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煤炭储量34亿吨,这个数字对于仅有10万人口,尚属于全国贫困县的右玉来说是一个巨富的理论数据,也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右玉人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不以牺牲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以眼前利益为诱惑,稳步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的新路子。可以透过数字让我们跳出山西解读山西,跳出生存看发展,跳出植树看育人……
“右玉精神”是建立在为子孙后代而持续发展的科学生态模式上,它不仅是我们党创立集体领导形象的典范,也是个体建树群体,党员建树政党,干部建树国家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塑造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时代楷模。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右玉县19任领导班子勤廉为民,一代接一代的干部靠觉悟加义务,一辈又一辈的群众与天抗争、艰苦创业,经过六十多年不懈地探索科学发展,干出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事,硬是将“不毛之地”改造成今天的“塞上绿洲”。用“右玉精神”诠释山西。
因地制宜 改变环境
建国之初,右玉被国际环境专家列为人类最不宜生存的地区之一,建议举县搬迁。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当时,全县295万亩土地,仅残留树木8000亩,森林覆盖率不足0.3%。还有225万亩土地被完全沙化,沙漠化面积达76.4%。当地流传一首民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起黄沙飞,雨落洪成灾。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风沙干旱、水土流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漫漫黄沙不仅淹没了村庄,淹没了右玉老城三丈六尺高的城墙,也淹没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粮食难收,寸草难生,民生维艰,百姓凄苦!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去籽种,吃上一顿”。这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
据右玉县政协退下来的老领导讲,新中国成立了,可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作为带领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共产党人,如何领导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已经成为共产党人的第一要务。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个艰难岁月……
1949年6月,张荣怀被派到右玉做第一任县委书记。迎接他的是昏天暗地的一场狂风,一时间白日如夜,屋子里不得不点起了油灯。
右玉人民要生存、右玉社会要发展,从那里抓起?张荣怀与县长江永济手拿军用地图,身背军用水壶,徒步穿行在右玉的河道山岭间,站在沙化的土地上,两人都陷入了沉思。这里一亩地只打38斤粮食,4万多口人要生存,要温饱,怎么办?就这样按照老百姓传统的做法——“春种一坡,秋收一瓮”,一天一天混下去吗?
顶着风沙,一路走来,他们发现,右玉的地越垦越多,粮却越打越少,这种广种薄收、掠夺自然的路,已经越走越窄。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只能加剧土地的沙化,最后必然导致右玉人民失去生存的依托。
一天,狂风骤起,把他们赶进一片树林里。林子里风势顿缓,尘土不起。“种树防风固沙,恢复植被!”几乎是同时,张荣怀与江永济豁然顿悟。
回到县里,在干部大会上,张荣怀提出了彻底改变右玉面貌的崭新思路——要想在这里生存,就得先让树在这里扎根。只有大力种树种草,恢复植被,种粮才有条件,吃粮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道理经他这么一讲,得到了全体干部的赞同。于是,第二年春天,在他的带领下,全体机关干部到苍头河畔,栽下了改天换地的第一批树,迈出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第一步。从此拉开了生存、发展、跨越的不懈接力……
第二任、第三任……,十九任书记接过接力棒,沿着同样的道路奋力前行。马禄元,是50年代到右玉上任的第4任县委书记,他说:“走这条路,实在是被生存环境逼的。这又是最现实的选择,是对未来负责的选择。那里的风沙太大了,老百姓种地得带上风镜,把眼睛严严地包起来。今天埋下的种子,明天就被风刮走了,连那么大的土豆籽都能刮干净。不种树,怎么挡风?不挡风,百姓怎么生活?我当县委书记,必须带领干部群众种树,没有别的选择。”
60多年以来,右玉这场为生存而奋斗的特殊“接力赛”,虽然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换届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从上世纪50年代的“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到60年代的“哪里有风哪里栽,再把风沙锁起来”,从70年的“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到80年代的“适地适树合理栽,再把三松引进来”。从90年代的“退耕还林连片栽,绿色屏障建起来”再到本世纪的“乔灌混交立体栽,山川遍地靓起来”。在这一史无前例的“绿色长征”中,不论是解放初百废待兴的恢复期,还是大炼钢铁、大跃进的冒进期,不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极左时期,还是有水快流的改革开放初期,右玉历任领导班子始终从县情实际出发,咬定青山不放松,排除一切干扰,把植树种草、改善生态作为全县的头等大事,带领干部群众摸爬滚打在栽树的第一线,顽强执着地为右玉大地披绿增翠,全身心地为右玉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谋利。
执着信念 传承发展
一个地方,一年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60多年如一日地做同一件事;一个班子念一本经不难,难的是历任班子同念一本经。右玉县19位书记并不是从狭隘的个人政绩观出发,而是把植树作为右玉人民的长远利益,作为党的利益、政府的政绩,所以他们一任又一任地坚持。他们60年树立起来的是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和不屈意志;树立起来的是党的形象和政府威信。
历史不可以倒退,但能够追溯。第5任书记叫庞汉杰,上任初,他足足调研了两个月,想为右玉的发展找到新的出路。但是,在首次召开的县委常委会议上,他的施政纲领依然是大力植树。他把调研的结果总结为“五害”——风沙、干旱、水土流失、霜冻、冰雹,而其根本原因在于植被不好。所以,要根治“五害”,就必须植树!
