险峰用手挠着头皮,憨憨地说:“我听说过你,你1988年就在纪检监察系统工作了,大家都说你特别精通案件审理工作,是个老师傅嘛!”当晚,他们探讨问题直到深夜。

  “这个年轻人肯学、勤问,单位所有干部都被他请教过,没有经过多长时间,他就成了单位案件审理的骨干人员。” 张险峰入门时的师傅、已经退休的沅陵县纪委原常委田清辉深有感触。

  正是凭着这种对事业的执著和超乎常人的钻劲,张险峰一步步完成了从案件审理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转变。2003年,他已经在工作中独当一面,担任沅陵县纪委案件审理室主任。

  2007年,张险峰走马上任怀化市纪委案件审理室副主任。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工作岗位,30岁出头的他更是像拧紧的发条,铆足了劲地学习和工作。“一个案卷一般500多页,每一页都马虎不得,张险峰平均每年要审理20多个案件,如果按照平常的工作时间,是不可能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这么多工作的。”与张险峰同一办公室的陈素芳说。只要不出差,张险峰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度过,要么在审理案件,要么在看书,很多时候都是深夜才回到出租屋。

  “由于办案子,我经常加班到晚上11点。回去时,常常看到险峰的办公室亮着灯。” 怀化市纪委纪检监察二室副主任刘军说,他经常会敲敲玻璃提醒张险峰早点休息,但张险峰每次都说再忙一会儿。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张险峰的身体不知不觉亮起了红灯。2011年体检时,他不仅被查出有胆囊炎,而且血压竟高达220mmHg。医生叮嘱他一定要注意休息,单位领导也特批他休息一段时间,但张险峰还是说:“手头上有几个很急的案子,处理完后再说。”

  从那以后,张险峰每次出差和回家都会带着两个塑料带,一个装着自己的业务书籍和儿子喜欢吃的零食,一个装着药。为了不让家人担忧,他总把药藏着,偷偷服用。

  2012年12月9日晚11时,加完班的怀化市纪委纠风室副主任朱海经过张险峰办公室时,发现灯还亮着。

  “不早了,该休息了。”朱海关切地说。

  “这件案子有几个疑点,我再琢磨会儿。”灯光下,张险峰的神情有些疲惫。这竟成了朱海记忆中永恒的定格。

  第二天早晨7点,张险峰像往常一样走出出租屋去上班,不想却在下楼时突发脑出血而昏倒……

    青春因坚守信念而无畏

  追悼会上,田清辉扑倒在张险峰的遗像前放声大哭:“险峰啊,做徒弟时,你拜我;做人时,我拜你呀!”田清辉说,张险峰身上那种公正无私的品质,值得他深深鞠一躬。

  时至今日,田清辉依然对10年前的一件案子记忆犹新。那是2003年,一名曾经因挪用公款被处理的人员向县纪委提出案件复审,其原因在于他的一个老乡已调到省城任职,希望借着老乡的“旗号”,能使案件复审后“从轻发落”。

  案件交到时任县纪委案件审理室主任张险峰的手上。那名被处理人员多次找到他承诺:只要肯帮忙,不但重金酬谢,还会向在省城任职的老乡引荐他。他的老乡也给张险峰打来电话,委婉提出“慎重”审理。

  然而,让这名被处理人员没想到的是,张险峰并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3天之后,张险峰在案卷上重重落笔:案件定性有理有据,原来处理意见不予更改。事后,这名被处理人员对人说:“碰上这样的铁面判官,真是没办法。”

  2011年底,作为怀化市纪委案件质量巡回检查组成员,张险峰在一个县检查案卷时发现,有两起案子情况类似,处理结果却有失偏颇:一个单位领导私驾公车,造成一死一伤,给予留党察看处分,行政撤职;另一个单位领导也是私驾公车,造成的后果更严重,两死一伤,却只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

  经过反复调查确认,张险峰认定后者在处理上存在问题,决定将情况如实向上级组织汇报。当天,说情的人蜂拥而至。有打来电话请他吃饭的,有找到他所住宾馆送礼的,甚至有当地领导打电话给他施压的……张险峰软硬不吃,一一拒绝。

  第二天一早,当地纪委案件审理室负责人找到他,悄悄道出了实情:当初给案件定性时,由于有县领导出面打了“招呼”,才没有严格处理,因此希望张险峰别太“难为”他们。

  “作为案件的把关人,必须坚持公正的立场,对案件报告负责,才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才无愧于纪检监察干部的称号。因为某位县领导施压就屈服,进行不公正处理,只会酿成更大的错误。”张险峰的一番话,说得那名负责人面红耳赤,没再吭声。

  最终,这个案件质量被定为“不合格”。没有受到正确处理的人员和弄虚作假者都受到了相应处分。

  在张险峰的追悼会上,前来吊唁的有亲属,有同事,有领导,还有许多他曾关心帮助过的干部群众。“恩人啊,要不是您帮我澄清案子,只怕我会含冤九泉!”面对张险峰的遗像,沅陵县太常乡验匠湾村66岁的原村支书李泽东泪如雨下。

