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清将军于我,亦师亦友。师,是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友,是他没有架子,每次见面或电话联络都热情有加,让人感动。
8年前,我曾经采访过他,那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一见面,田将军便这样介绍自己:“我这个将军是解放军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将军,我是个‘三无将军’:一是参军后就到军校当学员,没在战斗部队当过兵;二是没有立过功,什么功劳也谈不上;三是没到前线打过仗,这也是我军旅生涯的一大遗憾。值得引以为豪的,只是我曾经被评上过解放军总参谋部的计划生育先进个人。”他那时给我的印象,便是谦虚和蔼,充满了要为社会发挥余热的热情。
如今,田永清将军退休12年了,其间,他读了200多本书,发表了200多篇文章,去了近30个省市,作了600多场报告,直接和间接听众达60多万人次,还修订和出版了8本书,近200万字。2009年,他被评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一
田永清有42年军旅生涯,2001年从解放军总参原兵种部政委的岗位上退休,少将军衔。他的简历确实不复杂:初二入团,高二入党,1960年高考前被保送到当时的解放军张家口外国语学院,毕业后一直在部队工作。尽管他轻描淡写,但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学员到将军,他是每个台阶都走了,而且每个台阶都有成绩。
退职之初,田永清考虑到自己长期从事政治工作,把关注点放在了部队青年官兵和地方大专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上。他应邀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和解放军艺术学院等多所军地院校及一些部队作报告。
田将军登台作报告,自有特点。每次,他都与听众“约法三章”:可以交头接耳说悄悄话;可以闭目养神打瞌睡;不愿听的可以随时退场。奇怪的是,在他的“三可以”下,每次都是座无虚席,没人喧哗,没人打盹,没人退场,就连有人禁不住去卫生间,也是一溜小跑赶回来,生怕漏掉精彩的内容。最长的一次是给新入伍的地方大学生作报告,他连续讲了7个小时(上、下午各3个半小时),听众热情始终不减。
演讲台上,田将军有一种“对什么人讲什么话”的能力。这里,这句话完全是褒义,是说讲话要分对象、看场合,不能总是千篇一律。著名作家王蒙曾讲过,人的讲话有两种,一种是从一只耳朵进来,随即从另一只耳朵出去;另一种是从耳朵里听进去,从而溶进血液里,再也不会忘记。田将军追求的是后一种。但是,面对思想活跃的当代青年,要想讲出后一种语言,没有长期积累、不断磨炼,没有真本事、硬功夫,是绝难做到的!
2003年4月的一个上午,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座无虚席。这是田永清将军脱下军装后,第一次走近北大青年,进行面对面交流。西装革履的他神采飞扬,昂首阔步踏入阳光大厅。
田永清将军从北大出名靠“三只兔子”的故事说起,即同属兔的著名学长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怎样通过自身努力和才华为北大增光,进而结合社会现实,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存在的困惑与迷茫,阐述青年在身体发育期、心理波动期、人生观形成期面临的成人、成才、成家三大人生课题。
田永清投去慈祥目光,亲切地说道:“希望同学们乐观豁达,结交‘两个亲密朋友’:运动场和图书馆。经常到运动场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经常去图书馆博览群书,增长知识。追求‘两个一致’:兴趣与事业一致,爱情与婚姻一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在人的一生中,做自己想做的事并成功了,爱自己想爱的人并结合了,将会无比幸福……”
整个报告持续两个半小时,田永清将军讲得从容自如,学生听得兴致勃勃,时而传出笑声,时而报以掌声。从此,与青少年心灵交流,成为田永清将军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他满腔热情,乐此不疲。
提及此,田永清语重心长地说道:“听报告要让人感到享受,而非忍受。不是年轻人不愿意听,而是看谁讲,讲什么,怎么讲。脱离群众,心不在一起,情不在一处,话自然说不拢。要用自己的思想、语言、风格讲真话,不要讲不疼不痒、讲了白讲的话,不仅味同嚼蜡,更浪费大家的宝贵时光。”
田永清的演讲以老兵的身份、兄长的心情、谈心的形式、讲故事的方法展开,即席而谈,生动活泼。当有人好奇或善意提醒是否忘记带讲稿时,将军露出自信的微笑:“我讲的内容都在脑子里。”胸有成竹,沉着笃定。这与他的责任感紧密相联。他的目光停留在青少年身上,他的心牵挂着未来的希望,蕴涵着人格的厚度、思想的深度、视野的远度和学识的广度。
2007年金秋时节,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园里又显现着田永清不辞辛劳的身影。他的声音洪亮饱满:“插上‘两只翅膀’:理想与毅力。有了理想,就有了方向和动力,要使其不成空想,还必须有毅力,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才会飞得高远。力争‘两个极致’:把自身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在正常情况下使自己的寿命达到极致。这就要求大家努力做到了解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散场后,同学们簇拥而至,纷纷请他在衣服上签名。他和蔼地问道:“你们的衣服这么漂亮,让我写字不合适吧?”同学们表示:“这是一份珍贵的纪念。”