六十年代,特别是风云动荡的文革期间,在“以粮为纲,其它砍光”的政治氛围下,右玉好不容易恢复的生态也遭到了破坏。1971年,第10任县委书记杨爱云上任了,他还敢坚持植树吗?要知道,不久前,马禄元书记就是因为种树,被揪回右玉批斗的。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面前,谁能不怕?面对右玉的实际,看着前任留下的成果,杨爱云一番调研思考后,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巧妙变通,提出了“粮油下湾,林草上山”的工作思路。在这种政治空气下,杨爱云的勇气可嘉,智慧可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新官上任三把火。
在这种思维主导下,有些领导干部上任伊始,首先想的就是提出点新主张。然而,右玉19任书记在事关本地发展的战略上,都没有新打锣鼓另开张。
“在右玉不种树,百姓不能活,你当什么书记?”第14任县委书记师发提出这样反问。他接着说:“我们前任干的对,得到群众拥护,我们就得干下去。前任好好的路线你推翻了,第一说明你水平差,第二说明劳民伤财,第三说明你的思想意识有问题。靠标新立异引起领导的注意,你先要问问自己那套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屁股是不是坐在老百姓这边?”
第16任书记高厚说:“右玉就这么个条件,就这么个情况。我前面的领导这么做,做得对,不能变啊。我不是不想变,是变了就要走错路,办错事。”1999年底上任,狠刹盗砍林木的歪风。他亲自写信给乡镇干部,要他们加强林木管护。抓住砍树的犯罪团伙,马上开公处大会。至今,高厚的名言仍在保护着那片来之不易的森林,“你不让树活,大自然不让你活!”
三分植树,七分管护,否则种树赶不上砍树。高厚笑着回忆往事,“如果我不管,右玉的命运又会回到从前,这对不住右玉的百姓,也对不住前面的干部。我们每一任干部所做的工作,都只是整个事业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环节不能少,链条不能断。我们既要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又要甘当后来者的人梯。”
多么朴实的话,多么深刻的道理。我们说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是衡量党员干部政绩的最终标准,也是衡量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好坏的最终标准,更是衡量一个共产党员具有坚强信念的根本尺度。
在南方50%的森林覆盖率算不了什么,但在风沙肆虐、十年九旱的黄土高原右玉,森林覆盖率达50%,的的确确是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右玉植树的初衷就是为了防风治沙、改善生存条件,它不仅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每年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右玉又是一个国定贫困县,可用财力十分有限,经常是有心栽树,无钱买苗。但是不管千难万难,右玉干部群众认准了一个理:怕难没有出路,穷熬不如苦干。60年的艰苦创业,右玉能够把一块“不毛之地”建设成今天的“塞上绿洲”,靠的就是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正是因为这一感人业绩,右玉17任县委书记集体荣获“2007山西记忆十大新闻人物”。
勤政为民 以人为本
右玉是个财政穷县,贫困小县。在右玉无论种树还是其它工作,有三个字可以体现:一是穷、二是难、三是苦。干部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凭着对这片热土的挚爱,靠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广大干部严格自律,千方百计用有限的钱办更多的事。吃苦在先,抢险在前,不图名利,矢志不移!