  李泽东曾被举报“私吞”村里的移民资金2.86万元,且大量证据“证明”他“私吞”了这笔经费,由此被有关部门责令“退还”了这笔钱。但他心中不服,多处上访。后来,上访信批转到张险峰手中。看着这名头发斑白的老支书满脸愁苦的样子,张险峰耐心地安慰他:“我们会认真调查,如果确实弄错了,一定会还你公道。”

  由于案子过去多年,证据、材料的补充搜集相当繁琐复杂。有朋友好心地劝告张险峰,陈年积案就像个烂摊子,算了。张险峰回答道:“难道因为难,我们就能不把事情搞清楚?这不是纪检监察干部的作风,我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他与同事带着行李进驻村里,找出当年的经济账目进行拉网式检查,一笔笔核对,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经常顾不上休息、吃饭,一干就是一整天。经过半个多月的认真调查,反复分析,并通过当地信用社的协助,终于发现了线索,顺藤摸瓜,查明真相:钱是被村里的一名会计私吞,这名会计利用老支书没要收条的疏漏,将之赖在对方头上。

  冤情洗清,李泽东紧握着张险峰的手老泪纵横:“要不是你还我清白,我们全家人真没法在村里待下去。”

  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时,张险峰总是铁面无私,但对待被查处对象,他却总是耐心引导,用真诚感化他们。在一次年度计生统计工作检查中,有个乡出现瞒报6例计划外出生人口的问题,乡党委书记和乡长由此被免职立案调查。张险峰在约见两人谈话之初,对方情绪激烈,甚至数落和辱骂张险峰。但他毫不计较,始终换位思考体谅他们的言行。

  “犯过错误没关系,只要你们勇于改正,仍然是党的好干部、好同志……”张险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交之以心,终于叩开他们的心门,对方逐渐认识到工作失职造成的严重影响,消除了对立情绪,接受了组织处理。

  之后,张险峰还时常通过电话了解对方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他们重新站了起来。如今,这两名干部在新的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

    青春因执著奉献而闪光

  2007年,张险峰被调到怀化市纪委工作。他在单位附近租了一间10多平方米的屋子,从住在怀化的姑姑家借了一张木板床、一张桌子和4个板凳,就此安顿下来。房间里没有电视、冰箱、洗衣机,唯一的电器是一台电风扇,还是妻子夏天来看他,发现屋子不通风,趁他上班时偷偷买的。

  “我几次问他为什么不买个电视机,他总说晚上要加班,回来就睡了,买了也看不上。真不知道这几年他是怎么过的。”张险峰的姑姑抹着眼泪说。

  生活上的清苦,张险峰并没有太放在心上,让他挂念的是在沅陵的妻儿。为了方便看望他们,他咬牙花七八千元,买了一台被同事戏称“除了喇叭不响,哪儿都响”的二手桑塔纳。车虽破,却是张险峰作为一名丈夫、一名父亲的责任的体现。一有时间,他便回沅陵,为妻儿做上一桌可口的饭菜,陪妻子散步,带儿子打球、骑单车。

  原本,他可以不用两地往返奔波。有一次,领导得知张险峰的妻子在县里工作,就让他打个报告,看能不能把她调过来。然而,直到张险峰去世,领导也没有接到这个报告。他曾给同事说:“我们单位有不少‘半边户’,爱人都在外地工作,我怎么好意思让组织给我开小灶!” 

  在邬晓兰的记忆中,丈夫不在身边的多年里,自己和儿子虽然生活上有很多不便,也经历了很多苦恼,但丈夫的细心与爱意更让她难以忘怀。一次下班回家,邬晓兰发现儿子张禹凡一只手拿着电话,一只手正在淘米,便问儿子在干吗。儿子回答说:“爸爸正打电话告诉我怎么煮饭,说等我学会了,就可以给你煮饭吃了。”

  懂事的张禹凡虽然和爸爸见面不多,但心却贴得很近。张险峰去怀化上班的时候,张禹凡都会提前做完作业,到车站送他上车,看清爸爸坐在车的左边或右边后,再拉着妈妈到路口相应位置,去为张险峰挥手告别。

  张禹凡在学校学会弹吉他后,每次学会一首新曲子,都会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爸爸,弹给他听。张险峰曾对妻子说,听到电话里儿子弹起的吉他声,再多的烦恼,都会瞬间消失。

  在张险峰的追悼会上,张禹凡坚持要为爸爸再弹一首曲子。他相信,冥冥之中,爸爸一定能够听到,也一定会忘掉所有的烦恼。当琴弦拨动、琴声传来时,许多人为此潸然泪下。

  张险峰走后,亲属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所有的东西还是只有那两个旅行袋,这是他6年前来怀化工作时的唯一行李。如今,里面除了他日常换洗的衣服和生活用品,还多了一摞荣誉证书:2009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案件审理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2011年度“优秀公务员”,2012年“市纪委监察局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匆匆地,张险峰走了。但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勇攀人生高峰的理想、坚守原则的信念、高尚美好的追求却永远留了下来。我们相信,这样的青春永不消逝!(2013年第15期《中国监察》郑亚邦 张晓成)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