2011年6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活动期间,被聘为国防生教育顾问、客座教授的田永清第三次来到清华学子中间。面对20位同学代表的提问,他逐一认真作答,不居高临下、空洞说教,而是把思想、观点缓缓渗透听者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有同学问到如何处理工作能力和人际关系时,他坦诚说道:“同学们要练好‘两项功夫’:本分和本领。做人靠本分,做事靠本领。任何时候都不要投机取巧、搞歪门邪道。心术不正的人短时间可能得到一些‘实惠’,也可能风光一阵子,但终究靠不住。”
田将军与同学们的一问一答,接连不断,精彩务实。当田永清看到有些人初入大学,摆脱了高中时沉重的学业负担,反倒茫然无所适从时,便告诉他们记住“两个秘诀”:健康的秘诀在早上,成功的秘诀在晚上。健身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从每天早晨做起。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学习钻研,足以成就一个人;相反,放纵自己,也足以毁灭一个人。最后,他寄语同学们在人生中构建科学与人文“两个支柱”。大写的“人”,离不开科学与人文的支撑。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愚昧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枯燥的。称得上大师的人,往往文理兼通、古今兼通、中西兼通。
二
凡是听过田永清将军作报告的人,都能感觉到,他的报告“有听头”,说出的话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为一体,贴近实际,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富有新意;“有笑头”,他往往出口成章,妙语连珠、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经常引发阵阵笑声、掌声,会场气氛始终轻松活跃;“有说头”,报告之后,不用专门组织,不用领导布置,听众在路上、在饭堂、在宿舍,就会自发地展开议论、讨论和评论;“有想头”,作报告让人笑比较容易做到,但在笑过之后能够发人深省,受到启迪,则不容易做到,田将军的报告通俗易懂,但绝不缺乏深刻性,他的报告总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思考和回味,以至多年后仍然牢记在心、念念不忘。
不仅是为青年学子操劳,田永清将军还关心着小朋友们的成长。任辽宁抚顺雷锋小学辅导员的他,尽心培养孩子们从小真诚待人、勤奋做事的好习惯。为便于孩子们理解,他绘声绘色地举例说道:“希望小朋友们踏实学习,变得更加聪明。那怎样才能做到呢?‘聪’字,左边是‘耳’,就是说小朋友们要用耳朵认真听;右边最上面的一‘点’和一‘撇’,仿佛人的眼睛,意思是让大家学会仔细观察;中间是‘口’字,即不懂就张嘴问;最下面是‘心’字,表示小朋友们要用心求知、用心思考。‘明’字则由‘日’和‘月’两个字组成,提醒大家日日上进,月月努力。这样小朋友们就会更加聪明了。”
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望着眼前这位敦厚的长者,听着有趣易懂的解释,不禁被打动。转瞬间,一双双小手拍起巴掌,用清脆的掌声表达着心中的高兴。正是田永清的良苦用心与细致讲解,使孩子们在一片笑声中,既感到放松,身心愉悦,又学到知识,印象深刻。
谈起田永清将军为青少年演讲,著名作家二月河说道:“交往多年,从未听到他激昂陈词夸夸其谈,也不见他言不及义趋利务名。一位将军退休前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升迁‘进步’,而是士兵的心思、追求、迷茫、愿望,这样的视野在他的注目与切痛之中,这是怎样的思维?退休后仍旧和青少年的心连着,操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这个品位又如何?”
田永清将军认为,如目标明确,锲而不舍,在某些方面可以大器晚成。他要为青少年奉献自己的心智,“欢度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他的生活也像青年人一样有规律、有追求、有所思、有所学,不曾懈怠。
“什么是幸福?对于一个退休老兵来说,有用是福。多为社会、为青少年做些有益的工作,提供相应的帮助,排解他们的困扰,激励他们的人生,就是幸福。”说完,田永清将军露出欣慰的笑容。眼前那粉红的花,翠绿的叶,鲜黄的蕊,特别明丽,特别圣洁,就像将军的人品。田将军爱花,赏得有趣,养得用心;田将军更爱生命如花的青少年,护得投入,育得精细。
试想,在后学之子这片广袤绮丽的田园中,田永清将军又何尝不是一位辛勤伟岸的栽花育花人呢?在他的周围,百花枝杆奇崛而不枯瘠,花蕾清新而不柔媚。在他的身上,四时赋之以秉性:春之真诚,夏之热忱,秋之包容,冬之刚贞。万物荐之以气韵:金之厚重,木之清芬,水之淡泊,火之旺盛。只盼繁花都烂漫,一身硬骨一片心。这就是一名共和国将军朴实无华而又绚烂多姿的壮阔情怀。
三
听田永清将军谈他的故事,不禁让人心头一热,这可是他大半辈子人生经历的剑与火、思与想的结晶啊!从他的身上,记者真正领受到了积极勤奋、不懈追求、永葆青春的人生风景。
退职后,田将军的生活仍然极其规律,他一直坚持“日行万步路,夜读10页书”。为了这个人生目标,他学习不止,思考不停,笔耕不辍。以2012年为例,他读了30多本书,平均每天33页、1万多字,还常读8至10种报刊。记者只参观了他的其中一个书房,三面墙书柜上摆满了图书和资料,资料被分门别类装订得整整齐齐,扉页上写着“榜样篇”、“志气篇”之类。这是田永清将军多年积累的结果,也是他博学跋涉的历史见证。
经过长期学习积累,深入调查研究,田永清著有《将军与大学生十日谈》、《将军与士兵十日谈》、《和领导干部漫谈做人做事做官》、《和大学生漫谈成人成才成家成功》、《做人要做雷锋那样的人》、《当兵要当雷锋那样的兵》、《缺什么也不要缺德——与部队官兵谈道德》、《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与部队官兵谈婚恋》等书,产生广泛影响。这些书内容丰富,贴近实际,也为他作报告提供了信手拈来的“教育资源”。
迟浩田将军赠田永清“爱军习武儒将风,脱下戎装书鹏程”的条幅,又赠他“大器晚成”四个大字。田将军如今把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作为座右铭。他说,要在有生之年,用“一支秃笔写文章,一张苦口作演讲”,为青年奉献真情,为社会奉献力量。(中国纪检监察报 沈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