60多年来,在右玉,绿化山河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干部们早已适应了脚踏一双胶鞋、手握一把铁锹、与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的野外生活。
在右玉,干部有这样一种习惯,许多人办公室里放着一把铁锹和一双胶鞋。人人挖坑,年年植树已成为为官的必修课,做人的修身路。
在右玉,干部过去收入低,植树造林没有领过一分补助。现在收入高了,干部们捐款买树苗已成为一种风气。
在右玉,有人为干部们算过这样一笔帐:近20年,全县干部义务绿化投入和植树捐款人均10000多元。干部的工资不高,为什么能作出如此奉献?主要是在艰苦奋斗传统的熏陶下,在潜移默化中已形成了一种习惯和自觉,成为一项不成文的制度。
曹满荣,原县党史办主任,下身残疾,又身患癌症。就是这样一位同志,克服自身的难,战胜自然的苦,每年一到植树时,他都忍着病痛带领单位同志一道上山挖坑植树。有的地方地势较陡,老曹就跪在地上,一点一点地刨。一来二去,老曹的手上打起了血泡,膝盖跪得红肿。几十年来,老曹坚持不懈,种树不止。群众风趣仰慕地称赞说:“曹满荣站不稳,栽得树长得牢。”老曹的奉献既受到了群众的崇敬,更得到了组织的肯定,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绿化功臣”称号,老曹的名字镌刻在小南山绿化丰碑上。
县城安装路灯时,县政府派人专程到江苏扬州,转遍了所有的路灯生产厂家。当地企业老板请吃饭不去,给回扣不要,最后选定了一家既不请人又不给回扣、扬州市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办的企业,节约资金近200万元。县旅游局承担了杀虎口古关和城墙修复工程。早在开工前,他们到原平、代县市场上考察后得知,仿古城砖连运费每块价格是两元八角钱。几个人一算计,比自己烧砖贵得多。为了节约资金,他们就建起了六座砖窑,从代县请来师傅指导烧砖,结果每块砖成本降了1.2元,为工程节约资金100多万元。
狂风能吹折树苗,流沙能掩埋树苗,却从未动摇过干部干事创业的坚强作风。无数次今天栽苗,明日沙埋;多少树今年成活,明年夭折。一场场播撒绿色同风沙吞噬绿色的“拉锯战”,磨练了干部的意志,坚定了干部的信念,锤炼了干部的作风。广大干部负重前行,勇于进取,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带领群众发起一次又一次的绿化攻坚战。
右玉在经济实力上存在很大差距。面对周边快速发展的形势,如果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差距会越拉越大。在这种态势下要实现赶超,就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自加压力,勇于争先。近年来,右玉在全省率先提出和实施了移民并村撤乡、退耕还林还牧、村村通水泥路建设等工程。同时,扬长避短,巧打生态建设牌,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能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畜牧等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使生态大县真正变为经济强县。同时,为了增强全县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积极引导各级干部算好三笔帐:一是算好发展账,看自己的工作比上年进步了多少;二是算好赶超账,看自己在全县同类单位和全市同行业中进位多少;三是算好差距账,看全县与周边县区及全省、全国县区差距有多大。近年来,全县在推进每一项重点工作中,都要做到每天一次碰头会,每周一次协调会,每月一次现场办公会,始终保持了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态势,坚持把工作一线作为培养和选拔干部的基地,给任务、压担子,磨练干部的不轻言困难、不甘心落后的意志,形成了一种一线工作法,即“领导在一线指挥,力量在一线凝聚;干部在一线工作,组织在一线考察;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全县近年来的城市建设、景点景区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以及农村困难群众住房解困工程等,都是在缺钱的情况下自加压力先动手干起来,一边干事,一边筹钱,事干成了,钱也筹到位了。靠着这种勤廉作风,全县干部变压力为动力,办成了许多别人认为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从而凝聚了力量,推动了发展。
科学发展 改善民生
对一个地区来说,领导干部都想干出点政绩。特别是贫困地区,面对经济排名的压力,更想干出点政绩。是有水快流,做点资源的文章,尽快把经济指标搞上去?还是着眼实际,多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这考验的是各级干部首先是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政绩观。面对竞争的压力和排名的诱惑,右玉历任县委、县政府不为所动,始终坚持把改变生态环境、推动科学发展、改善民生这些关系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当作最大的政绩。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战“黄沙洼”到现在实施“五大战略”,绿树变生态、生态变资源、资源变财富、财富保生态、生态再变资源,右玉所走出的这样一条发展道路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没有高耸的烟囱、没有遍地的煤窑、没有刺鼻的浊气、没有流淌的污水,靠绿树林海、成群牛羊、遍野清风、蓝天碧水,同样也能走向富裕,实现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每年春天人缺粮、畜缺草是当时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县委、县政府班子抓住这一主要矛盾,毫不犹豫地把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这些年来,受“有水快流”影响,各地争相开采资源,周边县区靠挖煤也富了起来。