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离开村民们已经半年多了,然而,在村民心中他还活着。寨子平坦的水泥路上、葱绿的甘蔗园里、青翠的茶山中……似乎仍有他的身影。每逢傣族节日、祭日,村民们便按傣族的风俗祭奠他,为他祈祷。他就是深受村民爱戴、痛惜难舍的好支书——云南省勐海县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列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长岩嫩。
想方设法改善乡亲们的生活条件
1987年初,23岁的岩嫩被选为曼列村民小组会计。由于工作认真负责,深得村民的信赖,他一干就是14年。从2001年起,他又连选连任了12年的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兼组长。
曼列村是个依山而建的傣族村寨。岩嫩当选为村支书之初,村内仅有一条沙土便道,旱季尘土飞扬,雨季泥泞难行。村民早就渴望寨内能修建水泥路,而这也是岩嫩当选村支书后想做的第一件事。
为了修路,岩嫩多方奔走求援、自己带头捐资,带领村民利用劳动间隙拉沙运石、挖路基、铺路面。经过大家持续两年的努力,2005年底,一条总投资126万元,总长5360米、宽4米,连通全寨各家各户的水泥路终于建成了。为美化村寨,岩嫩还带领村民在路两旁种植了小叶榕、旅人蕉等花木。路修好了,村寨面貌整洁、漂亮了,村民们都说:“选岩嫩当干部,选对人了!”
安全饮水也曾是困扰曼列村村民生活的一大难题。原先村民与邻近一所小学500多名师生常年共用的水井,经卫生部门检验发现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标准。于是大家只好每天到两公里外的山谷挑水或用拖拉机运水。这让岩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说:“不能再让大家这样苦熬下去了!”为此,他一面争取上级部门扶持,一面带领村民上山找水源、建蓄水池,为节省费用,岩嫩还带领群众配合施工队施工,终于在2008年年底使村民和学校师生用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
要让村民过上富裕的好日子
“现在党的政策好,农田水利政府搞,种粮有补贴,养殖能增收,如果这样曼列还不发展,就说明我们没本事。”岩嫩常这样对村民说。
曼列村的原有农田高低不平,狭小零碎,既难用畜力,更不便机耕,导致村里长期农业产量上不去、产业起不来。对此,岩嫩提出“改造农田”的设想。为使农田改造顺利进行,岩嫩在与村民反复商量的同时,再经“一事一议”民主决策。为消除群众的顾虑,他还和村里的党员干部把自家承包田、自垦田全部交由集体统一规划、统一整治。通过集中改造,村里的零碎田变成了“道路相通、沟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农田,水稻、甘蔗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良种化,种植效益明显提高。此外,岩嫩还带领村民在退耕还林的土地上新开发种植了700余亩生态茶园。
2013年,曼列村村民人均占有粮1077公斤,人均纯收入6365元,比5年前翻了一番。田地好了,增收的路子宽了,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家各户纷纷建起了新式傣楼,时尚家电、私家车也成了村民家的寻常物件。
舍小家顾大家真心服务群众
在曼列村,群众有难事,第一个想到的人是岩嫩。一个电话或一声招呼,岩嫩一定会随时赶到,尽己所能帮助排忧解难。
虽然这些年群众收入不断增加,但村集体经济积余并不多。为了不耽误公益设施建设,他常常拿自家的钱垫付。岩嫩去世后,村民们从村会计那里发现了岩嫩为村里公益建设垫付的账单:建篮球场垫付8600元,拉铺活动场的碎石、水泥垫付4600元……然而,岩嫩每月的补贴才100元。他为村公益垫付的钱都是妻子打理农活、儿子出外打工的收入。2008年岩嫩家新房贷款3万元,至今还有2万元没还上……
遗憾“不能再为村民多做些事”
作为村支书,岩嫩凭着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赢得了村民的敬重和怀念。2013年6月23日,他在糖厂为群众确认甘蔗种植面积时,突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村民们心里明白,岩支书是为了他们连续多日奔波劳累而病倒的。当得知岩嫩要做大手术抢救时,村民纷纷捐款,很快筹措了7万多元帮他安排住院。为了救岩嫩,有村民捐出了养老钱,有村民拿出了准备建新房的钱……
做完手术醒来的岩嫩,惦记最多的还是村里的事。第一个电话是打给村小组会计的,嘱咐他:“还有4户没有去还糖厂贴息的种甘蔗贷款,让他们快去还,不然一到期限就要付利息了。”然而,就在打出这个电话后的半个月,村民还一心期盼他治好病回来继续带领他们创业致富的时候,他却因病情恶化,带着“可惜不能再为村民多做些事”的遗憾,走完了他才49岁的人生。消息传来,曼列全寨一片哀泣悲痛。
岩嫩出殡那天,全寨男女老少全体出动,一起来送自己的好支书最后一程……(中国纪检监察报 玉张赛 口述 刘杰豪 整理)
人物档案
岩嫩,男,1964年生,傣族,中共党员。先后担任云南省勐海县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列村民小组会计、出纳、组长、党支部书记。岩嫩担任村民小组干部26年来,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带领村民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改变了村寨的落后面貌。2013年7月8日,岩嫩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9岁。今年1月15日,西双版纳州委决定,追授岩嫩“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以弘扬他的先进事迹,激励全州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念、牢记宗旨、无私奉献。