尽管右玉探明煤炭储量有34亿吨,但县委、县政府没有跟风盲从,而是把环保放在首位,坚持科学规划、合理有序的开发原则,理智地选择了与同煤集团、北京能源集团、阳煤集团等大公司、大企业合作,不仅有效地保护了环境,而且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60多年的生态建设,尽管付出了许多,收入上打了不少折扣,但在发展上却少走了许多弯路。目前,全县有林面积15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治理沙化土地200万亩,占沙化面积的89%。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全省首批林业生态县,并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县、全省唯一的以全县域命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十年间,右玉财政收入由2002年不到30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8.1亿元。“十一五”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由期初的全省111位跃升到61位、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由期初的94名跃升到33名,在全省35个国定贫困县中位居前列。在2012年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右玉县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荣誉称号。右玉能取得今天的变化,得益于艰苦奋斗强大的精神支柱、对科学发展的不懈探索!
植树造林,改善环境,这是右玉在实践探索中的历史选择。60多年来,右玉人民靠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换来了半壁山川的林草覆盖,走出了一条“植树种草防风沙、发展畜牧富农家、生态建设增活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畜牧业、特色种植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县初步形成了以马铃薯良种繁育为龙头的薯业产业链,以玉羊市场为龙头的畜产品产业链,以北京汇源集团沙棘深加工为龙头的沙棘产业链,以六味斋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的杂粮食品产业链,以臣丰食业为龙头的苦荞系列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以中大科技公司均衡营养油为龙头的亚麻深加工产业链,建起了李达窑优质燕麦、右卫镇土豆、威远镇蔬菜等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近两年来,累计建成标准化养殖园区20多个,温室大棚200多座,新增“一村一品”示范村50个,200亩以上特色种植园区达到51个,全县羊的饲养量达到70万只,“右玉羊肉”成为全省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畜产品,全省小杂粮基地县和肉羊生产基地县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此外,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苗木产业,两年来全县新增育苗面积2.5万亩,目前达近6万亩,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
“塞上绿洲”成为名声响亮的品牌。如今的右玉,被誉为“夏天的绿翡翠、冬天的白玉石”,成为北京、太原、呼和浩特等大城市的“后花园”。仅2012年全县就接待游客98.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9.86亿元。右玉的人气越来越旺,右玉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右玉的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快。借着旅游形成的品牌和环境、政策优势,招商引资硕果累累。近两年来,全县共签约项目33个,拟引资500多亿元。先后引进建设风能太阳能发电、LED光电、煤炭集运站及铁路、矸石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等项目。
右玉60多年的奋斗史,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一个实践缩影。60多年来,右玉人民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凝练形成了可贵的右玉精神。这种精神,植根于右玉人民自强不息、勤俭质朴的地域性格土壤中,生成于植树造林、改善环境的艰苦历程中,升华于今天执政为民、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中。靠着它,改造了山河、优化了人居、推动了发展;靠着它,历练了干部、改进了作风、推进了事业。60多年前,右玉人不懂得什么是“生态建设”,植树造林只是出于生存的需要;60多年后,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右玉人正全力诠释着“生态文明”,把造林绿化、改善环境与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相联系,创造着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新的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